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橋

廈門大橋

廈門大橋(Xiamen Bridge),是中國福建省廈門市境內一座連接湖裡區與集美區的跨海大橋,位於廈門高集海峽之上,為廈門市重要進出島通道之一。

廈門大橋於1987年10月動工建設,於1991年12月19日竣工通車。

廈門大橋南起廈門市湖裡區嘉禾路,北至廈門市集美區集美立交;線路全長6.695千米,主橋全長2.07千米;橋面為雙向四車道城市主幹路,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項目總投資1.56億元人民幣。

橋樑簡介


廈門大橋
廈門大橋
福建省的廈門海堤的建成,成為廈門陸上的門戶走廊,隨著廈門特區經濟的發展,汽車流量大增,海堤原設計日流量2500輛,1989年竟達12000輛。終於在1955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廈門成為半島,鷹廈鐵路和324國道福建段(福州、經過莆田、泉州至廈門段等)得以連入廈門,對廈門的國防和經濟都有巨大貢獻。在1990年以前,高集海堤是廈門島內對外聯繫的唯一通道。
廈門人民盼望再建一座海峽大橋,為特區建設插上翅膀。廈門大橋於1988年1月正式動工,1991年5月1日正式通車"歷時僅三年四個月"大橋設計汽車日流量2.5萬輛。
廈門大橋
廈門大橋
全橋分主橋、集美立交橋、高崎引橋三個部分。橋樑總長6599米,成為全國最長的跨海公路橋。主橋為雙線橋,全長2070米,橋面寬23.5米。大橋建成,改善了廈門陸路運輸條件,每當夜幕來臨,大橋上燈火輝煌,與來往車輛燈光相輝映,形成一道絢麗耀眼的彩虹,景色十分迷人。

基本資料


功能用途:跨海公路大橋 建設地點:高崎至集美
建設長度:全長6695米,主橋長2070米
建設寬度:橋寬23.5米,雙向4車道
廈門大橋
廈門大橋
通行能力:2.5萬輛次/日
建成時間:1991年4月
開工時間:1987年10月01日
竣工時間:1991年4月
正式通車時間:1991年12月19日
獲獎情況:
1978-1993年全國十大公路工程(魯班獎)
1999年度福建省雙十佳建築

橋樑歷史


廈門大橋建設之前,廈門出島唯一的通道是高集海堤,海堤只有2個車道,而廈門島內的機動車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有近1萬部。海堤已經不堪重負,而且經過幾十年“服役”,路面坑窪不平,車速也上不去,一旦發生事故,施救車都難進去,堵上半天更是家常便飯。當時他從島內去同安,早上7點從輪渡出發,要到下午1點才能到,一路都是堵車,尤其是海堤。
1991年,廈門大橋通車了,以後短短數年間,廈門大橋又帶動了島內嘉禾路、廈禾路的改造和建設,島外同集路的建設,島內外交通網路迅速得到改善。這時他從島內到同安,只要一個小時就到了,整整節省了5個小時。
“全國第一”不好當
廈門大橋是我國第一座跨越海峽的公路大橋,這個“全國第一”不好當。廈門大橋1987年10月開工,到1991年4月竣工,12月正式通車,花了整整四年,相比之下,建海滄大橋花了3年,杏林大橋花了2年多,集美大橋只花了1年多。
正因為是“全國第一”,在建橋的過程中,建設者遇到了許多前人從未遇到過的困難。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也留下了對廈門海域水文、地質等方面的詳細記錄資料,為後來幾座大橋和隧道的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建橋過程中,建設者發揮聰明才智,取得了許多技術創新,後來的許多工程都從中受益。朱獎懷回憶說,在建廈門大橋之前,中國建橋一般都是立桿照明,中間一排路燈,兩邊兩排路燈,廈門大橋就取消了兩邊的路燈,把燈光從下面打在扶手上,這樣兩面的視覺就沒有了障礙,開車過橋就更順暢了。這個做法後來在許多橋樑的建設中都得到了採用。
廈門大橋
廈門大橋
1.5億元保障10年暢通
如今,對於廈門大橋當時的設計規模有不少質疑的聲音,不少人認為當時的設計過於保守,而導致新世紀以來廈門出島又陷於擁堵。
民盟廈門市委副主委朱獎懷對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任何基礎設施工程都要講求性價比,也不必追求一步到位。建設廈門大橋的時候,廈門的財力還是很緊張的,最初建橋預算只有8000萬元,後來幾次增加,最終也不過是1.5億元。花1.5億元建起這樣一座橋,而且管了至少10年的暢通,性價比可謂非常突出。如果一開始就搞8車道,起初的預算肯定要大大增加,而當時廈門機動車數量並沒有那麼多,車道得不到充分利用,那就是資源浪費了。

橋樑概況


廈門大橋始建於1987年10月01日,1991年4月主體工程竣工,同年5月試通車,總投資1.56億元人民幣。廈門大橋是我國第一座跨越海峽的公路大橋,由高崎引道、跨海主橋和集美立交三部分組成。直通式集美立交橋由七座匝道橋組成,分三主道:杏林、灌口(324國道)、同安(翔安)。廈門大橋南側,建有橋頭公園;橋北側則有集美大學、華僑大學。
大橋全長6695.01米,主橋長2070米,橋面寬23.5米,設雙向四車道,車道凈寬19米,兩側人行道各寬1.5米。結構為46孔、45米等跨截面預應力連續箱梁。主體竣工通車后,日通行能力達到2.5萬輛次,使由於車輛多、海堤路況差造成的進出廈門島難的問題得到極大改善,使廈門經濟特區實現了真正的騰飛,使廈門市與島外各區、省內各地區及與臨近廣東省之間的聯繫大大加強,進一步增強了廈門特區發展的潛力。
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親筆題寫“廈門大橋”四個大字,並於1991年12月19日親自為廈門大橋正式通車剪綵。

地理位置


廈門市集美區。

建設歷程


1984年9月,廈門市政府在集美召開徵集高集海峽大橋設計方案會議。
1986年12月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批准廈門高集海峽大橋設計任務書。
1987年3月9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批准廈門高集海峽大橋初步設計,並投資8554萬元。10月,高集海峽大橋開工建設。
1991年4月,高集海峽大橋竣工,並定名為廈門大橋;5月1日,廈門大橋試通車;12月19日,廈門大橋正式通車,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為廈門大橋通車剪綵,並題寫了“廈門大橋”橋名。
2020年8月21日,廈門大橋改造加固項目開工。
2021年7月7日晚,廈門大橋改造加固項目舉行半幅通車儀式。

橋樑位置


廈門大橋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區高崎與集美區集美學村之間,橫跨廈門高集海峽,距離海滄大橋約7.6千米,距離杏林大橋約600米,距離集美大橋約3.1千米。廈門大橋南起湖裡區嘉禾路高崎,上跨高集海峽,北至集美區集美立交,接銀江路和廈沙高速田集連接線,並設有匝道通往集杏海堤。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廈門大橋由高崎引道、主橋、集美立交及附屬工程等組成。廈門大橋為雙向四車道加人行道的高等級公路特大橋樑,兼具城市橋樑功能。
廈門大橋主橋為五聯等跨徑預應力混凝土箱型連續梁剛構橋,上部構造為聯跨箱型連續梁,預應力採用國產QM體系和VSL體系。橫向為兩個獨立的單箱中間分隔帶。下部構造為矩形墩。集美立交為大型互通式立交,引橋上部構造為PC空心連續板,預應力採用國產QM體系,匝道橋為RC空心連續板。下部構造為單柱式或雙柱式墩,基礎為擴大基礎和鑽孔樁兩種類型,橋台均為U型台。

設計參數

廈門大橋全長6.695千米,其中橋樑工程長2.07千米,橋面寬23.5米,高3米。廈門大橋設計通行能力為25000輛/日,設計速度為80千米/小時,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設計荷載為汽車-超20級、掛車-120級、人群3.5千牛頓/平方米。
廈門大橋高崎引道長855米,設計為一級公路標準,路面寬23.5米。
廈門大橋主橋採用(46×45)米五聯等跨徑預應力混凝土箱型連續梁剛構橋結構體系,全長2.07千米。上部橫斷面布置為:1.5米(人行道)+9.5米(機動車道)+1米(中央分隔帶)+9.5米(機動車道)+1.5米(人行道),總寬23.5米,橫向為兩個獨立的單箱中間分隔帶。下部矩形墩主要基礎類型為直徑150厘米鑽孔樁,其餘13個為打入pc方樁和2個擴大基礎。
廈門大橋集美立交橋由引橋、6座匝道橋和7條引道組成,總長3.77千米,其中橋長2.482千米,引道長1.288千米。

運營情況


票制票價

廈門市政府於2019年4月29日發布通告,宣布自2019年5月1日零時起,停止徵收廈門市“四橋一隧”車輛通行費,廈門大橋包括其中。

通行事項

廈門大橋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易受颱風天氣影響。依照廈門市政府於2014年4月14日印發的《廈門市防洪防颱風應急預案》,在颱風天氣下,當實測風力達到10級時,廈門大橋將會被臨時關閉,禁止車輛通行。

交通流量

2019年,廈門大橋日均進出島車流量7.976萬輛次。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廈門大橋主橋的上部箱梁在中國國內首次採用縱向滑膜逐孔現澆混凝土施工工藝及QML型預應力鋼絞線聯接器。兩者的應用避免了箱梁內部必須設置凸出的“齒板”結構和預應力筋搭接配束的複雜構造,使梁跨混凝土整體性好,質量高,增加了結構的抗腐蝕能力和耐久性,施工安全、快速。

榮譽表彰

1991年至1994年,廈門大橋工程先後獲得廈門市優質工程“白鷺杯”獎、廈門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福建省優質工程獎、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建設部優質樣板工程獎、交通部“八五”十大公路工程稱號以及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價值意義


廈門大橋的建成使進出廈門島難的問題得到改善,加強了廈門市與島外各區、省內各地區之間的聯繫,進一步增強了廈門特區的發展潛力。(廈門路橋建設集團評)

建設規劃


2020年1月23日,廈門市政府公布2020年度廈門市重點項目名單和年度投資計劃,其中包括廈門大橋改造工程。為提高廈門大橋通行能力,2020年將對廈門大橋改造加固,利用人行道和隔離帶進行改造,雙向四車道改為雙向六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