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是江蘇省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領導下的負責江蘇境內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的科學研究機構。
目錄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隸屬於南京博物院。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承擔國家和江蘇省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下達的有關文物調查、勘探、保護、發掘、研究和宣傳工作;承擔南京博物院的業務工作和研究相關課題;負責對省內各市、縣的考古工作進行指導,並負責向國家文物局申報考古發掘項目。
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成立揭牌儀式在南京博物院舉行,原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升級為江蘇省考古研究所,今後將承擔全省的文物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的組織協調工作。
據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介紹,新成立的江蘇省考古研究所要總攬全省考古工作,對各市、縣的考古工作進行指導。目前我省只有南京和蘇州等地的市級博物院具有考古團體領隊資格,其他各市都不具備主持考古發掘的資質,今後全省各地的考古發掘項目都要報省考古所,由省考古所向國家文物局申報考古發掘項目,並調配人員開展考古發掘。
丁沙地遺址位於江蘇省句容市西北,是一處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作坊遺址,於1998年7—11月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進行搶救性發掘。遺址出土遺物豐富,除鼎、豆、器座及紡輪等陶器外,還有石鏃、石錛等石器,與8件四方錐形飾的半成品,當中以各種玉料及玉器加工工具最為引人注意。出土玉料共70件,可分為玉璞及加工後的殘剩料兩類。玉璞多為不規則形,表面無加工痕跡;殘剩玉料是玉器初步加工時切割下的邊角料,多為三角形、圓形和窄長形,從其表面留下的加工痕跡,可以分為管鑽痕、片切割痕、線切割痕、片切割與線切割痕並存及部分平面磨製5類。管鑽痕玉料為琮、鐲、璧、鉞及柱形器等器物的鑽芯,以管狀硬物為工具,有單面鑽和雙面鑽之分;片切割痕玉料是以硬度較高的片狀砂岩質石鋸為工具,表面留下細密的橫向痕跡;線切割的玉料以柔性線狀物為工具,留下深淺不一的弧狀凹槽。一般對較厚的玉料採用線切割,對較薄的玉料採用片切割方法。 遺址發現大量玉器加工工具,包括陰線雕刻工具、片切割工具和打磨礪石工具。陰線雕刻工具包括燧石、黑曜石、石英和水晶製成的石核、石片和雕刻器,其中雕刻器器形較小,長寬均在3厘米以內,器表有多次打擊修理的痕跡,大多有鋒利的尖部或刃部。片切割工具多為砂岩質,器身扁平。打磨礪石工具為砂岩質,砂粒可分為粗、中、細和極細數種。 丁沙地遺址出土的陶器如泥質灰陶豆、寬把壺蓋、器座及夾砂紅陶粗籃紋缸等,與武進寺墩出土的同類器物接近,而發現數量較多的玉料和玉器加工工具,說明該處為一良渚文化晚期的玉器作坊。遺址鄰近以寺墩、高城墩等遺址為中心的良渚文化太湖西北區,與良渚文化玉器之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