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承恩寺的結果 展開
-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貴州省江口縣承恩寺
承恩寺
貴州省江口縣承恩寺
承恩寺,原名上茶殿,位於貴州銅仁梵凈山新老金頂之間。“佛教五大名山”梵凈山的承恩寺始建於明初,2009年在原遺址上重建,2011年完工,是梵凈山頂寺廟群的主體建築。
承恩寺[貴州省江口縣承恩寺]
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頂左側,正殿面闊13.7米,進深9米,石牆厚0.5米,殘牆高2米,殿門尚完好,門額陰鐫“敕賜承恩土寺”五字。兩側配殿八間,僅存部分殘牆,建築佔地面積1250平方米,始建於明初。現仍未修復。
梵凈山地處中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原始森林覆蓋率接近99%,上億年來保持著自然的生命平衡。1986年,梵凈山被列為聯合國“人與自然保護圈”成員,是中國十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被譽為北半球最古老的生態公園。區內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6種,一級保護植物6種,二級保護動物29種,二級保護植物25種。被譽為“世界獨生子”的黔金絲猴全球不到700隻,全部生存在梵凈山。
梵凈山,武陵山脈的主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位於貴州省東北部地區西面印江、江口、松桃三縣交界處,總面積567平方公里。梵凈山,全境山勢雄偉,層巒疊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聳;溪流縱橫,飛瀑懸瀉;古老地質形成的特殊地質結構,塑造了它千姿百態、崢嶸奇偉的山嶽地貌景觀。典籍上考證,梵凈山唐朝以前稱“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後稱“梵凈山”,“梵凈”乃“佛教凈界”。梵凈山的聞名與開發均起源於佛教,遍及梵凈山區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龐大寺廟群,奠定了梵凈山乃著名“古佛道場”的佛教地位,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彌勒菩薩道場,佛教文化為蒼蒼茫茫的梵凈山披上一層肅穆而神奇的色彩。
梵凈山植物類型多樣, 森林是梵凈山區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資源是其生物資源的核心。它既是生態系統的第一性生產者,又是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樞紐;同時因其特殊的層次結構,形成了動物、微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地。森林類型劃分 原生性的栲樹林、青岡櫟林、珙桐林、黃楊林、高山柏林等以及次生性的響葉楊木、樺木林、楓香林、楓楊林、馬尾松林、毛竹林等44個森林類型。在梵凈山自然保護區內森林覆蓋率在80%以上,森林活立木蓄積為3378000立方米。植物物種多樣性 在梵凈山自然保護區,據不完全統計,植物種類有277科、795屬、1955種,其中,裸子植物有6科14屬19種,佔全國種類數的9.5%,種子植物144科460屬1155種,佔全國種類數的4.6%;苔蘚類50科127屬245種,佔全國種類數的11.1%;蕨類38科85屬183種,佔全國種類數的7.0%,大型真菌45科123屬372種,佔全國真菌數的4.7%。植物區系分比較複雜,是一個相當豐富和相當古老的溫帶、亞熱帶的植物區系。
動物種類的多樣, 梵凈山區擁有東洋界的華中、華南和西南三個區系成分的動物。梵凈山自然保護區已初步記錄在案的動物有800多種,其中獸類8目23科68種,佔全國種類數的13.6%,鳥類16目39科191種,佔全國的6.2%;爬行類3目9科41種,佔全國的10.9%;兩棲類2目8科34種,佔全國的12.2%;魚類4目9科48種,陸棲寡毛類2科21種;昆蟲18目,已知400多種,尚有不斷的新屬新種報道。除此之外,梵凈山尚有眾多低等動物、無脊椎動物類群的研究還未涉及。
游梵凈山,成熟而最為便捷的線路只有一條,就是經印江自治縣木黃風景名勝區到梵凈山自然保護區的西線梵凈山旅遊線路。車行50公里,只需一個半小時便可到達自然保護區的棉絮嶺接待站。在木黃風景名勝區,可參觀紅二六軍團會師紀念館、紀念碑,了解紅軍在印江、沿河等地建立黔東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歷程。同時,還可以在蔡倫古法造紙文化村、永義紫薇園、團龍民俗文化村等景點參觀考察土家民俗民族文化、古法造紙、儺戲儺技和土家擺手舞等文化產品,其參與性和觀賞性非常強。進入自然保護區后,可游四大皇庵之首的護國寺,看規模龐大的佛事活動。在棉絮嶺能遠眺萬米睡佛,並以此為起點,步行一個半小時,順山脊過薄刀嶺、穿黑巷子、攀剪刀峽即可到梵凈山核心保護區,可游蘑菇石、看萬卷書,探九皇洞、攀梵凈主峰—金頂。沿途視野開闊,道路較為平緩,既能體會攀沿中的艱辛,又能神情怡然欣賞風吹雲散時閃現的爛漫山花和茫茫林海。心靈沉積的疲憊在佛教名山優秀而神奇的自然生態中得到安撫和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