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縣

山東省德州市轄縣

武城縣,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邊陲,魯西北平原,京杭大運河東岸,介於北緯37°03'至37°23',東經115°51'至116°17'之間,總面積748平方千米。武城縣屬於亞洲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冷熱乾濕變化明顯,雨熱同期,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截至2018年武城縣轄1個街道、7個鎮。縣政府駐廣運街道。截至2017年底,武城縣常住人口38.54萬人。

西晉初,沿襲東漢建制。太康中(約計284年)去“東”字,改稱武城縣,1958年12月,將武城合併於夏津縣,隸屬聊城專區。1961年6月,夏津、武城分立,並恢復德州專區,武城屬之。武城縣境內105國道、德商一級公路、鄭(口)夏(津)公路貫穿南北,省道318(臨邑-武城公路)橫跨東西。

2017年,武城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9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7.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2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101.49億元,增長7.7%,第三產業增加值74.81億元,增長7.4%。三次產業比例由11.8:50.8:37.4調整為11.6:50.9:37.5。人均GDP達到52878元。

2020年退出貧困縣序列,正式脫貧摘帽。

西晉改南城縣置,屬泰山郡。治所在今山東平邑縣南七十里南武城。南朝宋復改南城縣。

古縣名。西晉改南城縣置,治今山東省平邑縣南。屬泰山郡。南朝宋複名南城縣

歷史沿革


名稱

武城歷史悠久。明嘉靖《武城縣誌》:“武城,禹貢冀州之城。春秋為晉東鄙地。晉因備齊始城焉。”又載戰國“武城為東郡要縣,實古趙地,平廣曠闊,四無山阜,東毗強齊,歲飾武備,邑之得名,蓋本於此。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武城已作為一個城池存在,春秋時屬晉國,戰國間隸趙國。晉、趙為防禦強齊入侵,於此築城,武城之名,由此而得。
武城縣
武城縣
清乾隆《重修武城縣誌》和民國《重修恩縣誌》均載:唐、虞、夏、商幾代,武城屬兗州地。春秋為晉東鄙地。戰國為趙地東武城。西漢始設東武城縣。

沿革

武城縣有建制以來,政區和隸屬關係變動頻繁。
西漢初設東武城縣和東陽縣,都隸屬冀州刺史部清河郡。東陽縣在衛運河東今甲馬營附近,按地理位置看,今武城縣境當屬東陽縣。
東漢屬冀州部清河國。據《恩縣誌》載:“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改清河郡為清河國。”后屬曹魏冀州部清河郡,為東武城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初屬後趙(咸和二年,327年),中屬前燕(太和元年,366年),后屬前秦(太元七年,382年),一直隸屬清河郡。南北朝時期,初屬南宋冀州部清河郡。孝武帝大明(457-464)時,屬北魏相州部清河郡。東魏時(武定四年,546年)屬清河郡。北齊將清河郡治從今臨清東北15里處移到今河北省清河縣西北15里之信城,又將位於今臨清東南10里左右的貝丘縣併入清河郡舊治,改稱貝丘縣,武城也省入備丘縣。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平齊罷郡置貝州,武城屬貝州貝丘縣。
隋初,仍屬清河郡貝州貝丘縣。“開皇六年(586年)廢陽平之武城,仍於貝丘縣析東武城舊地,置武城縣。”,“十六年,析武城,置歷亭(按歷亭縣治在今廣運街道)。十八年又改東陽縣為漳南縣,屬貝州。大業二年(606年),廢州,復置清河郡。”以此推測,今之武城縣境,當時北部屬漳南縣,南部屬歷亭縣,西南一隅當屬武城縣。
唐朝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
武城縣
武城縣
宋初,屬河北東路貝州。慶曆八年(1048)涿縣人王則起義,皇帝命令文彥博討伐,殺王則,赦免其部下,因此,請示皇帝批准改貝州為恩州,武城也改隸恩州。1127年,南宋建炎后,武城屬大名府路恩州。
清朝,武城縣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高唐州。雍正八年(1730)年改唐州為直隸州,別轄四縣。武城自后徑屬山東東昌府臨清州。
1913年(民國2年)廢除府、州制,山東省改設膠東、濟西、岱南、岱北四道,武城縣屬濟西道。1914年(民國3年),國民政府內務部公布各省、道區域名稱,將山東省的濟西道改為東臨道,武城縣屬東臨道。1925年(民國14年),武城縣改屬德臨道。
1927年(民國16年),國民政府廢除道制,設省、縣兩級政府,武城縣徑屬山東省政府所轄。1932年(民國21年),國民政府行政院頒發《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暫行條例》規定省以下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構。武城縣屬臨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7年(民國26年),山東省下設十二個行政區,武城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8年(民國27年),國民山東省政府下設魯西、魯北、膠東三個行署,並劃分為十二個行政督察區,武城縣屬魯西行署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5年(民國34年),山東省改設魯北、魯西北等六個省政府辦事處,武城縣屬魯西北辦事處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年,武城縣全境解放,國民黨統治至此結束。
1940年5月,中國共產黨領導武城縣人民,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軍。與此同時,建立了武城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同年8月,改屬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六專屬。
1941年9月1日,改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冀南行署第二專屬。
1945年5月,冀南行署合併為冀魯豫行署,武城縣抗日民主政府亦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冀魯豫行署第二專署。1945年8月,日本侵略軍投降,抗日戰爭勝利,武城縣抗日政府改稱武城縣政府。其隸屬關係未變。
1949年8月13日,改屬河北省衡水專員公署。1950年,縣政府改稱武城縣人民政府。
1952年,武城縣人民政府改屬山東省德州專員公署管轄。1956年,撤銷德州專署,武城縣改屬山東省聊城專員公署。1958年12月,將武城合併於夏津縣,隸屬聊城專員公署。
1961年6月,夏津、武城分立,並恢復德州專員公署,武城縣隸之迄今。
1967年,德州專區改為德州地區,武城仍屬之。
1995年4月,德州地區撤區建市,武城縣隸屬之迄今。
1973年,衛運河展寬,縣城遷往廣運街道。
2016年德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拉大城區面積計劃武城撤縣設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武城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邊陲,魯西北平原,京杭大運河東岸,隸屬德州市。北緯37°03'至37°23',東經115°51'至116°17'之間。東鄰黃河故道,與平原縣連接;南和夏津縣交界;西、北兩面隔衛運河,同河北省故城縣相望;東北瀕四女寺減河,與德城區為鄰。全境南窄北闊,西南到東北較長,東西寬27千米,南北長33千米,總面積74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武城縣屬於典型的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南高北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高度在30.5~20.8米之間,自然坡降為6千分之1。歷史上黃河多次變徙流經武城,加上衛運河沖積,遂形成高、坡、窪相間的地貌類型。其中,高地佔44.4%,坡地佔24.3%,窪地佔31.3%。恩縣窪是衛運河最後一個滯洪區。 
氣候
武城縣屬亞洲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冷熱乾濕變化明顯,雨熱同期,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冬季145天,達四個半月以上,夏季105天,有3個月之多,春秋季各2個月左右。有“十年九旱”的氣候特點,時有氣象災害發生。縣內氣候條件大致相同。多年平均氣溫13.0℃,1月平均氣溫-2.8℃,極端最低氣溫-21.6℃(1981年1月26日);7月平均氣溫26.7℃,極端最高氣溫39.3℃(1972年7月5日)。最高月均氣溫26.7℃(7月),最低月均氣溫-2.8℃(1月)。平均氣溫年較差29.5℃。年平均無霜期19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488小時。年平均降水量486.5毫米,年平均降雨62.2天,年最長連續降水日12天,年最長無降水日107天。極端年最大雨量996.9毫米(1990年),極端年最少雨量315毫米(198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7月最多。
2018年,武城縣全年平均氣溫14.7℃,較常年偏高1.7℃,較去年偏高0.3℃。年極端最高氣溫38.1℃,出現在7月11日,極端最低氣溫-10.6℃,出現在1月20日。全縣年降水量454.7毫米,較常年偏少53.9毫米,較去年偏少0.4毫米。整體來看2018年度氣候屬正常年份。 
水文
武城縣地處海河水系衛運河流域,境內河流屬過境河與季節性間歇河。西、北兩面有衛運河、四女寺減河,中間六五河貫穿全縣,舊城河、六六河、利民河等支流交錯,互相連接,形成排灌骨幹水利系統。
衛運河是海河南系最大的行洪河道,亦是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漳河和衛河兩大支流組成,自老城鎮呂窪村入境,流經老城、甲馬營、魯權屯、四女寺等鎮,至四女寺水利樞紐,長度達62.5千米。
四女寺減河是衛運河的主要分洪河道,從四女寺水利樞紐南分洪閘開始至聶官屯大橋進入平原縣,流經武城5.5千米。
武城縣
武城縣
六五河全長71.8千米,流域面積1065.8平方千米,排澇流量129.8立方米/秒。
舊城河全長45千米,境內長34.9千米,以陳公堤為界分為兩段,堤上舊城河全長15.5千米,縣境內長5.5千米;堤下舊城河全長29.5千米,流域面積217平方千米,排澇流量49.9立方米/秒。
六六河全長18.6千米,流域面積153.4平方千米,排澇流量39.1立方米/秒。
利民河全長22.7千米,流域面積2052平方千米,排澇流量46.2立方米/秒,其支流有東、西、南、北、中五條,較大的支流有東支和北支。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武城縣天然水資源量,由於受季風和地形條件的影響,年際變化大,地區分佈不平衡,宜井面積小,地表徑流少,無大型蓄水工程,水資源調節比較因難,豐枯交替,旱澇不均。豐水年河川流量大,往往形成洪澇災害。枯水年缺水問題嚴重。 

生物資源

武城縣的生物資源豐富,是發展農村經濟的良好基礎。但是,人煙稠密,成土年限短,墾殖歷史長,河流泛濫沉澱一層種植一層,自然植被已蕩然消失,野生動、植物瀕於絕跡。農、林、牧、漁各業的當地品種逐年減少,均以引進高產優質品種為主。
武城縣作物品種較多糧、棉、油、瓜、菜、薯齊全,計有120種。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穀子、高粱、地瓜等。經濟作物以棉花、花生、芝麻、瓜菜為大宗,兼有紅麻、藥材等。大宗蔬菜有白菜、茄子、辣椒、韭菜等。
武城縣可見樹木有47種。用材林以楊、柳、榆、槐為主。經濟林主要有蘋果、梨、棗、桃、杏等。
武城縣畜禽和野獸益鳥、天敵昆蟲有78類群。家畜有牛、驢、騾、馬、豬、羊、兔。家禽主要有雞、鴨、鵝。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清朝後半葉,武城縣編為26里410村。
民國元年(1912年)的《增訂武城縣誌續編》有云:“井疆如故,城郭依然。”,同年實測縣境,東西寬40餘里,南北長60餘里,壤地偏小,全縣分為一區四鄉。一城四廂為城區,周圍27村附之;城東南81村為李官屯鄉;東北74村為劉堂鄉;西北80村為武官寨鄉;西南91村為瓦子鄉,合計353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武城縣轄5個區,即一、二、三、四、五區。
1950年5月,根據政務院調整行政區劃的規定,將五區省入三、四區。
1953年末至1954年6月,恢復五區,並建立58個小鄉。
1955年,各區以駐地命名,同時擴大鄉的範圍。一區改為東屯區,二區改為城關區,三區改為孫庄區,四區改為饒陽店區,五區改為夏庄區。下設39個小鄉。
1956年春撤銷恩縣,將滕庄、舊城兩區及劉王莊區的大部分併入武城縣。重新劃分6個區67個小鄉。
1958年初撤區並鄉,全縣組建18個鄉。衛運河以東有楊庄、東屯、祝官屯、甲馬營、滕庄、馬庄、西王屯、舊城、劉王莊9個鄉;河西有祖楊、軍屯、孫庄、瓦子庄、武官寨、饒陽店、李官屯、兀蘭屯、曹官屯9個鄉。
武城縣
武城縣
1958年秋至1964年冬,全縣建立8個公社,即城關、甲馬營、滕庄、舊城、李家戶、祖楊、武官寨、饒陽店。
1964年冬,將衛運河以西地區劃給河北省故城縣,河東劃為10個公社,即楊庄、城關、祝官屯、甲馬營、魯權屯、滕庄、馬庄、舊城、梁庄、李家戶。
1965年,從平原縣划來5個公社,至此,全縣轄15個公社,即楊庄、城關、祝官屯、甲馬營、魯權屯、滕庄、四女寺、張官寺、郝王莊、董王莊、大屯、馬庄、舊城、梁庄、李家戶。
1981年,經德州地區行署批准,將城關公社改為老城公社,張官寺公社更名為蔡村公社。
1984年機構改革時,舊城公社更名為武城鎮,老城公社改為老城鎮,四女寺公社改為四女寺鎮,其餘各公社一律更名為鄉。
1986年,武城縣轄武城、老城、四女寺3鎮,楊庄、大屯、馬庄、蔡村、滕庄、董王莊、郝王莊、李家戶、梁庄、魯權屯、甲馬營、祝官屯12鄉,共有391個行政村。
1993年9月7日,武城縣人民政府同意撤銷梁庄鄉,將其行政區劃併入武城鎮,並向山東省人民政府提交請示報告。
1993年10月9日,省政府批准撤銷梁庄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武城鎮。
1993年10月27日,省政府批准撤銷魯權屯鄉,設立魯權屯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1994年9月22日,武城縣人民政府向德州行署呈報《關於撤銷滕庄鄉設立鎮的請示》。
1994年12月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德州行署批複同意撤銷滕庄鄉,設立滕庄鎮,其行政區劃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1996年6月3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複同意,撤銷祝官屯鄉,將原祝官屯鄉的祖寨、梁寨、范庄、韓寨、陳庄、后王莊、冶庄、前王莊、祝官屯9個行政村劃歸老城鎮管轄;田莊、董白三、徐庄、譚庄、北王莊5個行政村劃歸甲馬營鄉管轄。
1998年6月6日,武城縣人民政府根據居民居住狀況,城區內設置6個居民委員會,其分佈以文化街、順河街為橫軸,以“六干三”河為縱軸,把城區分為六個區域,每個區域設一居民委員會,名稱依次為漳南居民委員會、振東居民委員會、貝州居民委員會、興武居民委員會、振華居民委員會、興隆居民委員會。
2000年5月8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武城縣撤銷郝王莊鄉、蔡村鄉,以原郝王莊鄉、蔡村鄉的行政區域設立郝王莊鎮,鎮人民政府駐原郝王莊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四女寺鎮、馬庄鄉,將原四女寺鎮的行政區域和原馬庄鄉的胡家窪、潘庄、代官屯、南鄭庄、小史庄、張郭秦、小賈庄、朱庄等8個村劃歸滕庄鎮管轄,將原馬庄鄉的陳庄、林庄、劉庄、李堂、馬庄、付家坊、西王莊、付家樓、孔官屯、東場、小張庄、趙莊、小魏庄、西王屯、東王屯、張官屯、高官屯、劉軍戶等18個村劃歸魯權屯鎮管轄;撤銷董王莊鄉、大屯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武城鎮。老城鎮及楊庄、李家戶、甲馬營3個鄉未動,全縣形成5鎮3鄉格局。
2004年4月17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同意武城縣滕庄鎮宋王莊村劃歸魯權屯鎮管轄。
2004年9月30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同意設立廣運街道,將武城鎮的振華、興武、興隆、振東、漳南、貝州等6個居委會和棘圍、果里、沙西、沙中、沙東、姜官屯、黃花園、曲庄、梁庄、錢莊、林爾庄、祝庄、張庄、西劉庄、北關、東關、西關、南關、東趙莊、高庄、東劉庄、前王立屯、后王立屯、東林庄等24個村,劃歸廣運街道管轄,辦事處機關駐振華街。
2009年6月18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武城縣撤銷滕庄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魯權屯鎮。魯權屯鎮政府駐地遷至王賢屯村北。
2010年7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同意武城縣撤銷楊庄鄉甲馬營鄉,設立楊庄鎮、甲馬營鎮。至此,全縣轄1個街道、6個鎮、1個鄉。
2011年1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武城縣楊庄鎮併入老城鎮;設立四女寺鎮,將魯權屯鎮原四女寺轄區及郝王莊鎮的聶官屯、小劉庄、北小李、劉茂庄、謝張庄、商庄、大劉庄、董庄、榮寨、東張庄、羅小屯、溫庄、韓庄、白庄、鐵官屯、辛立庄、岳官屯、南李、蔡中、祁村、蔡后、油坊、高庄、張官寺、大孫庄、蔡西等26個村(即原屬蔡村鄉北部村莊)劃歸四女寺鎮,原武城鎮的任河溝、孫河溝、軍庄、盛寨、董前坡、趙前坡、杜前坡、王前坡等8個村劃歸廣運街道。
2011年9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武城縣李家戶撤鄉設鎮。
2011年12月,武城縣設立經濟開發區農村工作管理委員會,將廣運街道前屯、后屯、東趙莊、東劉庄、林庄、高庄、軍庄、盛寨、孫河溝、任河溝等10個村劃歸縣經濟開發區管理。 
2011年至今武城縣轄1個街道、7個鎮。縣政府駐廣運街道。
街道廣運街道      
 鎮武城鎮老城鎮魯權屯鎮郝王莊鎮甲馬營鎮四女寺鎮李家戶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18年,武城縣轄1個街道、7個鎮。 縣政府駐廣運街道。 

人口民族


1949年全縣總戶數為53082戶,總人口219890人。
1964年6月30日,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時,全縣有67928戶,總人口288114人,15年間人口自然增長率平均每年為18.18%。
從1970年開始,到1982年加強計劃生育工作的11年間人口自然增長率平均每年為6.83%。
1982年7月1日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全縣有常住戶數73035戶,總人口311711人,男性155555人,女性156156人;農業人口304081人,非農業人口7630人。
1986年,全縣有80383戶,總人口329824人,戶均4.1人,1986至1990年,共增長23138人,年均增長4627.6人。
1990年,全縣有86406戶,352962人,共登記當年出生及往年漏報人口1134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5.3‰,人口數量和人口自然增長率達到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三個高峰。
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同第三次人口普查的1982年7月1日0時的311711人相比,八年間共增加48992人,增長15.72%,年平均增長率為1.84%。1994年,人口呈負增長,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
1995年後,人口自然增長率趨於平穩,呈“少生優生優育”的人口再生產類型。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為361179人,同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時的360703人相比,十年零四個月共增加476人,增長0.13%,平均每年增47.6人。年平均增長率為0.01%。
2003年、2010年、2012年和2013年人口呈負增長,分別為-1.1‰、-2.2‰、-0.3‰和-2.0‰。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為376069人,同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時的360703人相比,二十年零四個月共增加15366人,增長4.26%,平均每年增1536.6人。年平均增長率為4.18%。
截至2017年末,武城縣常住人口38.59萬人,戶籍人口40.06萬人。
截止2010年底,武城縣總人口390412人,2010年武城縣共計出生502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98‰。
武城縣有回族、滿族、蒙古族、壯族、土家族、苗族、哈尼族、獨龍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等16個少數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4380人,占武城縣總人口的1.1%,其中回族人口4100人,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3個鄉鎮的9個自然村。
2021年6月10日,德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武城縣常住人口為353721人。

政治


現任領導

中共武城縣委書記:張磊
縣委副書記、縣長:朱恩鶴
副縣長:田志清,杜文陸,王國琦,韓以廣,孫旭紅, 

經濟


綜述
2018年,武城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9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7年增長7.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2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101.49億元,增長7.7%,第三產業增加值74.81億元,增長7.4%。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例由11.8:50.8:37.4調整為11.6:50.9:37.5。人均GDP達到52878元。
2018年,武城縣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209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11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58%,均控制在計劃目標範圍內。全縣組織就業技能培訓2325人,組織創業培訓464人。
2018年,武城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89804萬元,可比增長10.0%。其中稅收收入59630萬元,可比增長3.0%,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66.4%。民生支出保障有力。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0976萬元,增長3.81%。其中,教育支出42595萬元,增長9.5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6899萬元,增長28.43%,城鄉社區支出19944萬元,增長22.95%。
2018年,武城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01元,比2017年增長9.3%;人均消費支出12129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32元,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51元,增長8.9%。
2018年末,武城縣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項目265個,其中5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120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完成217.95億元,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投資0.8億元,增長0.02%;第二產業投資116.08億元,增長4.1%,其中工業投資116.08億元,增長4.1%;第三產業投資101.87億元,增長23.3%。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由2017年的1.1:59.6:39.3調整為0.4:53.3:46.7。工業投資中,技術改造投資69.78億元,增長15.7%,高新技術完成投資63.73億元,增長29.5%。
2018年,武城縣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2017年上漲1.4%,漲幅比2017年回落0.4%。八大類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中,食品煙酒類下降0.7%,衣著類上漲2.4%,居住類上漲0.9%,生活用品及服務類持平,交通和通信類上漲2%,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3.5%,醫療保健類上漲7.2%,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1%。 
第一產業
2018年,武城縣農林牧漁服實現增加值25.92億元,同比增長6.8%。其中,農業增加值17.0億元,增長9.4%;林業增加值0.6億元,增長5.8%;牧業增加值4.6億元,下降8.9%;漁業增加值1.0億元,下降3.8%;服務業增加值2.7億元,增長31.6%。
2018年,武城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09萬畝,其中,糧食麵積119.16萬畝,其中,夏糧面積59.42萬畝,秋糧面積59.74萬畝。棉花面積4.89萬畝,蔬菜面積5.16萬畝。油料面積2.41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68.74萬噸,其中夏糧總產量32.88萬噸,秋糧總產量35.87萬噸。糧食單產576.9公斤/畝,其中,夏糧單產553.3公斤/畝,秋糧單產600.4公斤/畝。
2018年,武城縣棉花產量0.57萬噸,下降31.5%,單產115.8公斤/畝;蔬菜及食用菌產量17.98萬噸,增長21.1%;水果總產量0.86萬噸,比2017年增長21.1%,油料產量6770.3噸,增長8.9%。機電井數7720公頃。全年實現造林1.8萬畝、植樹72萬株。
2018年,武城縣肉類總產量達到1.36萬噸,增長4.5%;禽蛋產量11952.3噸,增長41.7%,奶類產量3257.1噸,增長4.9%。
2018年,武城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3家、市級10家。“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44個。 
第二產業
2018年,武城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6%(按可比價計算,下同)。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93.78億元,增長11.5%;實現利稅67.26億元,增長12.8%;實現利潤56.1億元,增長12.3%。資質內建築企業16家,完成總產值23.5億元,增長14.1%。 
第三產業
2018年,武城縣有房地產公司11家,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0.02億元,增長106.6%,其中住宅投資8.5億元,增長112.2%。
武城縣
武城縣
2018年,武城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96.58億元,增長10.1%。其中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3.91億元,增長9.9%;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2.67億元,增長10.4%。批發業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1.25億元,增長10%;零售業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9.52億元,增長9.2%;住宿業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99億元,增長14.4%;餐飲業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3.82億元,增長14.2%。全縣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達到115家。
2018年,武城縣進出口完成67842萬元,增長288.7%。其中出口47998萬元,增長193.4%,進口19844萬元,增長1712.2%。實際利用外資保持穩定。實際利用外資245萬美元,增長27.6%。
2018年,武城縣郵政業務總量5600.17萬元,增長21%。行動電話年末用戶26.9萬戶;固定電話年末用戶1.7萬戶。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6.7萬戶。
2018年,武城縣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為171億元,較年初增加11.4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為140億元,較年初增加10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為17.3億元,較年初增加2.4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為93億元,較年初增加12.6億元。其中住戶貸款餘額42億元,比年初增加5.3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50.5億元,較年初增加7.4億元。

工業

2009年,武城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54家,位居全市首位;武城縣完成工業增加值62.8億元、銷售收入248.7億元、利稅31.8億元,分別增長17.2%、17%和21.3%;國稅收入增幅居全市首位;工業用電量增長17.7%,增幅居全市第三位。特色產業快速膨脹,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被評定為“山東省首批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經驗在全省推廣。 
2010年,武城縣完成工業增加值78.5億元、銷售收入312.5億元、利稅35.2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3.06倍、3.65倍和3.05倍。汽車零部件、新材料、農副產品深加工三大產業的主導地位更加突出,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被評為“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100強”、“山東省首批特色產業集群”,武城縣被命名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城”。 

農業

2009年武城縣開展糧棉高產創建活動,小麥、玉米、棉花單產位居全市前列。武城縣食用菌種植面積突破100萬平方米,被列為“中國食用菌之鄉”。茂泰棉業、銀山棉業等4家企業躋身市級農業龍頭企業行列。成立天元棉花合作社,吸收社員4108戶,入社棉田1.5萬畝,棉花生產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投資500餘萬元,新建戶用沼氣池1000個,新上秸稈汽化爐400台,管理經驗在全省推廣。 
2010年武城縣糧食生產實現“噸糧縣”目標,棉花單產位居全省前列。辣椒、食用菌、棉花、畜牧業等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先後被評為“中國食用菌之鄉”、“全國優質棉生產示範基地縣”。品質農業實現重大突破,新增“三品”認證22個,認證基地面積10萬餘畝。武城縣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擁有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22家,成立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100多個,帶動5萬餘農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體系,被命名為“全省農業產業化先進縣”。 

服務業

2009年武城縣服務業發展成效明顯。紮實推進“萬村千鄉”、“家電下鄉”工程,建設村級農家店140家,家電下鄉累計銷售1.32萬台,群眾獲得補貼資金330萬元。英潮公司椒城物流中心、甲馬營糧食市場等五個市級重點項目快速推進。2009年,武城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7億元,增長18.7%。旅遊業發展勢頭良好。四女寺風景區項目進展順利,古貝春酒文化館、農產品展覽館、玻璃鋼展覽館、神龍地毯藝術博物館累計接待遊客近萬人,古貝春集團被列為“2009‘好客山東’十佳工農業旅遊示範點”。 
2010年服務業實現新發展。各類專業市場發展到42處,其中年交易額過億元的市場13處。武城辣椒城被評為“全國100家最具影響力的市場”。“萬村千鄉”工程紮實推進,“農家店”實現全覆蓋,聯華購物中心等一批規模大的項目投入運營。紮實開展食品藥品專項整治活動,保障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旅遊業發展勢頭良好,四女寺風景區佛光寺項目進展順利,九華溫泉文化博覽城已開工建設。2010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億元,年均增長15%。 

文化


特產

“三白”西瓜
三白西瓜是武城縣傳統特產。明清時期曾定為貢品。因武城縣優越的氣候環境與獨特的土壤條件,成為當地的一大名產。 
“拴馬棚”韭菜
“拴馬棚”韭菜:生長於武城縣武城鎮前馬村,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生產過程嚴格遵循國家有機食品生產標準,不施任何化肥和農藥,不使用任何除草劑和轉基因技術及製品,以發酵有機肥和沼渣、沼液及生物肥料。防蟲網採用防蟲網及粘板、殺蟲燈。使用地下深井灌溉,水中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礦物質。 
古貝春酒
古貝春”酒是武城縣的優良白酒產品,有濃香、醬香、兼香三大香型,該酒先後榮獲全國濃香型白酒質量鑒評第一名、第二名,中國白酒國家評委感官質量獎、中國白酒酒體設計獎、聯合國千年金獎等殊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酒、中國白酒技術創新典範產品。 
武城旋餅
武城縣
武城縣
武城旋餅製作歷史悠久,源於武城縣郭庄村(今故城縣建國郭庄村莊)。相傳,旋餅技術是明初由山西洪洞縣移民時流入武城的武城的。明末,闖王李自成進京路過武城時,發現路邊席棚內烙制餡餅的工藝稀奇,於是便下馬品嘗,並大加讚賞,遂依其特點賜名:“旋餅”。據旋餅師傅講,叫旋餅的依據主要是因餅先是在手中、鏊子上不停旋轉,再之,就是具有旋吃旋做的特點。
武城旋餅選料精良,面要上等,肉要瘦肉,製作講究,和面要根據四季溫度的不同掌握軟硬,地反地地揉捏。餡有豬、牛、羊肉和雞蛋,各色俱全。肉要切成玉米粒大小的細塊,並配以蔬菜,一般牛肉配大蔥,豬肉配韭菜,羊肉配香菜,再加花椒面、味精、精鹽、生薑、香油等作料調和。餅厚如指,大如盤,色澤黃褐油亮,外皮油酥焦脆,內餡鬆軟香嫩,肥而不膩,焦香可口,愈吃愈香,回味無窮。

交通


截至2018年,武城縣實有公路通車里程2009公里(不包括村級道路),全縣公路客運量562.5萬人,下降3%,客運周轉量36693萬人/公里,增長3%;貨運量830萬噸,貨運周轉量46903萬噸/公里,分別增長3.9%和3.9%。年末公交線路15條;公交營運車輛58輛,實有計程車汽車數160輛。
武城縣是魯冀邊界的重要交通樞紐。武城對外交通方便快捷,縣城距濟南機場約1.5小時車程,距天津海港約2小時車程,距北京約3小時車程,距青島海港約4小時車程,緊鄰京滬、京九兩大鐵路幹線和京福高速公路。青銀高速公路德州出口距武城僅5.6公里。105國道、德商一級公路、鄭(口)夏(津)公路貫穿南北,省道318(臨邑-武城公路)橫跨東西。即將開工的德商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調工程穿境而過,跨越武城縣大部分地區。
武城縣將“四橫連五橫,一環繞武城”的幹線框架升級建成為“八縱六橫一環”的公路網主幹線,全長約464.4公里;其中一級公路31.5公里;二級公路432.9公里;在主幹線公路總規模中,新建公路151.4公里、改建281.6公里。使武城縣形成“20分鐘生活圈”(即縣城到各鄉鎮所在地20分鐘到達)。縣城到各鄉鎮所在地及主要旅遊景點全部由二級及以上公路貫通。 
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已經於近日出台,根據規劃:
省道254線升級為國道,更名為保台線(河北保定—廣東台山),國網編號G240,縣城以南段為現254省道武城-夏津段,縣城以北至魯權屯段為原鄭(口)夏(津)公路,建成后北可直達衡水直到北京,南到聊城。
省道318線升級為國道,更名為東子線(山東東營港—陝西子長),國網編號G340,經臨邑-平原-武城-清河。
新增國家高速G3W(德上高速)作為G3(京台高速)的并行線,北起德州,經過聊城、菏澤、永城、蒙城、祁門婺源至江西上饒。德上高速德州段即為原德商高速德州段,河北省故城縣也正在規劃德衡高速故城支線。以上高速建成后,武城縣的交通將大為改觀。
鐵路方面,武城爭取積極爭取黃驊港-德州-聊城鐵路建設。

社會


社會保障
截至2018年,武城縣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52776人。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3750人,下降0.4%。全縣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52002人,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5550人,增幅0.22%。全縣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8個,床位1230床。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44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4262人,農村五保供養人數1159人。
環保事業
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海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順利通過國家考核驗收,被德州市政府評為“水污染防治先進集體一等獎”。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武城縣擁有普通中學數9所,普通中學專任教師數1404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18630人。小學數30所,小學專任教師數1797人,小學在校學生數28526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數281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學生數5498人。
寧津縣中小學義務教育雜費全部免除。投資3.6億元的齊魯職業學院2011年暑假可實現招生,將改寫武城沒有大學的歷史。高中素質教育連續22年穩居全市首位。武城縣被評為“山東省辦人民滿意教育先進縣”。
廣播電視事業
有線廣播電視網路覆蓋武城縣100%的鄉鎮、96%的行政村,入戶率達80%,擁有電視用戶6萬戶,可收看節目43套。
文化事業
寧津縣鄉鎮街文化站全部建成啟用,圖書館藏書10萬冊,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二級圖書館。拍攝的電影《佛光寺傳奇》是我市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影。
截至2018年,武城縣有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108.6千冊。劇院、影劇院1個,體育場館數量1個。全縣有線電視用戶達到3.9萬戶。
衛生事業
武城縣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資9637萬元,建設業務面積8萬餘平方米。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新建、擴建率達到了100%,成為全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改貌最顯著的縣市區。(縣醫院新病房大樓、門診樓、中醫院新病房大樓建成啟用,鄉鎮衛生院門診病房樓全部完工,150處標準化衛生室投入使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8%以上,累計為92.6萬人次補助醫藥費1.08億元,被確定為“省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支付方式試點縣”。
截至2018年,武城縣擁有政府辦(衛生部門)醫療衛生機構14處,其中:綜合醫院1處,中醫院1處,鄉鎮衛生院10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4處,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處,婦幼保健站1處。全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462床。全縣醫療機構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750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836人,註冊護士558人。衛生防疫人員168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0.75‰;嬰兒死亡率3‰。

旅遊


四女寺風景區
武城縣
武城縣
亦稱運河古鎮文化旅遊風景區,位於四女寺鎮四女寺村,東北距德州市6000米處,景區於2013年冬正式對外開放,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四女寺古稱安樂鎮,明清時期以運河重鎮享有盛名。古“武城十二景”的“槐蔭清風”勝境就在此處,“千乘旌旗分羽衛,九河春色護樓船”是其歷史上的繁盛寫照。四女和睦侍親的傳說流傳廣泛,其德行更成為百姓爭相效仿的典範,後人為紀念四女建祠塑像、樹碑立傳。四女寺原建有石佛寺,相傳為明代高僧占潭修建,鼎盛時期擁有81間殿閣。
古貝春工業旅遊園區
古貝春工業旅遊園區位於山東省武城縣古貝春大街西首,國家3A級景區,共有七處主要景點,根據各景點坐落的位置,形成了三條旅遊線路:一是老城酒廠旅遊線路,景點在公司的發祥地——老城酒廠院內,主要有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老窖池和當年所用的古井,還有建廠之初從大運河畔移植過來的一棵醉柳;二是工業園東區旅遊線路,主要景點是熱電、燃料乙醇項目及生態園建設,主要展示企業多元化發展的成就;三是公司總部旅遊線路,這裡景點比較多,既有代表當今釀酒工藝的機械化生產車間、灌裝車間、科研中心等,還有展示企業濃厚文化氛圍的文化長廊、酒文化館、詩酒大道、百詩苑、酒仙山、酒星雕塑等。其中,古貝春酒文化館,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是山東省白酒企業中唯一的一家酒文化場館。
農業展覽館
武城縣農業展覽館是山東省第一個綜合性農業展覽館。全景展示了我縣的農業發展成就,特別是“一紅、兩白、一牧”特色產業、鄉村產業特色、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狀況。 
玻璃鋼展覽館
武城縣玻璃鋼展覽館位於武城縣經濟開發區,2008年5月建成,展館東西長66米,南北寬44.3米,高11米,總面積達2924平方米。展館共分為前沿區、文化區、產品實物區和企業展示區四大部分,集中展示了武城縣玻璃鋼產業的發展歷程和現狀。 
神龍地毯藝術博物館
神龍地毯藝術博物館位於縣經濟開發區,2008年12月建成,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布展面積5000平方米,是全國第一家地毯博物館。一層為歷史館,展示中國毯業三千多年發展歷程。二層新產品館,展示神龍地毯藝術發展的新成就。三層為珍品館,展示中國地毯藝術之精深。四層為騰飛館。以真實史料與稀有珍品呈現世人,再現“中國民族毯業城”的風采。

代表人物


澹臺子
武城縣地方志記載,在古代春秋時期,大澹村出了一位著名的學者、儒學大師——澹臺滅明。至明代初年,此村尚有澹臺滅明廟。
孫伏伽,貝州武城(山東武城)人。隋朝末年,孫伏伽便涉足官場,做了一名官職卑微的小吏,幾經升遷,到隋煬帝末年,成為京畿萬年縣(今陝西西安)的法曹,負責審理刑獄,督捕奸盜,查辦贓賄,是萬年縣頗有點權勢的官員。 
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孫伏伽以科舉甲榜第一名狀元及第,為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
公元573年(隋建德二年),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出生在貝州漳南(今山東武城漳南鎮村)一個較為殷實的農民家庭里。竇建德樂善好施,行俠仗義。其父死時,進葬者絡繹不絕,從家中直至墓地。竇建德深感鄉親們的深情厚意“所贈予皆讓辭不受”。
王書堅,男,漢族,1962年5月生,山東武城人。1982年7月參加工作,198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山東省淄博市委副書記、共青團山東省淄博市委書記、市青聯主席、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委副書記、區長、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委書記、山東省淄博市政府副市長、博山區委書記、山東省援藏工作總領隊、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委委員、行署副專員、山東省淄博市副市長、山東省煙台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山東省煙台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山東省煙台市委副書記、山東省青島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山東省青島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山東省青島市政協主席。2015年1月任山東省政府黨組成員,2015年4月任山東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2019年4月任山東省委常委。 
王書堅
王書堅
現任山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省政府黨組副書記、省委軍民融合委副主任、省委軍民融合辦主任。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屬於山東片區。
2020年7月29日,武城縣城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2020年12月30日,入選“第六屆山東省級文明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