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互動
課堂教學互動
課堂教學互動是指師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討,互相促進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而師生互動的有效性是指採取師生互動的教學組織形式,產生有效的結果,它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師生互教互學,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師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民主的,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探討、豐富課程的過程。在互動中,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和創造能力。
第二、師生間的交流信息面十分廣泛,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得到充分的交流,通過這些交流,師生間能夠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教學過程也就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第三、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能夠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提高課堂效率,達成教學的最優化。
師生互動是有效的教學形式,許多教師教學時會採取這種形式,力圖在課堂教學中師生能夠“動起來”。但有些教師在課堂中設置許多問題,學生成了回答問題的機器,一堂課很熱鬧;還有一些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一律持肯定和讚揚的態度,學生學得很愉快,精神也得到了很大的滿足。這樣的課堂,師生是動起來了,瞧著出熱鬧,可是這樣的互動是有效的嗎?我們對此問幾個問題:有沒有突破預設問題產生新問題?學生的個性思維有沒有得到發展?學生的發言有沒有對教師產生促進作用?一律的肯定是不是學生就真的全是正確的?這樣一問,就可見上述的師生互動是表面的、淺層的,不是有效的師生互動。目前,這種假的師生互動仍很流行,因此,有必要把師生互動有效性的問題說清楚。下文從“兩個前提、三個辦法”兩個方面具體闡述。
1.兩個前提
1.1 創設民主教學氛圍。
民主的前提是平等。教師要做到師生平等,應轉變自己的角色。以前,教師以知識權威自居,輕視學生的智慧,漠視學生的人格尊嚴,無視學生的創造力。學生在教師的威壓下喪失了主體意識,成為一個只會裝知識的圓桶,其結果是可悲的。現在,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領路人就應當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加強師德師風的修養,不但從地位更要從靈魂上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就能打開緊閉的心扉,消除原有的畏懼教師的心理。這樣,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越來越近,師生的互動交流就不再存有障礙。平等的師生關係是民主課堂的基礎,有了民主,師生間就能互動起來,而且這互動的有效性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品質,真正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1.2 設立預期的目標。
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是用來解決問題的,這個問題就是預期目標,有了預期目標,師生互動就不會只流於形式,它能使互動過程有序化。在此基礎上的師生互動,才能產生效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師生能超越預期目標,產生新的問題,對問題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全面,更能體現師生互動的有效性。設立的預期目標,教師應做到以下兩點:
1.2.1 鑽研教材。教材是課程的核心,從教材出發,把握教材,開掘教材,設立的預期目標才能準確地體現教材所要傳達的信息。
1.2.2 關注學生的實際。脫離學生實際的預期目標毫無意義,我們了解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可能達到的深度廣度,更應培養學生的興趣,在此基礎上設立的預期目標,學生不但樂於接受,而且能在互動的過程 中發展自己,提升自己,為有效的師生互動打下厚實的輔墊。
2.三個辦法
2.1 設置高質量的問題。
互動教學中的問題必須是師生互動的結果,問題不僅由教師提出,引起學生的思考,而且要求學生自己能夠提出問題,並極力去解決問題。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問的水平,要以自己的一兩個問題,引出學生的多個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養成勤於動腦的習慣。高質量的問題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2.1.1 問題要有價值。所謂的有價值,就是所提的問題能夠開啟學生的思維,有利於思維的創新,必須是經過認真思考與反覆的探討才能解決的問題;而問題的解決對豐富學生的情感和充實學生的認知結構必然有一定的好處。課堂對話中,學生的答案可能不一樣,只要能自圓其說、言之有理就可,教師切不可搞所謂的“標準答案”,因為突現個體的個性特徵,是課改教學的目標之一,在這裡也是教學問題“有價值”的最好體現。
2.1.2 提問要有針對性。所謂針對性,是指問題的提出來要依據教學的目的,有一定的方向性。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針對教材的實際程度不同和學生的發展水平面來選擇問題一方面要利於教材精髓的挖掘,另一方面要有利於學生疑難問題的解決。在《孔乙己》一文中,設置問題“孔乙的己可悲性”就遠比問“孔乙己的結局或下場”有針對性,其內涵豐富得多,它既是課文的重點,又是理解的難點,就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1.3 提問要有一定的梯度。所謂的“一定的梯度”,是指教師的問題是拾級而上的,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由簡單到複雜。還以《孔乙己》為例,我設置了四個問題:可笑的孔乙己,可愛的孔乙己,可憐的孔乙己,可悲的孔乙己,這四個問題環環相扣,由易到難,其涵蓋面越來越廣,也越來越深刻。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對孔乙己的理解就很全面。
2.2 教學形式多樣。
舊型師生關係的單向性導致了教學形式的單一化。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學形式多樣化,能使學生始終有新鮮感。有的課教師上,有的課學生上,有的課則師生一起活動。這樣,師生能夠進行良好的互動,而且永遠不會厭倦。如教《孔雀東南飛》一文,師生一起設計劇本,一起演出,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教《荷花澱》一文,學生參照文中人物的形象,一位女生扮水生嫂道出自己的心理,一位男生扮演水生,道出了人物的個性,活現了人物形象,教師在一邊旁白,師生共同參與,經過多次的試演,全班的學生都深刻地理解了文中的人物形象。有些學生對人物還有了獨特的理解。
2.3 教學解讀多樣化。
教師尊重學生,就必須尊重學生對課文的個性解讀。在教讀《葯》一文中,有學生就認為不能說華老栓愚昧,因為在一個無法醫治肺結核的時代,為了心愛的兒子,他去買人血饅頭,正體現了他對兒子深沉的愛。說他愚昧,完全是對親情的的漠視。也有學生認為《項鏈》中的路瓦栽夫人為了一夜的風采而付出十年的艱辛是值得的,因為很多人一輩子到老都沒有值得回憶的往事,更何況她由此懂得了人生的艱辛,人性的真諦。這些個性的解讀說明他們理解了文本,見解也十分獨到。更加深了文本的現實意義。教師應當尊重他們的見解。
總之,有效的師生互動能使師生在互相學習中相互尊重,共同發展。教師美好的師德是這種關係建立的基礎。因為學生的心扉總是向那些他們認為值得敬重,品德高尚的教師敞開。所以,我們既為人師,就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居高臨下俯視學生,這樣,我們才能通過師生互動這座橋樑,進入素質教育的新境界。
我們常說,人有七情六慾,我們還常說,“人是感情動物”、“不要感情用事”等等,其實,人的各種情緒——從歡喜、憤怒、恐懼等較原始的情感,到愛、恨、痛苦、嫉妒等更多地屬於人類文明的情感,本來就深深地左右著我們的生活,影響著一個人的發展軌跡。
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如果能讓文章所蘊涵的情緒和自己的情緒有所碰撞,將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緒融進課文,如果在課前又能引導學生如此碰撞,往往能成就一節令人滿意的課。這裡的碰撞點也就是教者需要深掘的地方,文章當中的愛恨情仇可以觸動教者自身的愛恨情仇,可以以此為契機,深深打動學生的心,從情感教育的高度提升課堂教學層次,增強師生互動的效果。
因此,通過優化“教學互動”的方式,即通過調節師生關係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強化人與環境的交一經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結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