職業流動
職業流動
職業流動(Occupational mobility)是指在個人職業生涯中,從一職業或職位到另一職業或職位的變更。涉及職業性質和類型的更換稱區域流動;只更換工作單位不更動專業或技術層次的稱水平流動;與個人能力、水平有關而更換職位或工作技術層次的稱垂直流動。其結果,在社會學家霍珀看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表明社會階級流動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和身份流動;在另一些情況下,可能僅表明經濟流動和身份流動的數量變化。合理的流動有利於人力資源的利用,也有利於個人特長的發揮。個人所受的教育是影響各類流動的重要因素。
1、社會進步、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是促成職業流動的根本原因。“大工業的本性決定了勞動的變換、職能的更動和工人的全面性流動性。”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面對信息時代的挑戰,為了保證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進行,就必須承認職業的合理流動,打破“從一而終”的傳統就業觀念。
2、就業制度是促成職業流動的保障條件。勞動力市場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不僅配置和調節著社會的物質資源,而且也配置和調節著人力資源。今天,雙向選擇意味著契約性的交換方式和交換過程。對於勞動者而言,他(她)可以自由地尋找能夠發揮自己的能力、專長、志趣的有發展前途的單位(或部門)及勞動崗位;另一方面,對單位(或部門)而言,則可以自由地按職業需要來選擇合適的勞動者。如果任何一方,甚至雙方發現在雙向選擇中有了差錯,經過彼此同意便可以解除契約,或期滿后不再訂約,從而使差錯得以糾正。
3、就業的社會心理因素對職業流動具有指導和約束的作用。就業主體受其主觀意識、情感願望、價值取向、倫理規範以及社會習俗沿襲和繼承下來的就業觀念的影響,對職業流動往往做出好與壞的評價。
4、利益驅動。不可否認,職業流動存在著利益驅動的問題。在當前,職業還是人們謀生的手段,通過職業活動,謀取個人生存、發展以及提高家庭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經濟條件。由於職業在不同地區和不同部門(單位)給勞動者所支付的勞動報酬的差別,促使勞動者從收入低、待遇低的職業部門(單位),流向能夠獲取“高薪”的職業部門(單位),從而導致職業流動。
5、人際關係衝突是促使個體職業流動的原因之一。在職業活動中,人際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們勞動的積極性、創造性以及工作效率。人際關係不好,有可能直接促成個體職業流動的發生。根據日本鈴木建二的調查,在日本,因為別的公司薪俸豐厚而調動工作的極為罕見,大約僅占調轉工作人數的5%。其多數職業流動是因為人際關係不好,情緒受到影響而辭職或被辭退。根據哈佛大學就業指導小組調查的結果,數千名被解僱的人員中,人際關係不好的比不稱職的人高出兩倍。
6、職業能力水平對職業流動產生一定的影響。個人對職業有個適應過程,個人的職業能力展現也需要一定的過程。由於個人不適應或不稱職,也會導致職業流動。特別是在當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職業內容和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信息和技術的更新越來越快,每一次更新,都會引起由於不適應或不稱職導致的職業流動。
第一,職業流動是勞動者在不同的職業群體之間的流動,是職業角色的變換過程,其結果是對勞動者的職業生涯發生影響。區域(或單位)流動是勞動者在不同地區(或單位)之間的流動,其結果是對不同地區(或單位)勞動者的人數比例發生影響。職業流動往往伴隨著勞動者在區域間的流動,區域流動也往往伴隨著職業流動。但職業流動並不一定引起區域流動,區域流動也不一定與職業流動相連。
第二,職務變動主要指行政職位層級的變動。職務變動可能帶來職業流動,也可能不引起職業流動。職務變動是否帶來一次職業流動,主要看其工作性質和工作內容是否發生了質的變化。如果一個營業員被任命為某一個櫃檯的班組長,因工作性質和內容沒有發生變化,就不是職業流動;如果他被任命為部門經理就可以說是一次職務流動,因為從營業員的角色變為管理和經營者的角色。
第三,從人們對職業流動的一般性概念來說,往往把區域流動和職務變動與職業流動等同起來,因而弄清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繫,有助於人們正確認識職業流動的性質,把握職業流動的行為。
一般來說,職業流動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以職業地位和職業聲望為標準,可以把職業流動分為水平流動和上下流動。勞動者在同一職業地位和同一職業聲望的職業系列中的流動就是水平流動;勞動者在不同地位等級和不同職業聲望的職業系列中的流動就是上下流動或垂直流動,從一種職業地位等級較低的職業流動到社會地位較高的職業就是向上流動,反之則為向下流動。
2、從兩代人之間從事的不同職業的變化可表現為代際流動。父親是農民,兒子是工人;父親是大學教授,兒子是企業經理;這種狀況就形成了代際流動。代際流動的狀況和頻率表徵著一個社會的封閉和開放程度,並且受一定社會形態及人事管理制度、教育水平等多方面的影響。現代社會,代際流動顯著,而且向上流動的頻率明顯加快,尤其是農民子女,子承父業的比例降低的速度加快,愈是發達地區愈為突出。
3、以勞動者個人在整個職業生涯過程中,其職業地位的水平流動和垂直流動的總和來看,表現的是一生流動。有人認為:在現代社會中,人的職業生涯要經歷大致6次左右的職業變動,才能達到職業成熟和職業的穩定。
4、從職業流動引起社會職業結構性變化的情況看,表現為結構性流動和個別流動。凡是職業流動引起和影響社會職業結構發生大規模變動的流動就是結構性流動。例如,英國的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失去土地進城當雇傭工人,使農工兩大職業系統發生結構性變化。再如,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第三產業職業的需求量大增,伴隨而來的必然是職業的結構性流動。由勞動者個人自身因素引起而對職業結構的變化無足輕重的職業流動,就是個別流動。
1、與人力資本投入成反比。受教育和訓練的時間長,人力資本投入大的勞動者,一般從業於職業地位高、聲望高、收入高的職業,流動的數量少、頻率低;而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勞動者,因為投入低、適應工作能力低,流動的數量多、頻率快。
2、與年齡成反比。年輕群體中職業流動的數量和頻率遠遠超過中年和老年。
3、男性多於女性。
4、區域性差別。一方面從不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另一方面,不發達地區內職業流動較緩慢。發達地區內的職業流動的頻率遠遠高於不發達地區。
5、現代社會職業流動與家庭背景的相關因素較少。現代社會的開放性和公正性,以素質、能力為本位,打破了父業子承的框框,競爭能力是職業向上流動的資本。
6、正常流動與非正常流動。在職業流動中,凡是促進勞動者全面發展、發揮專長,使最大潛能得到施展的流動屬正常流動;以某一方面的偏好或由於個別原因使勞動者從適合自己的崗位流動到不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崗位屬非正常流動。
7、自由與控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就業契約關係的形成,有利於職業流動,但契約需雙方信守合同,解除勞動的契約關係也需符合規範。
另外,政府和社會在職業流動方面仍有宏觀調控的約束機制,以防止非正常的結構性流動所帶來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