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

金代大臣

韓玉(?-?),字溫甫,漢族,祖籍相州。金代大臣。

明昌五年(1194年),韓玉考中經義、辭賦兩科進士,任翰林應奉。泰和年間,建議開掘通州潞水漕運河渠,解決了中都漕運,因此晉官階兩級,任同知陝西東路轉運使事。大安三年(1211年)十一月,西夏攻佔了金國涇州邠州,進圍平涼府)。韓玉以鳳翔路兵馬都總管府判官的身份招兵一萬,率部與西夏軍作戰,打敗敵軍。上司嫉妒韓玉的功勞,誣陷他與西夏勾結,於是朝廷表面上授予他河平軍節度副使,暗中派人監視他的軍隊。

鎮守華州的李公直曾寫信約韓玉帶兵進京勤王,李公直以“謀反”罪名被冤殺后,朝廷以韓玉是李公直的同黨為名,將他冤殺於華州。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韓玉的曾祖父韓錫曾任濟南尹,后致仕。韓玉在明昌五年(1194年)考中經義、辭賦兩科的進士,進入翰林院擔任應奉。韓玉才華橫溢,在任應奉期間,曾在一日之內撰寫百篇詔令,全都一氣呵成,不用修改。他還曾撰寫《元勛傳》,完成之後交金章宗觀閱,非常稱皇帝的心意,章宗感嘆道:“功勛大臣何等幸運,有這樣的人為他們作傳。“
泰和年間,韓玉建議開掘通州潞水漕運河渠,使漕船載運貨物直達京城,解決了中都的漕運問題,因此晉陞兩級官階,並被授予同知陝西東路轉運使事一職。

大破西夏

大安三年(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率蒙古大軍大舉攻金,連下攻下西京等城,在澮河堡一戰擊潰金軍主力四十萬,突入居庸關,圍困中都(今北京)。十一月,乘蒙古軍圍攻中都之時,西夏國主李遵頊派兵攻佔了金國的涇州(今甘肅省涇川北)、邠州(今陝西邠縣),然後進圍金軍西南事要地平涼府(今甘肅省平涼縣)。
陝西安撫司發文書讓韓玉以鳳翔路兵馬都總管府判官的身份為都統府招募軍士,韓玉只用十天的時間就招兵一萬,率部與西夏軍作戰,大敗敵軍,繳獲牛馬達一千餘只。聽聞五萬西夏兵正在圍攻平涼府,率部救援,與西夏軍在北原大戰,西夏將領以為韓玉所部只是先鋒部隊,懷疑大隊金兵援軍正在趕來,當晚就解圍撤走了。
上司嫉妒韓玉的功勞,派快馬去都城奏報韓玉與西夏人有勾結,朝廷聽信讒言,開始懷疑韓玉,便派遣使者到韓玉的軍中,表面上授予他河平軍(治衛州)節度副使一職,暗中卻監視他的軍隊。

謀划勤王

韓玉[金代大臣]
韓玉[金代大臣]
蒙古軍剛圍困中都的時候,鎮守華州(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的李公直謀劃出兵進京救援,而韓玉依仗所部戰力強悍,也想要帶兵進京勤王。
韓玉傳送橄文給各州郡說:事情要推導它的本原,災禍有它起始的基礎,國家的禍難始於賊臣貪圖賄賂,包容姦邪,接著又是因為兩位元帥貪戀權力,鞏固威勢。他們畏敵不進圖費糧餉,耗盡了百姓的脂膏血肉。一上戰場就拋棄武器逃散,然後又重新集結,再來耗盡國家的資財儲蓄。他們謀取權力而觀望形勢,拖延時日,只知守護自己的妻子兒女。每個人都會死,作為臣子有必須承擔的責任。事情到了今天這種地步,怎麼能忍心不顧念君主呢?不要說死了就是身後事,虛妄的名聲一概聽任史臣撰寫。只是面對今天眼前的世事,有什麼臉面居處在人世間呢?“

蒙冤被殺

大安三年(1211年)十二月,李公直率軍勤王,行軍多日,期間軍隊將領中有違背盟約的人,朝廷命官中有不順從的人,李公直就按照軍法去加以處置。京兆府統軍便聲稱李公直佔據華州反叛,派遣都統楊珪襲擊李公直,李公直被俘后被處以極刑。李公直曾經寫信約韓玉共同勤王,由於書信還沒有送出,韓玉事先並不知道此事,這封信就被陝西安撫司所得,就懷疑韓玉參與了李公直的“謀反”陰謀,等到朝廷派遣使者監督韓玉的軍隊時,就坐實了韓玉的罪名。
韓玉路過華州去衛州赴任河平軍節度副使時,被囚禁起來,關押在郡學之中,後來在此被殺。韓玉遇害前在牆壁上寫了兩首詩,還親手給兒子韓不疑寫了一封信:“此次前往幽冥之路,我的心胸光明坦蕩,剛烈正直的氣概,也必定不會下沉,我兒不用擔心。世道混亂,時運艱難,要努力保護自己,雖然陰間與人世不同,難道就見不到你嗎?”讀過這封信的人都很傷心,當時的士大夫們都認為韓玉之死是個冤案。

主要成就


金國建國后,中都成為五京之一,完顏亮遷都之後,中都成為京城,人口由三十萬增加到一百萬,為了保障中都的物資供應,尤其是糧食供應,金國朝廷一直努力開闢漕河。金世宗曾先後在大定十年(1170年)、大定十二年(1172年)兩次開闢漕河都均以失敗告終。
泰和五年(1205年),金章宗採納韓玉的建議,修建閘河以通漕運,利用金口河東段河道,並在河道上建閘節水,水源改用白蓮潭清水,這次開漕渠取得了成功,使漕船可自通州直駛到中都城下。
成功原因主要在於韓玉的建議中採取了兩項措施:一是放棄了以金口河引渾濁的盧溝水為漕河水源的思路,而改用引高梁河、白蓮潭(今北京市積水潭-什剎海一帶)等各路清水作為水源。二是在通州至中都的漕河中設置數座閘以調節因河床坡度過陡而致使河中存水不足的問題,因此這次開鑿的漕渠也被稱為“閘河”,正式名稱是“通濟河”。

家族成員


曾祖父:韓錫,曾任濟南尹,后致仕。
兒子:韓不疑,字居之。因父親蒙冤被殺,誓不出仕。

史書記載


《金史·卷一百十·列傳第四十八》

人物評價


韓玉、馮璧、李獻甫、雷淵,皆金季豪傑之士也。邠、涇之變,玉募兵旬日而得萬人。牙吾塔之凶暴,璧以王度繩之,卒不敢動。夏人援宋例以邀歲幣,獻甫以宋賜夏姓一事折之,夏使語塞而和議定。淵為御史,權貴斂避,古之國士何加焉。玉以疑見冤,璧、淵疾惡太甚,議者以酷譏之,瑕豈可以掩瑜哉。程震劾荊抵罪,比蹤馮、雷,然亦以群小齟齬而死,直士之不容於世也久矣。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