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B病毒

地方性α皰疹病毒

猴B病毒最初於1932年被分離出來,是獼猴體內的一種地方性α皰疹病毒,通常通過直接接觸和交換身體分泌物水平傳播。

猴B病毒在其自然獼猴宿主中並不明顯,但約有60例致病性人畜共患猴B病毒感染病例零星發生,其致死率為70%-80%。儘管二次傳播的風險較小,但也曾發生過一例人際傳播的情況。

2021年7月16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英文)》報告中國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猴B病毒致死病例。

流行病學


猴B病毒在其自然宿主獼猴中並不明顯,但約有60例致病性人畜共患猴B病毒感染病例零星發生,其致死率為70%-80%。
據2017年《中國比較醫學》雜誌刊登的《簡析猴B病毒在人類的致死性》一文中介紹,猴B病毒是非人靈長類動物攜帶的最具潛在危險的人獸共患病毒,可以引起人和猴共患的烈性傳染病。此前歐洲和美國曾報道過人類感染猴B病毒的案例,也有過一例“人傳人”的案例報道。

感染途徑


根據上述刊登的《簡析猴B病毒在人類的致死性》一文介紹,猴B病毒可長期潛伏在猴子上呼吸道或泌尿生殖器官附近的神經節及組織器官內,經唾液、尿液和生殖器分泌物間歇性排毒。猴B病毒在猴子之間主要經交配、咬傷或抓傷、帶毒唾液經損傷的皮膚或黏膜直接傳播,也可以通過污染物間接傳播。猴B病毒在某些環境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下,可以跨越物種屏障感染人類。猴B病毒通過被猴抓傷、咬傷、針頭刺傷、籠具刮傷和黏液飛濺等引起人的感染。
此前,人畜共患的猴B病毒感染者主要為北美的靈長類動物獸醫、動物護理人員或實驗室研究人員。據上述刊登的《簡析猴B病毒在人類的致死性》一文介紹,19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之間,由於科學研究,歐洲和美國引進非人靈長類的數量不斷增加,且引進的非人靈長類主要來源於自然棲息地捕獲的野生動物。這些非人靈長類所攜帶的病原體導致了流行性疾病的爆發,猴B病毒感染人類的事例隨之開始出現,感染一般發生於操作恆河猴實驗的相關科研人員和飼養人員。
因此,野生非人靈長類的捕獲、引進,科學實驗研究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增加人類和猴B病毒自然宿主之間的接觸機會,從而促發猴B病毒的宿主轉移。

臨床表現


據上述刊登的《簡析猴B病毒在人類的致死性》一文介紹,當猴B病毒感染其自然宿主恆河猴時,不會導致明顯的臨床癥狀。感染后的猴子特徵性癥狀是,在舌背面和口腔黏膜與皮膚交界的口唇部及口腔內其他部位出現小皰疹,隨後皰疹破裂,形成潰瘍,表面有纖維素性滲出,而後形成痂皮,常於7-14天自愈,不留瘢痕。
人類感染猴B病毒的典型癥狀是,在暴露1-3天後,出現類似感冒的癥狀,在暴露部位有水皰損傷,並伴有發熱、肌肉痛、疲勞和頭痛的癥狀,其他癥狀還包括淋巴管炎、噁心、嘔吐和腹痛。隨著病毒的傳播,中樞或外周神經系統也出現感染癥狀,包括共濟失調、過高熱、麻痹和躁動。未經治療的感染者死亡率高達80%,且倖存者也會出現神經後遺症及進一步神經功能的惡化。

病例報告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英文)》2021年7月16日報告了中國發現的首例人類感染猴B病毒病例具體情況。患者為一名53歲男性獸醫,專門從事非人靈長類動物繁殖和實驗研究的機構工作。他在2021年3月4日和6日解剖了兩隻死猴子,一個月後出現了噁心和嘔吐的癥狀,隨後發燒並出現神經系統方面的癥狀。患者曾在幾家醫院就診,最終於5月27日死亡。
在此之前,中國沒有報告過猴B病毒感染致死病例,臨床上也未發現明顯的猴B病毒感染病例。科研人員通過下一代測序和實時聚合酶鏈式反應在國內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猴B病毒病例。
圖1.通過rtPCR鑒定首例人類感染猴B病毒的病例。
(A)BV的rtPCR檢測結果;(B)VZV的rtPCR檢測結果;(C)猴痘病毒的rtPCR檢測結果;(D)正痘病毒的rtPCR檢測結果。
猴B病毒
猴B病毒

重要提示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英文)》最後總結中提到,首個病例的發現呢意味著猴子的B皰疹病毒可能對職業工作者,如靈長類動物獸醫、動物護理人員和實驗室研究人員等,構成潛在的人畜共患威脅。有必要在特定的無病原體恆河猴群體的發展過程中消除猴B病毒,並加強對中國實驗獼猴和職業工作者的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