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單竹
禾本科簕竹屬植物
粉單竹(學名:Bambusa chungii McClure)是禾本科,簕竹屬喬木狀竹類植物。竿直立,頂端微彎曲,高可達18米,節間幼時被白色蠟粉,無毛,竿環平坦;籜環稍隆起,捧鞘早落,質薄而硬,籜耳呈窄帶形,邊緣生淡色繸毛,籜舌先端截平或隆起,籜片淡黃綠色,外翻,卵狀披針形,竿的分枝習性高,葉鞘無毛;葉耳及鞘口繸毛髮達,葉片質地較厚,披針形乃至線狀披針形,花枝極細長,無葉,假小穗含小花,形腫脹,小穗軸節間無毛,外稃寬卵形,內稃與外稃近等長,花藥頂端芒狀尖頭;子房先端被粗硬毛,柱頭呈疏稀羽毛狀。成熟穎果呈卵形腹面有溝槽。
中國華南特產,分佈湖南南部、福建、廣東、廣西。模式標本采自廣西宜山。
竹材韌性強,節間長,節平,適合劈篾編織精巧竹器,絞制竹繩等,是兩廣主要篾用竹種,亦是造紙業的上等原料。竹叢疏密適中,挺秀優姿,宜作為庭園綠化之用。
喬木狀竹類,地下莖合軸型。竿直立,頂端微彎曲,高(3)5-10(18)米,直徑3-5(7)厘米;節間幼時被白色蠟粉,無毛,一般長30-45厘米,惟最長者可達1米或更長,竿壁厚3-5毫米;竿環平坦;籜環稍隆起,最初在節下方密生一圈向下的棕色刺毛環,以後則漸變無毛。
捧鞘早落,質薄而硬,脫落後在籜環留存一圈窄的木栓環,幼時在背面被白蠟粉及稀疏貼生的小刺毛,以後刺毛脫落,致使籜鞘背面之上部變為無毛,但向基部則仍有宿存之暗色柔毛;籜耳呈窄帶形,邊緣生淡色繸毛,後者長而纖細,有光澤;籜舌高約1.5毫米,先端截平或隆起,上緣具梳齒狀裂刻或具長流蘇狀毛;籜片淡黃綠色,強烈外翻,脫落性,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而邊緣內卷,基部呈圓形向內收窄,基底寬度約為籜鞘先端的1/5>背面多少有些密生小刺毛,腹面無毛而微糙澀;竿的分枝習性高,常自第八節開始,以數枝乃至多枝簇生,枝彼此粗細近相等,無毛,但被蠟粉。
末級小枝大都具7葉;葉鞘無毛;葉耳及鞘口繸毛常甚發達,但有時亦可不很顯著,當存在時其質脆,易早落;葉片質地較厚,披針形乃至線狀披針形,大小有變化,一般長10-16(20)厘米,寬1-2(3-5)厘米,上表面沿中脈基部漸粗糙,下表面起初被微毛,以後則漸變為無毛,先端漸尖,基部的兩側不對稱,次脈5或6對。
粉單竹
粉單竹適生土壤酸性至中性(pH值4.5-7.0),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水氣通透性良好,排灌方便的沿岸河灘地、村前屋后或丘陵山腳。
粉單竹圖集
新造林地每年2月份和10月份各進行1次除草、鬆土,於竹株周圍翻墾約2平方米,深度5-10厘米。第1年施腐熟糞肥9000千克/公頃,複合肥300千克,第2年施腐熟糞肥15000千克/公頃,複合肥500千克/公頃。竹林鬱閉后,每年2-3月清除雜草灌木1次,結合培土,於竹蔸外圍50厘米處開環狀溝,施草木灰4500千克/公頃,腐熟糞肥3750千克/公頃。投產竹林每年3~9月要進行追肥1~2次,每次散施複合肥750千克/公頃。
採伐造林后第4年開始採伐,每年採伐1次,於10月至翌年2月進行。選擇3年生及以上的竹子擇伐,砍口要貼近地面,砍破竹蔸,促進竹蔸腐爛。保留1-2年生和部分3年生的竹株繼續生長,維持叢與叢之間一定的距離。採伐原則為砍弱留強、砍密留疏、砍老留幼、砍小留大。對未到採伐年齡的病蟲竹、風倒竹應及時砍伐。採伐后林地各齡級竹子株數百分比分別為:1年生佔40%、2年生佔40%、3年生佔20%。
粉單竹
苗期主要有苗腐病,用1%的波爾多液或1克/升高錳酸鉀噴殺。
新造林地主要有筍腐病和枯梢病,用1%的波爾多液或1克/升高錳酸鉀噴殺。成竹蟲害主要有黃脊竹蝗,採取人工挖卵、除蝻和誘殺成蟲等措施進行防治。
粉單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