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城鎮
山東省平原縣轄鎮
恩城鎮,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我國同名鄉鎮主要有:山東省平原縣恩城鎮,位於平原縣西部,鎮機關駐地距縣政府所在地15公里,轄97個行政村,總人口5.3萬人;2020年7月,獲得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榮譽稱號。
恩城鎮位於平原縣西部,鎮機關駐地屬於原恩縣縣城,距縣政府所在地15公里,地處交通要道,東與王打卦鎮相連,南與腰站鎮相鄰,西與夏津縣雷集鎮、武城縣武城鎮交界,北與王杲鋪鎮接壤。是連接德州、平原、武城、高唐、夏津等5縣市的咽喉之地。
恩城鎮轄97個行政村,總人口57275人(201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4‰。有96個姓氏,其中張、王、李、趙、劉姓最多。
恩城鎮財政收入、農村經濟總收入、國民生產總值均列全縣第一名,是德州經濟強鎮。在國內外頗有影響。恩城鎮獲得的榮譽稱號有:山東省治安工作先進鎮、山東省安全文明鄉鎮、山東省村鎮建設試點鎮、德州市經濟強鎮、德州市小康鎮、德州市個體私營經濟強鎮、德州市文明單位、德州市綜合治理先進鎮、德州市信訪“三無”鎮、德州市計劃生育先進單位。
恩城鎮
1956年3月撤恩縣,部分劃歸平原縣,設恩城區。
1958年2月建恩城鄉,9月建紅專人民公社,12月改稱恩城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改為恩城鎮至今。
2000年6月十里鋪鄉划入恩城鎮。
恩城鎮地處魯西北平原腹地,地勢平坦。東西最大距10公里,南北最大距離20公里,總面積106.5平方公里,有耕地5726.67公頃。主要河流有馬頰河和馬減豎河,境內流長23公里,流域面積75平方公里。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高粱、地瓜、穀子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大豆、蔬菜等。植被覆蓋率87%。
特色產業
柳編業:清末,原十里鋪鄉夏寨村從事柳編的農民藝人採用細嫩柳條編織各式花籃、筷子籠子,染上花色,在廟會集市上出售,以資家用。從此柳編在境內逐步發展。1973年,縣外貿局建立,夏寨村有4名農民被聘為柳編技術員。進入90年代后,該鎮出台優惠政策,鼓勵發展柳編業,成立柳編公司,形成“基地+公司+市場”的產業化格局。成立柳編協會,統一採購柳條,進行技術培訓。由過去的花籃、花盤單一品種,發展到300餘個花色品種,柳工有8000餘人,涉及20個村莊,產品遠銷青島、天津、河北等地,並出口海外,被列為山東省柳編出口基地。
經濟發展
2000年恩城鎮國民生產總值為10.2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0∶58.2∶21.8。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稅收1000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3億元。該鎮工業發達,有民營企業115家,個體工商戶3700戶,從業人員1.26萬人,佔全鎮31.7%。己形成食品、木器、鐵製品、豆製品、塑料製品、麵粉、骨明膠、雞蛋加工等八大主導產業,骨幹龍頭企業達12家。
恩城鎮地處平原,發展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1945年(恩縣解放)全鎮糧食畝產僅70公斤。建國初期,糧食平均畝產達到12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10公斤,總產達到1050萬公斤。2000年蔬菜總面積1200公頃,畝均產值1.5萬元。蔬菜遠銷北京、天津、東三省、內蒙古等地。同時,擴大棉花、花生種植面積。1996年始,引種轉基因抗蟲棉,效益不斷增加,2000年棉花種植面積2000公頃,單產皮棉120公斤。花生集中於105國道以西,面積733公頃,品種以魯花-11號,海花-1號為主。
養鴿業是該鎮傳統名優產業。該鎮自古就有養鴿、放鴿傳統。晚清開始,每年的正月初八為鴿子會,來自南京、上海、天津、北京、濟南、河北、河南等地的養鴿愛好者和客商雲集恩城前來觀賞交易,100多年來,延綿不絕。1992年第一屆中國(平原)鴿子節以來,該鎮把養鴿作為一個產業進行扶持和發展,建立起專業交易市場,逢“一·六”大集交易,每交易日交易量達2萬餘只,年交易額3600萬元。建有種鴿繁育場一家,肉鴿加工廠一處,加快了鴿子品種的更新和銷售深加工。2000年該鎮鴿子品有五大類(菜鴿、肉食鴿、放飛鴿、觀賞鴿、信鴿)13個品種,存欄總量達80萬隻。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03年前為私塾教育,境內有私塾28處,學生300餘人。是年,在近聖書院辦高等小學堂1處。1912年後,限制私塾,發展新教育,設完全小學3處,其中女子小學1處。有村立初級小學23處。“七·七”事變后,恩縣淪為敵占區,有些學校停辦,至解放前(1945年)境內有完全小學1處,初級小學18處,在校生12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僅有29%。中學教育建國前幾乎為空白,僅在1928年恩縣縣立初級中學建立,校址在南門裡劉氏私宅,當年招收1個初中班、1個附設初師班,次年停辦。師範教育在恩城起步較早,1914年恢復恩縣師範講習所,后改為簡易師範學校,1945年停辦,后又恢復,1952年併入平原師範。
建國后,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適齡兒童入學率逐年提高。至80年代,全鎮有幼兒園21處,完全小學7處,聯辦初級中學8處,縣直高級中學(平原縣第二中學)1處。進入90年代后,鎮政府投資200萬元,修建兩幢教學樓,合班並校,優化配置,逐步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1995年鎮教委成立幼教輔導中心和成人教育中心學校。2000年末,全鎮有中心小學2處,學區小學12處,辦學點52個,在校生5713人。中學3處,在校生1984人。幼兒園42所,入園幼兒900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省級標準,其中有3所學校為市級規範化學校。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2100餘名,其中大本173人,大專531人。2000年,全鎮共有各類科技人員1493名,其中農業科技人員1138名,主要從事科技的普及和推廣工作,自1990年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95項。
恩城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當數文昌閣。文昌閣現存於恩城鎮中心小學院內,它始建於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和康熙六十年(1721年),曾兩次修葺。1956年3月,撤銷恩縣,將恩縣縣城和恩縣東部的一部分划入平原縣,原恩縣縣城所在地——恩城,先後改稱恩城公社、恩城鎮。原恩縣縣城東南角的文昌閣,也隨之成為平原縣的文昌閣。它自1480年始建,至2005年第三次重新修葺,已存在525年時間。
文昌閣有著獨特的建築風格和鮮明的藝術特色,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建築技巧。整個建築簡約、古樸、莊重、清麗,當為山東省境內同時代建築之孤本,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它分上下兩層:下層為10米見方的高台,周圍用青磚扁砌,西北角有朝北角門,磚築門樓,深紅大門。進門之後,為“馬道式”坡梯,沿坡梯而上,即可達文昌閣,也是整個建築的上層,其建築形式是承台式天圓地方重檐木構架,周圍為紅漆木質窗欞,頂部為青瓦翹角。閣頂之上豎有亞腰葫蘆形的白色塔尖,閣內即是供奉“文昌帝君”(簡稱“文昌帝”)的地方。整個建築,無一鐵一釘,木質構架全由卯榫連接,雖經五百多年滄桑,仍堅實如初。
恩城鎮入圍全國重點鎮名單
國家住建部等7部門公布了3675個全國重點鎮名單。恩城鎮入圍,成為我縣唯一列入全國重點鎮行列的鄉鎮,這對加快我縣小城鎮建設步伐起到了積極的示範帶動作用。
全國重點鎮是小城鎮建設發展的重點和龍頭,是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體現,是城鎮化進程的重要標誌。重點鎮確定后,各地將在政策、土地及項目安排上予以扶持。國家有關部委也將研究制定加強全國重點鎮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建立全國重點鎮動態調整機制,指導和支持重點鎮建設發展。
2020年7月,獲得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