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圩鄉

白沙圩鄉

白沙圩鄉位於宜章縣縣境南部。東南與廣東接壤,距縣城34公里,面積8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04米。人口2萬。鄉政府駐白沙圩。通公路。 1949年屬笆籬鄉,1950年屬笆籬區,1956年設白沙鄉,1958年改笆籬公社,1961年更名白沙公社,1984年復改鄉。轄臘園、對江水、洛角塘、桐木灣、才口、自生、黃竹沖、皂角、坦靈寺、上峰、橋頭、石燕沖、山門、聖公壇、湖洋尾、鄺里洞等17個村委會和白沙圩居委會。鄉鎮企業有石材廠、石米廠、電站

行政區劃


臘元村對江水村白沙圩村桐木灣村洛角塘村才口村自生村黃竹沖村皂角村坦靈祠村上峰村橋頭村石燕沖村山門村湖羊尾村聖公壇村鄺里洞村張家寮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9007
10058
8949
家庭戶戶數4696
家庭戶總人口(總)18885
家庭戶男9964
家庭戶女8921
0-14歲(總)5109
0-14歲男2753
0-14歲女2356
15-64歲(總)12621
15-64歲男6678
15-64歲女5943
65歲及以上(總)1277
65歲及以上男627
65歲及以上女65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8764

旅遊資源


白沙圩鄉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厚重的人文歷史、以及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溶家洞與莽山國家森林公園相連,有密布的原始森林和尚未開發的景點。
離白沙圩鄉政府1.5公路的桐木灣村是州縣聞名、三堡傳誦的秀才村,村裡尚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以及有150多年的清代書院:東川書院(市級文物)。桐木灣村有著厚重的歷史和人文。世代相傳闖王曾來此(李氏宗祠里至今仍供奉著據稱是闖王的雕像),朱德帶領湘南起義部隊走過桐木灣萬福橋到達聖公壇休整。村南的白石嶺更是歷代文人墨客經常光顧的風景聖地,至今懸崖峭壁上仍有文人墨客留存的詩歌。

習俗


而該村的八月十四過中秋的獨特習俗,更是為白沙圩鄉甚至整個湘南地區添加了色彩。相傳150多年前,桐木灣村人提議提前一天過中秋,這樣以來,嫁到桐木灣村的媳婦八月十五可以回娘家過節,外嫁的桐木灣女性也可以在婆家和娘家過中秋。體現了該村對女性的尊重。

聖公壇燃聖火


如果不是因了湘南起義那段風雲際會的歷史,如果不是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率領年關暴動的農軍在此休整了三個月,地處莽山邊緣的宜章縣白沙圩鄉聖公壇村,可能跟許許多多深山老林中的農家村寨一樣,寂寞而平凡。
聖公壇村實在太偏遠了,從離這裡最近的鄉政府——白沙圩鄉鄉政府出發,到村裡都有10公里路。放眼望去,整個行政村三面環山,只有一面缺口。一條小路沿著河流經此溝通外面的世界。村子後面,是連綿不絕的莽山,無窮的山山嶺嶺,在大革命時代,無疑為古村成為宜章縣4個老區村之一提供了先決條件。在山山嶺嶺的縫隙間,一條石板路連通廣東的沙坪鄉。上了年紀的老人告訴記者,當時這是一條必經之路。
說起村莊的得名,還有一段故事。相傳很久以前,這裡有三位聖人,經過苦心修鍊,最後得道升天。後人為了紀念他們,就在聖人得道的地方——在通往廣東的石板路旁的一個天然石洞前,建立了聖公寺,小村從此得名叫聖公壇村。
白沙圩鄉
白沙圩鄉
1928年1月12日,發動了宜章年關暴動的南昌起義部隊,先後組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工農革命軍獨立第三師。1月28日,為迎戰強敵許克祥,朱德率領部分農軍主動撤出縣城,進駐聖公壇村。在聖公壇,起義部隊改編了當地人王光佑帶領的農民武裝,朱德還與王光佑在聖公寺歃血為盟,結為金蘭之好,表示要為中國革命共同奮鬥 到底。從此,飽受地主、惡霸、土匪欺凌的聖公壇人,走上了一條嶄新的革命道路。分了田土的庄稼人,熱火朝天地辦起了兵工廠,修建了紅軍後方醫院,成立了自己的武裝——工農革命軍後方營。為主力部隊取得坪石大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革命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隨著主力紅軍的轉移,敵軍的瘋狂反撲接踵而至。白軍不但在這裡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燒毀不少房屋、山林,還把工農革命軍後方營營長王光佑的頭顱割下示眾。反革命製造的腥風血雨沒有嚇倒覺悟了的聖公壇人,大家趁著夜色,偷偷掩埋了烈士遺體,並把紅軍的主要活動地點——兵工廠、後方醫院、聖公寺,一一採取各種措施保護好,使這些革命舊址成了今天存史育人的重要陣地。
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沒有忘記這些為了中國革命事業流了血、流了淚的老區村。先後幫村裡接通了自來水,修建了沙石路。今年7月,宜章縣、鄉、村三級想盡辦法,修通了笆籬鄉——白沙圩鄉——聖公壇村的紅色旅遊公路。旅遊公路為水泥路,全長15公里、寬6.5米、總投資達927萬元。水泥路修好后,一度沉寂的大山沸騰了,各種機遇接二連三。據該村現任支部書記劉貴發和62歲的老支書王木榮介紹,新路修通一個多月,他們就已經接納了三批來這裡洽談投資開發的外地老闆。有的是看中了這裡漫山遍野的石材資源,要來這裡辦石材廠(採石場就在兵工廠旁邊,已經被炸了,本來山清水秀,現在面目全非);有的是看中了這塊獨特的紅色旅遊品牌,打算出資重修聖公寺,開發兵工廠,修整烈士墓;有的是來這裡搞農業開發,利用大山腳下獨特的氣候、土質條件,種烤煙反季節蔬菜。兩位支書說,聖公壇村不窮,有的是各種資源和開發潛力,關鍵是以前沒通水泥路,運輸成本高,才造成今天的暫時落後。現在路通了,村裡的各種發展潛力都可以充分涌流,如果記者明年再去聖公壇,該村的集體經濟、村民收入一定會躍上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