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話
村話
村話(Cun language),又稱仡隆語,又稱“哥隆”話、瓊山土話,語言系屬分類上屬於壯侗語系黎語支,有八萬母語者(1999年)。是海南北部(昌化江下游兩邊)的一種民族語言,使用村話的居民是漢族人,但村話並非漢語的一種。該語言綜合了全海南多種語言。主要分佈在昌江縣昌化鎮、八所三家鎮、海口市西郊和羊山地區。使用村話的鄉鎮有:耐村、大風、昌城鄉(昌化鎮)三家鎮、羊山地區的龍泉鎮、龍橋鎮、龍塘鎮、永興鎮、石山鎮;秀英的長流鎮、西秀鎮;澄邁縣的某些村。
村話
村話中倒裝句很多,比如把“大哥”叫“哥隆”,“符老師”稱為“師老符”,“桌底狗”(指那些好吃懶做的人)讀作“狗底桌”。在村話中,類似這樣語法結構的語言現象還很多。由於發音迥異,村話對於一個外來者來說,聽起來就像是一門外語。村話也是昌化江流域的一種文化。
大約在唐宋時期,由於戰爭的原因,一批漢族軍士漂流到海南島昌化江沿岸耐村村處一帶定居,自稱為“村人”,他們與當地人通婚後,放棄了原來的語言,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非漢語方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語言逐漸發展成為如今的村話。
村話語種分佈
村話里的確摻有很多方言詞語,有些是粵方言的,還有些是客家話或海南話的,說明他們曾經與說這些方言的人接觸過。比如,村話的數量詞,從1至6是自己原來的詞,從7至10以及百、千、萬都是漢詞。這是語言和方言中的“借詞”現象,由於村人現在的生活區域,原先通行的可能是黎語,後來受其它方言,如臨高話和海南話的影響,才逐漸形成現在聽到的村話,是黎漢長期雜居的結果。
村話漫畫圖
村話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已成定論,從語言的實際情況來看,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混合語”,既有與黎語同源的成分,也有漢語成分,還有不少村話獨有的成分,但它的“底子”還是古百越語,因為其語法結構和構詞方式,與古代百越族語言極其相似。
村話聲調
在講村話的村落中,因讀書人多而出名的有東方市四更鎮的長山村、三家鎮的紅草村、昌江縣昌化鎮的耐村村以及昌江昌化鎮的浪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