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18G電子戰機

美國一型電子干擾機

EA-18G電子戰機(編號:EA-18G,代號:Growler,譯文:咆哮者,通稱:波音EA-18G“咆哮者”)由美國波音公司(Boeing)研製,系是美國一型電子干擾機。

EA-18G電子戰機在美國海軍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的基礎之上發展研製而成,不僅擁有新一代電子對抗設備,同時還保留了F/A-18E/F全部武器系統和優異的機動性能,先進的設計使得其無論在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上還是在陸地上都能較好地執行機載電子攻擊(AEA)任務。專家們評價說,“咆哮者”既是當今戰鬥力最強的電子干擾機,又是電子干擾能力最強的戰鬥機

發展沿革


EA-18G電子戰飛機又叫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機。是在美國海軍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攻擊機的基礎之上發展研製而成。2006年8月4日,波音公司第一架量產型EA-18G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舉行了隆重而簡短的下線儀式。
第一架EA-18G交接儀式
第一架EA-18G交接儀式
2007年9月25日,一架剛剛於數天前完成生產線組裝的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機,降落在馬里蘭州帕塔克森特河海軍航空站。它是美國海軍接受的首架產品型EA-18G電子攻擊機。EA-18G未來將代替在美國海軍服役的EA-6B“徘徊者”電子攻擊機。儘管海軍強調了這一型號的重要性,美國國會在該型研製成功時並沒有表示很大的支持,在2007財年預算中要求美國海軍多購買12架F/A-18E“超級大黃蜂”戰鬥機,而不是繼續小批量生產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機。此舉引起了美國海軍的不滿。終於到了2009年底,該型才正式進入了全面批生產階段。
EA-18G徽章
EA-18G徽章
EA-18G“咆哮者”擁有十分強大的電磁攻擊能力。憑藉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為其設計的ALQ-218V(2)戰術接收機和新型ALQ-99戰術電子干擾吊艙,EA-18G可以高效地執行對地空導彈雷達系統的壓制任務。與以往攔阻式干擾不同,EA-18G可以通過分析干擾對象的跳頻圖譜自動追蹤其發射頻率,並採用“長基線干涉測量法”對輻射源進行更精確的定位以實現“跟蹤-瞄準式干擾”。此舉大大集中了干擾能量,首度實現了電磁頻譜領域的“精確打擊”。採用上述技術的EA-18G可以有效干擾160公裡外的雷達和其它電子設施,超過了任何現役防空火力的打擊範圍。不僅如此,安裝於EA-18G機首和翼尖吊艙內的ALQ-218V(2)戰術接收機還是現世界上唯一能夠在對敵實施全頻段干擾時仍不妨礙電子監聽功能的系統。

研製背景

現代戰爭中,電子支援已成為與火力打擊並重的一種“特殊突擊樣式”。從1971年起,EA-6B“徘徊者”就被美海軍用於壓制敵人的電子活動和獲取戰區內的戰術電子情報來支援攻擊機和地面部隊。其主要機載設備包括AN/ALQ-99F電子干擾系統(在5個干擾吊艙內的10個干擾發射機,每個干擾艙可以覆蓋7個頻段中的一個)、靈敏偵察接收機(可探測遠距離的雷達信號)、AN/AYK-14中央計算機、全天候自動著艦系統(ALCS)、多功能顯示器,以及通信、導航與識別系統等。
在海灣戰爭中,EA-6B與EF-111A和F-4G三種電子戰飛機一起組成聯合編隊,近距離壓制地面防空火力的制導、瞄準系統和通信指揮控制系統,極為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一役成名。十幾年過去,昔日馳騁疆場三劍客中的兩個——EF-111A與F-4G均已解甲歸田,使得EA-6B不得不承擔美海軍所有隨隊電子支援的重任。
波音F/A-18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
波音F/A-18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
可是,由於EA-6B服役較早,最年輕的一架飛機也已在海風中磨礪了15年,雖然經過多次現代化改造,但機體結構的老化絕對不容忽視。再者,EA-6B所裝兩台J52-P-408渦噴發動機,就算把節流閥推到頭也只能達到1048千米/小時的極速,使其在執行具有時間敏感性的任 務時無法跟上突擊集群。況且由攻擊機A-6發展而來的EA-6B機動性能不佳,幾無空戰能力,執行任務必須依靠其它戰鬥機護航。所以,面對未來戰場嚴峻的形勢,已有30年役齡的“徘徊者”恐將獨木難支,這催生了美國海軍對下一代電子攻擊機的迫切需求。
麥道提議使用F/A-18F雙座型的電子戰改型來取代“徘徊者”。由於航電和計算機的進步,兩名乘員就可以擔負原先 4 人的任務,“徘徊者”的 5 個 ALQ-99 吊艙也可以被一個多波段干擾吊艙取代。洛馬公司也“不失時機”地推出了 EA-JSF 方案,主打採用全新電子設備尤其是具有短距/垂直起降能力的EA-35。這引起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濃厚興趣,表示無意採購不具備 V/STOL 能力的EA-18G,而將 EA-35 列為陸戰隊下一代電子攻擊機的首選。但是新型吊艙相當昂貴,於是美國海軍詢問波音能否整合進 EA-6B ICAP-III 的技術,包括 ALQ-99 吊艙、關鍵的 ALQ-218 接收機組件,以及 MIDS/Link 16 數據鏈。最初的型號安裝 APG-73 雷達,以後升級為 APG-79AESA。翼尖響尾蛇導彈滑軌被多波段接收機取代,接收機吊艙上還有 4 片地波段電子信號接收天線。2001 年聖路易斯市的 F/A-18E/F 生產線中,一架尚未完成總裝的EMD F/A-18F“超級大黃蜂”被拖入一個獨立設置的機庫另行裝配。同年 11 月 15 日,此架被稱為 F/A-18F1 的戰鬥機攜帶兩個副油箱、3 具 ALQ-99 電子干擾吊艙和 2 枚AIM-120 中距空空導彈完成了首飛,這就是 EA-18G 的原型機。原型機飛行性能測試在 9,000 米高空成功進行,飛行速度為馬赫 0.9,過載3g。截至 2002 年 8 月 24 日,這架原型機共完成了五次試飛,之後轉入地面綜合實驗室測試。 2002 年 12 月美國海軍正式啟動 EA-18G 項目,波音是主承包商,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負責集成電子戰套件。

建造沿革

2001年11月15日,波音公司成功完成了EA-18G機載電子攻擊概念的演示。這次演示使用一架F/A-18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攜帶3個ALQ-99干擾吊艙和2個副油箱,對雜訊和振動數據進行了測量並對飛機的飛行品質進行了評估。2002年4月5日,波音公司成功進行了第三次飛行演示。本次演示同樣使用一架F/A-18F飛機,所掛載的載荷也和首次飛行演示相同。波音公司的合作夥伴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利用ALQ-99干擾吊艙收集了雜訊和振動信息。此外這次飛行還對飛機飛行品質進行了評估。與前兩次演示相比,這次飛機飛得更高、更快,並且所有測試都證明EA-18G是符合美國海軍AEA需求的平台。
2003年12月,波音公司獲得了美國海軍價值10億美元的EA-18G AEA飛機系統設計和開發(SDD)合同。這份合同從2004財年開始至2009財年結束,歷時五年,包括從組件到整個武器系統的實驗室、地面和飛行試驗。在這份合同中,最初的2架EA-18G編號為EA-1和EA-2。
2004年6月開始,波音公司在多個實驗室進行EA-18G風洞試驗。至2005年1月,5組風洞試驗全部完成,共計1412小時。這些風洞試驗證明了F/A-18F的機身能夠很好地執行電子攻擊任務,並且為EA-18G項目的進一步開展收集了重要數據。
2005年6月,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EDO公司向波音公司交付首個為EA-18G開發的干擾對消(INCANS)工程研製單元。與此同時,INCANS工程研製單元正在EDO公司進行實驗室試驗並由美海軍將其與ALQ-99戰術干擾系統一起進行綜合測試。
2005年10月,波音公司開始在EA-1上安裝RF電纜。這些RF電纜貫穿整個機身,長度在30至270英寸之間,用於連接EA-18G上執行機載電子攻擊任務的專用電子設備。當裝配工作全部完成時,每架EA-18G上的RF電纜總長超過2500英尺,約為使用相同機身的F/A-18F上RF電纜總長的5倍。當月,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的電子戰系統綜合實驗室進行了剪綵典禮,該試驗將為EA-18G上電子攻擊系統的開發提供支持。
2005年11月,波音公司完成了EA-18G飛機上INCANS系統的初始實驗室檢驗,並在帕圖克森河海軍航空站進行的地面測試中驗證了該系統的性能。波音公司將INCANS工程研製單元安裝在一架F/A-18F上——這是該系統首次安裝在飛機上,然後將飛機置於帕圖克森河海軍航空站的一個吸波暗室內進行測試。由美國海軍、波音公司和EDO公司的技術人員組成的團隊檢驗了該系統的固有無線電頻率對消性能,並檢查了當中心線吊艙內的ALQ-99發射干擾時的語音通信質量。
2006年2月,波音公司試驗計劃通過了美國海軍審核,開始將數個關鍵子系統集成到EA-18G飛機的武器系統中。其中一項試驗準備工作審查(TRR)於2005年11月開始進行,內容主要是機上軟體相關的幾個關鍵部分:任務計算機、電子攻擊單元、載荷管理系統、干擾消隱單元、ALE-47對抗系統、EA-18G儀錶系統、數字存儲設備的任務分配和綜合。在審查過程中,美國海軍評估了波音公司制定的計劃,即在該公司電子系統綜合實驗室(ESIL)將軟體集成到這些硬體中和將軟體集成到硬體模擬器中;海軍還檢查了波音公司制定該計劃的過程。
2006年5月末,波音公司一架裝有翼尖天線和高/低波段干擾吊艙的改裝F/A-18F飛機進行了首次飛行。該次飛行是飛行品質和航母適應性測試的一部分。航母適應性測試為期3個月,目的是驗證EA-18G的艦載性能,由美國海軍飛行員在帕圖克森河海軍航空站進行飛行,同時使用飛機彈射裝置和著陸攔阻裝置。由於F/A-18F的航母起降性能優秀,波音公司希望通過這些測試證明採用相同機身、但攜帶更多載荷的EA-18G的航母起降性能同樣優良,並且能很好地適應多邊的海上情況。初期測試將測量飛機負載,以證明起落架和機身是否達到設計規格。在測試的同時還將監控彈射和攔阻系統以評估“咆哮者”的設計是否精確。
2007 年 EA-18G“咆哮者”開始作戰評估,在數月時間內完成了海上測試、導彈測試,飛行時間超過 1,000 小時。
2008 年7月31日~8月5日,“咆哮者”電子戰飛機在美國海軍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上進行了海上測試。第 23 研究、開發測試以及評估中隊(VX-23)航母配套小組、F/A-18 和 EA-18G 項目辦公室、工業夥伴以及艾森豪維爾航母上官兵共同進行了該項測試,進行了 62 次航母發射和著陸試驗。
2008年8月5日,EA-18G 電子戰飛機在位於中國湖的海軍空戰中心武器分部進行了 AGM-88 高速反輻射導彈(HARM)測試。AGM-88 空對地戰術導彈設計用於尋找和摧毀敵方裝備了雷達的防空系統。AGM-88 能夠發現、攻擊和摧毀目標,通過攔截地基雷達的信號進行制導。
2008 年7月23日,第 31 研究、開發和測試以及評估中隊、第 9 空中測試和評估中隊(VX-9)測試了從 EA-18G 上首次發射AIM-120中程空對空導彈(AMRAAM)。在成功的完成一系列的作戰評估后,“咆哮者”進入全速率製造階段,並在 2009 年春向第 129 電子攻擊中隊交付。
2009年秋EA-18G 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2009年,美軍表示因為對戰術干擾機的需求劇增,差距將在2012年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退役后將越發嚴重。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提交了一份報告,提出了對干擾能力的需求,需要持續生產電子戰飛機,以確保電子戰能力。一個解決方案是購買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同時可以保全F/A-18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的生產線,以彌補F-35拖延導致的戰鬥機的供應問題。 
2011 年 7 月 9 日,美國海軍第 132 電子攻擊機中隊(VAQ-132)的 EA-18G"咆哮者"完成一次為期 8 個月的部署,期間執行了作戰行動,VAQ-132 的 EA-18G 支持了北約在伊拉克的作戰行動。隨後該中隊很快轉移到義大利,為北約組織在利比亞的作戰行動提供了支援。這一戰鬥證明,“咆哮者”成功取代了同樣成功的EA-6“徘徊者”(Prowler)電子戰飛機。聯軍的空襲行動遏止了利比亞政府軍的攻勢,美軍“咆哮者”也參加了行動。沒有報道證實“咆哮者”是否真正的抵禦了政府軍防空導彈的攻擊,但美軍認為導彈威脅使得“咆哮者”的參與顯得很重要。 
2012年2月根據澳大利亞一項總耗資超過2億美元的裝備改進計劃,澳大利亞計劃將其空軍現役24架F/A-18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中的6架改裝為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作為先前與美國簽署的價值60億美元的防務合同的一部分,澳大利亞已經接收了24架波音公司製造的F/A-18F戰鬥機,其目的是在新一代F-35聯合攻擊戰鬥機服役前,填補因為老式F-111戰鬥轟炸機退役而造成的戰力缺口。這24架F/A-18F戰鬥機在製造過程中,其中有大約12架飛機進行了專門布線從而為今後按“咆哮者”電子戰飛機的標準升級做準備,這12架飛機為此多耗資3500萬美元,而今後要將它們改進成真正的“咆哮者”電子戰飛機,預計還將花費2-3億美元。 
2015年9月,澳大利亞空軍(RAAF)已經從美國波音公司聖路易斯工廠接收了其首架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編號 A46-301),這使澳成為美國之外第一個列裝該型機的國家。按計劃,全部12架飛機將在 2017年年底之前交付澳大利亞。

服役歷程

主要為美國海軍,現已部署到下列部隊:
• 美國海軍惠德貝島海軍航空站第129電子攻擊中隊(VAQ-129)
• 美國海軍第三艦載機聯隊第130電子攻擊中隊(VAQ-130)
• 美國海軍惠德貝島海軍航空站第132電子攻擊中隊(VAQ-132)
• 美國海軍第十一艦載機聯隊第135電子攻擊中隊(VAQ-135)
• 美國海軍惠德貝島海軍航空站第136電子攻擊中隊(VAQ-136)
• 美國海軍第一艦載機聯隊第137電子攻擊中隊(VAQ-137)
• 美國海軍惠德貝島海軍航空站第138電子攻擊中隊(VAQ-138)
• 美國海軍第十四艦載機聯隊第139電子攻擊中隊(VAQ-139)
• 美國海軍第五艦載機聯隊第141電子攻擊中隊(VAQ-141)
• 美國海軍中國湖海軍航空站第9航空測試與評估中隊(VX-9)
• 美國海軍法倫海軍航空站空中作戰中心(NSAWC)
• 美國空軍芒廷霍姆空軍基地第390戰鬥機中隊(390 FS)

技術特點


著艦中的EA-18G
著艦中的EA-18G
EA-18G 與F/A-18F Block II 批次保持了90%的共通性,最大的改動在軟體上,這無疑能大大降低後勤保障的壓力,也節省了飛行員完成新機改裝訓練所需的時間與費用。實際上自 Lot 30 批次后的 F 型在結構上進行了重新配置以容納 G 型的設備,在必要的情況下,這些 F 型可改裝成 G 型。作為 F/A-18E/F 的衍生型號,EA-18G“咆哮者”具有和前者相同的機動性能,EA-18G 具備 F/A-18E/F 的作戰能力,因此完全可以勝任隨隊電子支援任務。EA-18G 可掛載和投放多種武器,其中包括 HARM 導彈和 AIM-120,雖然EA-18G 沒有內置機炮,但其具備相當的空戰能力,不僅足以自衛,甚至可以執行護航任務。

電磁攻擊

作為一款名副其實的電子戰飛機,EA-18G 擁有十分強大的電磁攻擊能力。憑藉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為其設計的 ALQ-218V(2)戰術接收機和新的 ALQ-99 戰術電子干擾吊艙,它可以高效地執行對面空導彈雷達系統的壓制任務。以往的電子干擾往往採用覆蓋某頻段的梳狀波,但敵方雷達僅僅工作在若干特定頻率。這樣的干擾方式將能量分散在較寬的頻帶上,就如同對電磁頻譜的“地毯式轟炸”,付出功率代價太大。具有跳頻(FH)能力的抗干擾系統出現之後,傳統干擾方式無法有效應對每秒鐘發射頻率都要跳動數次的電台和雷達,干擾效果遂大打折扣。與以往這些攔阻式干擾不同,EA-18G 可以通過分析干擾對象的跳頻圖譜自動追蹤其發射頻率。採用上述技術的 EA-18G 可以有效干擾 160 千米外的雷達和其它電子設施,超過了任何現役防空火力的打擊範圍。

電子監聽

EA-18G上任務載荷示意圖
EA-18G上任務載荷示意圖
安裝於咆哮者頭部和翼尖吊艙內的 ALQ-218V(2) 戰術接收機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在對敵實施全頻段干擾時仍不妨礙電子監 聽功能的系統,這項功能被廠商稱為—“透視”。全頻段電子干擾,就如同你為擾亂兩個人的談話,特地搬來一個大功率的功放喇叭。這樣雖然能達到干擾目的,但由於喇叭的存在你也無法聽到任何一方的言語。但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的 ALQ-218 接收機子系統卻既可以讓交談雙方無法交流,同時又令你可以聽清他們說話。而且,EA-18G 還具有相應的 INCANS 通信能力,即在對外實施干擾的同時,採用主動干擾對消技術保證己方甚高頻(UHF)話音通信的暢通。這項技術在美軍中也是首次應用。

通信對抗

USQ-113(V) 通信對抗系統也是 EA-18G 的制式裝備。它擁有指揮、控制和通信對抗(C3CM)、電子支援措施(ESM)及通信等多種任務模式,在 VHF/UHF 頻段工作,基本頻段 20~500MHz,重點頻段 225~400MHz。USQ-113(V) 可與商用現貨接收機/發射及技術和先進的軟體結合,為軍方提供了一個易於操作的系統。此型機載通信對抗系統能夠自動干擾有源目標或盲幹擾指定目標,無論大型預警雷達還是路邊炸彈的遙控裝置都無法倖免。通信監聽和干擾是電子戰的重要方面,USQ-113(V)的通信模式還允許進行一般的通話或實施模擬通信欺騙(ICD),通過竊聽或破壞敵方的指揮控制鏈路,指揮官可以取得戰場上顯著的戰鬥優勢。系統能設置在不同信號內共享功率,具有多目標干擾能力,雜訊和標準欺騙干擾能有效破壞敵方作戰。通過將系統與外部的數據機連接,可優化系統來對抗特殊網路。
EA-18G
EA-18G
EA-18G 的 AN/APG-79 型機載雷達由雷錫恩公司設計製造,這種具備電子對抗能力的雷達採用了與第四代戰鬥機 F-22A、F-35 相同的“有源電掃陣列”(AESA)技術。這使得“咆哮者”可以輕易地在使用雷達的其它功能時分出一部分 C/R 單元對敵進行離散的干擾壓制,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
作為“FORCE net”(部隊網)的關鍵節點,EA-18G 裝備了基於 16 號數據鏈的 JTIDS 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JTIDS 採用了高速跳頻、跳時、直接序列擴頻和糾錯編碼等多種反偵察和抗干擾措施,是當今世界最為“堅固”的無線戰術通信系統。除了核電磁脈衝武器,美軍自己也沒有干擾 JTIDS 的有效手段。因而,“咆哮者”的抗干擾能力不可小視。

任務執行

EA-18G能夠在單個任務中保護多架飛機或多個地面部隊集群。它在執行任務時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1.定位和分析潛在的雷達和通信威脅。“咆哮者”將任務分配中獲得的數據和來自機上感測器、通信設備的信息結合起來定位和識別雷達和通信威脅目標。任務分配是作戰出發前的準備工作:機組人員被告知已知威脅的簡要信息(如雷達和地空導彈的位置和型號),並與攻擊編隊的成員一起計劃瞄準或是避開這些威脅。“咆哮者”上裝備有衛星通信設備,用於情報收集。
2.機組人員確定是否需要同這些威脅作戰以及如何作戰。“咆哮者”的機組人員可以在彩色顯示器上看到收集到的信息。潛在威脅的位置和其他關鍵數據可以疊加在地形圖上顯示出來,或者與其他必需的數據一起以表格形式顯示出來。軟體演演算法將信息關聯起來並進行篩選,協助機組人員分析數據並做出決定。
3.抑制威脅,為空中或地面部隊執行任務掃清道路。“咆哮者”主要利用電子攻擊干擾吊艙擾亂敵方雷達。這些吊艙發射特定頻率的電磁干擾致盲敵方雷達,使他們無法發現接近的攻擊部隊。

性能數據


參考數據
乘員2人
長度18.31米
翼展13.62米(包括翼尖吊艙)
高度4.88米
機翼面積46.5平方米
空重15,011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29,964千克
動力系統2× 通用電氣F414 -GE-400 渦扇發動機
推力
最大推力:62.3千牛×2
加力推力:97.9千牛×2
內部載油量6,323千克
外部載油量4,420千克外掛燃料 
最大飛行速度1.8馬赫(1900公里/小時)
實用升限15,000米
航程2,346千米
作戰半徑722千米
爬升率-
翼載荷453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0.93
武器系統
外掛點:6×翼下,3×機身(8,050千克外掛重量)
翼尖2×響尾蛇導彈
翼下2×AIM-120AMRAAM
其餘為電子對抗掛點 

總體評價


FA-18G高清圖片
FA-18G高清圖片
EA-18G的基礎型號F/A-18E/F“超級大黃蜂”,雖然按照第四代戰鬥機的標準來看,機動性、隱身能力、雷達設備、武器配置都不很突出,但作為一種多用途戰鬥機卻能在各項性能上保證一定水準,從而在綜合性能達到優秀的標準。另一方面,“超級大黃蜂”機體擁有充分的可擴展潛力,令其擁有更強的作戰靈活性,可滿足不同用途的作戰需要。EA-18G的成功,就是這種性能拓展優勢的充分體現。
EA-18G已成為美國海軍新的“殺手鐧”,並一度被認為可能會被空軍引用。但美國海空軍相互間的隔閡卻令這一想法難以實現,雖然海空共用一款性價比較高的電子戰飛機對五角大樓來說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