礱谷

中國的童謠

礱谷,這首童謠告訴兒童,娶妻要娶有才而且有德的,千萬不可以貌取人。唱念這首童謠時,大人的兩手握著小兒的左右手,使他兩隻腳站在地上,身軀一前一後隨歌謠韻律運動著,仿若礱谷之狀,起到寓教於樂的作用。

作品原文


礱谷①
礱谷窸嗦!大婆踏粄。②
無粄分,分個攔身襟。③
塘里洗,井裡盪,
盪得一條大魚王。
頭仔拿來食,
尾仔拿來討媍娘。④
討個媍娘高天天,⑤
炊的米飯臭火煙;⑥
討個媍娘矮縮縮,
炊個米飯香馥馥。⑦

作品註釋


①礱谷:在現代碾米技術未能到達客家地區之前,將稻穀脫殼、去米皮的工具叫做“礱”(音lóng),形狀有點像石磨,多以竹木材料製成。礱谷,即將稻穀變成米的勞動過程。窸嗦,描摹礱谷時發出的聲音。
②大婆:父親的原配。細婆:父親的妾,即小老婆。這首童謠以細婆子女的口吻唱出來,講述了細婆子女在家中經常受到不公平對待的事實。就兒童思想啟蒙而言,有側面教化客家兒童長大后切莫三妻四妾的作用。
③粄:音bǎn,圓餅狀米製品。踏粄:拿米糧去踏碓,舂成米粉,準備用來做粄。攔身襟:即圍裙,一種穿著在前胸,用於保持衣服乾淨衛生的衣飾用品。客家女子做家務、做女紅時,都愛穿著它。又作“攔身裙”。
④媍娘:又多寫作婦娘、晡娘,已婚女性的統稱。在此指妻子、老婆。討媍娘,俗稱“討老婆”,娶妻子。
⑤高天天:形容身材高大。矮縮縮:形容身材矮小。
⑥炊的米飯:煮飯。
火煙:米飯燒焦的味道。
⑦香馥馥:香噴噴,指飯菜香甜可口。

作品賞析


客家人過去主要以高矮作為審美標準,個子高的男性娶妻容易,個子高的女性則容易嫁得好人家。反之,矮牯子(個子矮的男人)難成婚,矮妮子(個子矮的女人)難找婆家。隨著審美觀念的轉變,客家人的審美情趣更加豐富了,但以貌取人卻仍多見。客家人不再單純以高矮作為擇偶標準,而主要考慮因素改作了美醜、肥瘦。
孩子們向來聽不進去“大道理”,直接的宣教還往往令兒童產生逆反心理。如何形象、生動地將“道理”通過歌謠傳唱,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這是客家爺娘們(父母們)費盡心思的事情。
正因為如此,客家童謠中,逗趣類的多由兒童自己集體創作而成,啟蒙類、敘事類的童謠則多由成人創作后,再教導孩子們傳唱。
《礱谷》童謠版本繁多,這首歌謠主要流傳於梅州地區。贛南寧都縣客家流傳的《礱谷》,首句也以“礱谷”、“窸嗦”起興,內容雖然差別較大,卻也同樣富有情趣。抄錄如下:“礱穀子,窸窸嗦;做飯食,供婆婆。婆婆嫌冇菜,打爛盎罐嘴;盎罐嘴裡有塊肉,拿給妹妹吃也會唱竹曲。唱嘅嗎格竹?唱嘅五穀大豐熟。”(供:種,供養;盎罐:儲藏食品的器皿。拿畀:拿給。唱竹曲:唱歌謠;竹曲,自唐代以來廣 為流傳的民間歌謠“竹枝詞”的俗稱。嗎格:什麼。五穀大豐熟:五穀豐登。這裡指慶祝豐收的歌謠。)粵東梅州、河源惠州以及廣西等地客家另一個《礱谷》版本則更具有逗趣性質:“礱谷窸嗦,碓米落鑊;前鑊煮粥,后鑊燜肉。有無分涯食?冇,冇,冇。唏哩嘩啦打爛鑊頭篤。”(鑊:即鑊頭,就是煮飯用的大鍋。鑊頭篤:鍋底。唏哩嘩啦打爛鑊頭篤:一句小孩天真無邪的潑賴話,意思是“你不分給我食,我就把你的鍋打爛了”。)
閩西地區的《礱谷》,以清流、寧化為代表,有一長一短兩個版本。
“礱谷窸嗦,碓米落鑊;雷公轟轟,雨子點點;馱張腳頭游天井。”(雨子點點:大雨滂沱的樣子。馱:扛。張:一張;贛南、粵東等地客家一般叫“一把腳頭”。腳頭:鋤頭。游天井:在天井邊轉來轉去;指疏通積水。)
“礱谷窸嗦,碓米落鍋。大人食三碗,細人端酒盞。酒盞端落地,雞嫲雞子撿去篦;篦唔清,留個菌;篦唔了,留個棗,留來明年畀嫂嫂。嫂嫂有塊錢,留來哥哥做盤纏。盤纏盤背脊,打死老阿鶷。阿鶷尾耽耽,擔水過石城。石城跌呀倒,跌個豬牯佬。”(細人:小孩。酒盞:酒杯一類盛酒的器皿。雞嫲:母雞。雞子:小雞。篦:篦子,一種齒比梳子密的梳頭用具。普通話讀音 bì,客語讀作pi4;這裡用作動詞,本義是梳理,根據童謠文本應理解為“清理”。畀:給。盤纏:路費。阿鶷:客語讀作axia2,一種體型比老鷹小的山鷹,愛捕食小雞。尾耽耽:尾巴往下墮的樣子,這是鳥類隨時準備出擊的預備姿勢。石城:地名,指贛南石城縣,與寧化交界。豬牯佬:牽豬牯的人。民間以豬牯佬為低賤職業,因此多半由孤寡老人或跛腳等身體殘疾者擔任。跌個豬牯佬:指跌跤跌得很厲害,以至身體殘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