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古法造紙的結果 展開
-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播出的紀錄片
古法造紙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徠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雖然如今的造紙術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那種古法造紙術依然在民間流傳著。廣東省四會的鄧村就有著許多蔡倫的傳人,繼承了蔡倫的造紙術,並以此作為發家致富的主要手段,鄧村因而被譽為“中國民間古法造紙第一村”。經不住千年古法造紙的誘惑,走進鄧村,去感受流傳千年的古老造紙術。
誰曾想到,中國二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並沒有隨日月年輪的轉動而消失,浙江省溫州市澤雅鄉成片的造紙作坊就是證明。
古法造紙
澤雅是山區,四百多年來,山外朝代更迭幾度興廢,山內依然是紙農合家做紙。
澤雅生戶屏紙有二十多道工序。“斬竹”就是紙農將竹竿截成一米來長、並錘裂竹竿,這道工序俗稱“刷”。
同期這是山上的毛竹嗎?是水竹,水竹。水竹是本地產的,不是外面運來的。是平陰運來的。多少錢50公斤。18元錢合算不合算,18無錢是不合算。這個沒辦法。50公斤竹子可以造多少公斤紙。出三、四條紙總是有的。三、四條可以賣多少錢。賣20元錢。
用一百斤水竹造紙總的成本在30元左右;按一百斤生產4條屏紙來計算,市場價是80元,可得利潤在50元左右。
同期一年收入有多少。一年不一定的,一年收入有一千多元錢。還有其它收入沒有。
歲數大了,其它也不會做。只能造紙,孩子們也都出去了。靠造紙有點收入。每個月政府給我們補貼100元錢。一年一千二我靠造紙過日子。
把錘裂的竹竿扎捆,在陽光下曬十天半個月,然後放入水塘用石灰或蠣灰浸泡、壓腐,這道工序俗稱“淹竹”或“腌刷”。一般的竹子要浸泡三到五個月,竹子越老浸泡壓腐的時間越長,其間每過30到50天還要人工上下翻動一次。
同期你在這裡腌竹要多少時間呢?這個,360天。那要一年啊!對。每一次都是在這裡翻嗎?每一次都在這裡。
為了保護山區環境,澤雅造紙用火煮竹的工序已停止使用。漚熟的竹子往往要經過溪水沖洗乾淨才能搗刷。利用水力驅動的水碓對竹子引舂搗,形成絮狀的紙絨。這道工序俗稱“搗刷”,這是辛苦而十分重要的工序,紙絨的粗細長短決定著紙張的質量。
在唐宅村的水碓坑中有一塊石碑,碑文記載著澤雅先民創業的歷程。
同期石碑的年代是乾隆55年,它最主要是有潘家的七個人,子玉、子金、茂洲、茂文,總共是七個人合股在這裡建一個水碓,按照當是倉谷的比例,分開進行使用,如果誰違反規則的話,就要罰錢14串,是這個意思,這個把中國股份制歷史有方字記載的,以碑文形式刻下來的全面唯一張是這裡。
澤雅最早利用水碓進行搗刷的是水碓村,這是一個古老的山村。這個村的人都姓潘,其先祖早在宋、元現代時就在福建省的南屏利用當地木材造紙。
據潘氏宗譜記載,元未明初,潘氏先民為避亂遷徙到溫州西雁塔山區。
澤雅山多地少,山上多竹林,冊間多溪流瀑布,這正是傳統造紙的兩大先決條件。
潘氏先民原來用腳踩的舂搗工具搗刷竹子,既笨重又辛苦;他們根據澤雅水力洛源豐富的特點,對原有的舂搗工具進引改革,製造出利用水力舂搗的水碓,從此搗刷走上了半機械化的道路。他們生產的紙依相喚作“南屏紙”,澤雅屏紙因此得名。
徠同期明朝的時候,澤雅這一帶造紙業比較發達,所以當時朝廷在澤雅開設造紙局,監督紙業的生產,後來解放初期我們這也造紙達到了高峰,從此造紙的人,紙農達到了10餘萬人次。
四連碓南靠南斗山,北臨龍溪,是古老造紙作坊與天然山水渾成一體的典範;2001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保護文物。
四連碓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明代時,澤雅紙農為了反覆利用水力資源,就在這龍溪山溝里築壩,利用水的落差順流分級建了四座水碓,故名“四連碓”。
四連碓幾百年來從沒有停息,是中國古法造紙術正在操作著的成片活體。
2014年,我們保護規劃,經過專家論證,那麼我們一個是根據保護規劃,重點是放在四連碓石橋一帶,再一個是橫樣,唐宅三個點為重點,對快要倒塌的作坊進行搶求性的維修再一個是為了使這套原始的造紙工藝能夠留傳下來,我們與旅遊法合起來,挖取造紙的文化歷史培養下一代從事手工造紙,讓遊客也來體驗造紙的過程。
撈紙作坊往往在澤雅的山腳下溪流旁。撈紙在紙模中進行,用極細竹綿編成的簾在地中撈紙漿,濾掉水后便剩下一層薄薄的紙漿膜,將濕紙一張綞疊上去,積濕紙扣岸稱紙岸或紙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