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寺鄉

牛寺鄉

沁縣牛寺鄉,位於縣城北部20公里處,208國道縱貫南北,交通便利。東與松村鄉相連,西鄰沁源縣,南和漳源鎮接壤,北與武鄉、平遙兩縣交界。境內南有華山,東有爛柯山,西有龍珠寺,山大溝深,縱橫交錯。涅河由九龍山發源並自西向東橫穿而過,水源豐富。全鄉總面積1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9891畝,佔總面積的8%;森林覆蓋面積9萬畝,佔總面積的45%,是沁縣乃至長治市典型的林牧鄉鎮。

相關介紹


牛寺鄉是2001年撤併鄉鎮時由原西湯鄉與南涅水鄉合併而成。全鄉轄21個行政村,39個自然村,1866戶,6813口人。
2000年全鄉人均收入1974元。通過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突出主導產業,增加農民收入,2004年全鄉人均收入達到2233元。
牛寺鄉位於沁縣北部,是沁縣的北大門。東接沁縣松村鄉,北與武鄉涅河為界,分為沁武兩縣,西與平遙、沁源兩縣山水相連,溶為一體,南與沁縣漳源鎮毗鄰,全鄉總面積142平方公里,屬黃土丘陵山區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溫度8.9℃,極端最低氣溫-27.1℃,最高36.8℃,年均無霜期167天,全年日照平均為2529.1小時,平均年降雨量為606mm;土壤以褐土為主,土層厚度達2250px以上,項目區緊鄰涅河,水資源豐富。全鄉轄21個行政村,1800餘戶,人口6806人,轄域內無可供開採的礦產資源,長期以來以農為主。交通便利,208國道穿鄉而過,並有多條縣鄉公路與外界相連。牛寺鄉擁有中國象棋發源地的棋盤山,天下聞名的南涅石刻,中國最大禪堂的龍珠寺,華北唯一的九龍山,上黨出口古驛站走馬嶺,涅河發源地,全縣最高海拔的王泉山。

建置沿革


位置境域與建置沿革
牛寺鄉位於沁縣縣城北部20公里處,東連松村鄉,南接漳源鎮,西鄰沁源,北與平遙、武鄉兩縣交界,是沁縣的北大門,鄉政府駐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12°40′,北緯36°55′。牛寺鄉抗日戰爭初期屬第四區,解放初屬第五區,1958年與漳源鄉合併為漳源太陽紅人民公社,1961設西湯鄉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西湯鄉, 2001年撤併鄉鎮與南涅水鄉合併,改稱牛寺鄉。下轄西湯、申則、上峪、南牛寺、北牛寺、西峪、走馬嶺、牛寺、王泉、桃園、李家窯、南涅水、山曲、后峪、秦家莊、韓家莊、東安庄、西安庄、里庄、川溝、輝坡21個行政村、39個自然村。

農業發展


全鄉糧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和沁州黃穀子種植為主,以2004年為例,玉米種植12549畝,沁州黃種植5000畝。其次是大豆和小雜糧。林業生產以乾果經濟林為主導產業,據統計核桃現已發展到5000畝。其次是208綠色通道,種植北京楊速生楊等樹種600畝。同時引進外資,在韓家莊、秦家莊、西峪等村建立速生楊基地7個,發展速生楊1萬餘畝。2002年至2004年實施退耕還林,全鄉退耕還林面積達到3075畝,實現了基本綠化。在牧業生產方面,以牛羊為主,截至目前,全鄉養牛0.24萬頭,養羊6000隻,新建肉牛育肥基地7個。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邁出新步伐,西湯村的蘆筍、西安庄村的藥材、輝坡村的南瓜創出一流,並建立了糖膳寶南瓜深加工有限公司。在狠抓龍頭企業上有所突破,全鄉建起三座龍窯,年生產磚2600萬,實現利潤52萬元,建成預製廠1個,加油站1個,發展牛寺、西湯兩個集貿市場,南牛寺小集鎮建設加緊進行,商業一條街逐步形成。勞務輸出是本鄉主要經濟來源,全鄉外出打工人數1000餘人,佔到總勞力的30%,經濟收入佔到總收入的26%。守家在地從事經商、運輸、服務行業人數顯著增長,據統計全鄉共有18輛出租汽車,農用三輪100餘輛,大中小型農用機械20台,商店、飯店、理髮店16個,為發展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種植業


全鄉糧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和沁州黃穀子為主,2010年,玉米種植12000畝,沁州黃種植4300畝。特色種植按照“山上核桃、山下藥材、河邊大棚”的經濟發展總思路,重點發展優種核桃、苦參中藥材和蔬菜大棚,三大種植業已成為全鄉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

核桃產業


全鄉統一組建成立核桃協會,以協會為載體,為核桃種植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將分散經營的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共同抵禦市場風險,增強發展能力。2004年以來,依託山西百川林木開發有限公司,在里庄村建立了年可育苗20萬株的核桃優種育苗基地,桃園村薄殼核桃在工商總局申請註冊國家商標,引進外資組建成立了山西玉泉乾果開發有限公司。全鄉以牛寺、西湯、桃園三個核桃種植基地向周邊輻射,建設208國道核桃產業帶和里庄核桃莊園,形成了自主育苗、種植一體化產業鏈,到2010年底,全鄉核桃經濟林已發展到1萬畝。

鄉村狀況


全鄉現有小學12座,寄宿制小學3所,鄉鎮中學1所,師資力量雄厚,但學生流失嚴重(去縣城小學或私立學校)。在旅遊事業發展方面,新建開發旅遊區龍珠寺和爛柯山兩處。
新型太陽能衛生院是2002年11月開始建設的,已於2004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新衛生院實現了醫療區與生活區的隔離,經市政府“三改一建”項目裝備的一大批先進醫療設備已安裝完畢,衛生服務條件得到徹底改善。衛生院現有職工12人,其中:主治醫師1名,醫師5名,醫(護)士3名,其它衛技人員3人。能開展疾病預防、婦幼保健、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和部分急危病療的急救業務(葯比縣城貴)。
全鄉21個行政村,有19個村實現了自來水,從2003年開始搞“村村通”水泥路(油路)工程,7個村通油路,14個村通水泥路,共硬化鄉村道路39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21個村安上了閉路電視,實現戶戶有電視。13個村安裝了程式控制電話。在建設文明村鎮方面,有南牛寺、北牛寺、西安庄等6個村建成省、市、縣級文明村,起到示範帶頭作用。鄉機關有黨委書記1名,副書記1名,黨委委員3名。政府設鄉長1名,副鄉長4名。下設財政所、林業站、統計工作站、計生服務站、經管站、文化站、水利站、農技、農機、蠶桑等機構健全,共有幹部職工33人。

經濟發展


中藥材

全鄉依託山西宇豐科技和山西振東,採取+農戶的形式,在松牛線沿線發展中藥材產業帶,初步形成西安庄、里庄、南涅水三個中藥材種植基地,2010年共發展蘇子2000畝,苦參1000畝。

畜牧養殖

至2010年,該鄉以建設牛、羊、雞養殖基地為重點,以促進養殖園區化,規模化、現代化為目標,大力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規模養殖戶。2010年全鄉肉牛、羊、雞存欄分別達到2508頭、3260隻, 1.03萬隻。

林業

牛寺鄉依託山多地廣的自然優勢,持續推進植樹造林工作,1996年在全省率先提出並發展股份制林場,山西省委副書記為此致信山西日報發表了《西湯鄉的經驗值得推廣》一文
2002年以來該鄉在荒山綠化的同時累計實施退耕還林5000多畝,全鄉林地面積由1978年的1.87萬畝發展到15.3萬畝,森林覆蓋率55.04%。

產業

鄉鎮現有機磚廠3個,年生產機磚2600萬塊,實現利潤52萬元。有預製廠1個,加油站1個,個體經營戶75戶,工商業基礎較為薄弱,對全鄉經濟拉動力較小。

環境資源


自然環境與資源

牛寺鄉地處黃土丘陵區,土壤以褐土為主,土層厚度達90㎝以上。轄區內南有華山,東有爛柯山,西有龍珠寺,北有九龍山,山大溝深,縱橫交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九龍山最高海拔1700米,中部涅河由九龍山發源並自西向東橫穿而過,流經轄區內上峪、西峪、申則、走馬嶺、西湯、川溝、南涅水、山曲等8個村。全鄉年平均氣溫8.5℃,年降水量625.9毫米,無霜期167天,年平均日照數2529小時。全鄉總面積130.6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55.04%。光能、熱能及水資源充足,為該鄉發展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人口耕地

全鄉1949年有1699戶,5768口人;1978年有1843戶,7688口人;2010年有1865戶,6064口人。2010年耕地面積為27807畝,人均耕地4.6畝。

交通

208國道穿鄉而過,縱貫南北,並有多條縣鄉公路與外界相連。全鄉公路總里程達到56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名勝古迹


牛寺鄉地處交通要道,是北魏南涅水石刻的發掘地,轄區內文物古迹較多,現存完好名勝古迹主要有龍珠寺和洪教院。

龍珠寺

位於南牛寺村西北2公里處。寺院依山勢而建,主體建築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布局高低錯落,形成了組群結合的階梯式四合院格局。據寺內碑刻記載,該寺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初名北寺,因山勢形似龍首,寺院所處龍眼位置,后更改為今名。清代及民國初年曾多次擴建與修葺,始成現在規模。寺內保存著明清重修碑、功德碑數通、龍王像等彩塑數尊和石窯內的彌勒佛,有殿宇40餘間,保存基本完好,是沁縣轄區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佛教寺院。

洪教院

創建於金代,明、清屢有修葺,坐北向南,西進院,佔地1500平方米,現存正殿、戲台、山門三座建築,是保存至今為數不多的完好的木質結構建築。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乾隆年間所編《沁州志》載,南涅水古為蔡皋狼之地,漢置涅水縣,後周改陽城縣,南涅水曾為縣邑治所,現舊城遺址猶在。城北的水閣涼亭,城東的爛柯山,城南的銅鞮八景之首“華山疊翠”,都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