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魚
鯉科動物
梅魚,學名“鮊魚”,又名“貢魚”,“梅鮊魚”,俗稱“梅白魚”、翹嘴白,當地亦稱“明光梅魚”、梅魚。其產於明光市境內的池河中,其體形細長,食用季節以黃梅季節最佳,從古至今,一直列為席上佳肴。當地外出的遊子歸來及外地來明光的客人,都要品嘗此菜。古人徐洛珊有詩詠“梅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魚”:“生氣隨新漲,黃梅雨又晴……”《辭海》解釋說:“硬骨魚綱,鯉科,一群棲息淡水中上層的中型魚類,體側扁;口大斜或上翹,腹面全部或後部具肉棱,脊樑兩側著淡黃色花紋,通體銀白色,布滿細小鯪片,其味鮮美。”
此魚體小,有單寸左右,色金黃,亦稱“小眼睛”。
梅魚
梅魚是生長在曹娥江淡水與杭州灣鹹水交匯處的一種魚類,腹面全部或後部具肉棱,脊 -后海梅魚梁兩側呈淡黃色花紋,布滿細小鱗片,其味鮮美。梅魚永遠都長不大,個頭都偏小,最大的也只有數寸長。
真正的梅魚必須產在梅雨季節,且需是梅雨綿綿、久日不見陽光,或者大雨如注,流經明光市的池河至女山湖湖口一帶的池河河道內,梅魚便從池河下游下游乘波而上洄遊排卵后,此時新水活流翻滾,梅魚求偶情動勁滿,處於興奮狀態,成群浮遊水面,所捕獲的梅魚是最好吃的佳期。小者數寸,大者盈尺,眼珠晶亮頭小身扁,色白肉嫩。只有此時的梅魚魚尾才有乳汁一樣的分泌物溢出,這是梅魚區別於同類鮊魚或其它地方鮊魚的主要特徵,也是梅魚獨具鮮嫩而有營養的主要標誌。明朝時,此魚專作珍饈獻給皇帝膳用,所以也稱“貢魚”。當地農民在這個季節捕撈梅魚,“雖遇密桿(一種捕魚工具),猶昂首作衝鋒狀,毫不退卻。”因此,捕魚人可以順勢撈取之。其體小如“千的老”,用網不可和。捕撈要適時,“數日即不見,不知其何往也。”梅河只有明光市池河境內一帶有“梅魚”。
梅魚
梅魚肉嫩鮮美,不皿於小黃魚。清《崧廈志》載:“萬曆府志:梅花時有之,梅魚、鯔魚,數異品也。”真正的梅魚必須產在梅雨季節,且需是梅雨綿綿、久日不見陽光,或者大雨如注,梅魚到后海洄遊排卵,新水活流翻滾,梅魚成群浮遊水面之時,所捕獲的梅魚其味最佳。梅魚肉極為細嫩,清蒸梅魚入口即化,連筷子也難以夾住。在上虞,從古至今,后海梅魚一直被奉為席上佳肴,外出遊子歸來,外地客商到上虞考察,熱情的主人都會點盤梅魚嘗鮮。梅魚無論清蒸、紅燒,或與咸芥菜清炒,都極鮮美入味。
梅魚
梅魚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A和鈣、磷、鈉鐵等元素。由於梅魚肉是由肌纖維較細的單個肌群組成,所以梅魚肉中可以保持較多的水分,肉質鮮嫩而不肥膩。
2007年,滁州水產研究所開始了“梅鮊魚資源保護和開發研究”的攻關,開展了梅鮊魚形態學、生態學和繁殖習性等全方位的科學研究,由於“梅白魚極為嬌貴,脫水就死”,繁殖難度極大,07、08兩年繁殖實驗全部失敗,水產科技人員不氣餒,09年在總結前兩年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設計了更為詳盡和周密的研究方案,終於完成了梅鮊魚運輸、馴化、短期強化培育、催產激素配比、產卵、孵化方式等技術研究,獲得了可繁親魚3組,7月28日繁殖終獲成功,目前項目已進入到梅鮊魚苗種培育研究階段,苗種平均規格3cm,數量約5萬尾。預示著梅鮊魚在可控條件下的人工繁殖已經成功,該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