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之頭村
泉之頭村
泉之頭村是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下轄村。
目錄
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石盤農業開發區下轄村
在榆社縣雲竹湖畔有一個處處粉牆黛瓦的古老村落——泉之頭村。泉之頭村隸屬於長治市武鄉縣,位於武鄉縣城西北90華里處,屬石盤農業開發區。村子地勢特殊,三面環山,東西臨河與山口,與晉中市的榆社、左權毗鄰,糧豐林茂,水源充足,生態完好。
泉之頭村原叫馬家莊,因為起初住的是馬氏人家。500多年前,陳氏家族老前輩逃荒謀生從洪洞大槐樹分手,遷居至與馬家莊隔河相望的陽坡土窯洞里。傳說古時村東為一片大海,八仙之一鐵拐李路過此地,向河邊洗衣的村婦討水喝,誰知一口喝了個精光,人們急忙追趕,八仙在倉皇之中漏下了口水,自此一年四季川流不息。後來,人們把這股泉水修成了一口泉井,香甜可口,冬暖夏涼,被稱為萬泉之首,“泉之頭”由此而得名。
村中常年嘩嘩流過的兩股清泉合二為一,被稱為“二龍戲珠”,這筆畫龍點睛之作使山清水秀的泉之頭村更加人傑地靈。陳氏後代在這裡勤耕細作,習武練武,經商學藝,上北京、下廣東,誠信求財,逐漸興盛。陳氏家族在外經商以北京、廣州、太谷等地為主,開辦銀藝典當行,他們的商號有“鑫勝泉”、“興晉源”、“廣勝堂”等。由於陳氏後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所以在家鄉修建的民居富有皇宮風格,建築結構別具特色。站在村前的土丘上俯瞰全村,這個典型的太行山古村落全村的布局是一個八卦圖形,建築中融合了不少道教文化,堪稱中國北方民俗的精典之作,令人嘆為觀止。
泉之頭村的陳氏宅院始建於明朝嘉慶年間,布局是四合頭樓院,為土、木、石、磚混合結構,房檐有升、斗插飛,樑柱刻有龍頭鳳尾,檁檐上畫有“孔子教學”、“八仙過海”、“五女拜壽”、“七仙女下凡”等各種圖文,畫意典故耐人尋味。各個門、窗框上都刻有各種花鳥魚蟲等工藝,如“喜鵲登梅”、“娃魚鬧蓮”、“鳳凰戲牡丹”。屋脊上安有各種形狀的獸頭、溝檐滴水、貓兒頭、銅瓦片相互扣。牆壁、門墩等磚、石上雕有關於福祿壽禧方面的工藝雕刻。典型院門上有門匾,其中有“保安堂”、“五柳堂”、“福壽堂”、“登道岸”、“松竹軒”。
陳氏宅院明顯的標誌是門框上設計有門當,意即門當戶對,特點是獨家獨院。最興盛的院落是村北建於清朝中葉的五座民宅建築,叫“當村院”。其中四座最為典型,都是幾進幾齣的前庭后樓式,自東向西分別為:
東頭院:坐北向南,大門朝西,整個布局為“”字型。分設四個小樓院,各設四個院門,各個院的走向通道為“卐”字型,叫“富貴不斷頭”。
圓門院:因大門為拱門樓式。拱門上有“凝瑞”石刻兩字。整個建築為五進五齣台階式樓院,坐北向南,一節比一節高,有四個分院,最後最高的是窯樓式,樓後設有後花園。意即“步步高升”。
裡外新院:布局為自東向西,坐北朝南,“一”字型排列,三個前庭后樓式院,各設三個院門,並且三院串通,中間為主院,兩邊為分院,主次分明,意即“三心一意”和睦團結之意。
溝里院:也叫“五柳堂”院,布局為坐南向北,從東到西為“山”字型結構,大門向東與第一座院大門相對應。一里三處樓院,也是前庭后樓式,不同的是,總大門為馬鞍型,三個分院門各具特色,一個為“人”字型,一個為圓拱門,中間一個最為特色成金雞獨立式,意即自立自強之意。出院為轉角樓院,也就是四座樓合圍一院,互相能串通。其中有一處庭門上有“勝京進士”之匾。
一般的民間古建築上龍頭嘴裡是沒有舌頭的,但泉之頭村橫樑上的龍頭嘴裡都有舌頭,表示房主人在朝庭里有話語權。清朝中期,陳氏族人中為朝任職做事者多達30多位,為官最高者是陳氏第八世陳嘉謨,第九世的陳傑,第十世的陳祝山,官至奉直大夫型部廣東司員郎,也就是連續三輩人是型部廣東司員郎。
由於泉之頭三面環山的特殊地理地勢,抗戰期間,駐紮有八路軍三分區、部隊輕傷醫院、武鄉縣政府、縣一高小、縣大眾劇團、縣毛紡廠、第七區公所等。從古到今,泉之頭村在歷史畫卷中的撰寫的每一筆都異常精彩紛呈。如今,做官的走了,經商的走了,只有務農的留了下來,和這萬泉之首日日相伴,對過往的遊客傳述著關於泉之頭的陳年佳話,也守護著這裡從不曾丟失的文明。泉之頭的文明,泉之頭的輝煌,泉之頭的歷史……就像那眼清泉,從不曾降溫也從不會停息。
近年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熱潮中,泉之頭村黨支部又在各級領導的帶領下、在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支持下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通過文明創建樹新風、創新體制抓自治、三清四改美環境、整合項目強建設等重大舉措將這座古老村落精心裝點,使泉之頭在保持先人遺風餘韻的基礎上,逐步拂去遠古留下的風塵,使這個古今結合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更加耀眼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