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裡的路

鄉村裡的路

《鄉村裡的路》是鍾翔的首部散文集,由著名作家馬步升先生作序,分“鄉土情結”、“旅痕遊蹤”、“柔情慢板”三輯,計21萬字,2010年12月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

作品筆法細膩,鄉土氣息濃郁,地域特徵明顯,多描述了家鄉流川河畔的鄉村生活,觸撫鄉土情結,文字綿密精細,風格樸素沉靜,以“在場”的姿態,表達了對人文鄉村和鄉村生活的無限敬仰和深度緬懷,從中感受到,作者在實踐寫作理想的同時,也為都市人們尋訪自我,寄放靈魂,找到了一條通道。

序言內容


鍾翔的散文和散文的鐘翔
馬步升
關注鍾翔的散文已有些時日了,起初,大約因為他是東鄉族,而東鄉族是甘肅特有的、人數很少的少數民族,一個人口很少的少數民族,又生活在自然環境不是很好的臨夏回族自治州,這多年卻出了好幾位作家,鍾翔便是其中之一。對他本人的關注持續了一陣,後來便是關注他的散文本身了。
與大多出身於農村的寫作者一樣,無論後來的生活環境和個人心境有多大的變化,對曾經的鄉村生活的追憶、重述和反思,卻是逃避不了的題目。這究竟屬於一個寫作者的理性選擇,還是來源於意識深處的身份衝動?還真不好說。一定要用一個專業術語予以界說,恐怕就用得著童年經驗了。鍾翔童年時期的生活狀況到底怎樣,我知之不多,但從他眾多的鄉村散文中,還是可以拉出一個相當完整的證據鏈的。王夫之曾說,目之所見,足之所踐,是鐵門檻。真是這樣的,見過的,經過的,無論文章能力如何,哪怕僅是口述,明眼人一看,一聽,那就是見過的,經過的,反之,無論你如何口辯滔滔文思滾滾,總是少了一些言之鑿鑿的。
鍾翔散文的可貴品質,在於描寫的精細。對事象,對風情,對情緒,著眼之處,巨細無遺,下筆之時,毫髮畢現。需要申明的是,描寫的精細與粗疏,絕非寫作者的心細或心粗問題,也非文風的靡麗或放達問題,而是寫作者介入人生的深度問題。一個敬業的農人,對某種農活如何侍弄,憑感覺,可能都會做到精益求精的,但是,卻未必能夠一板一眼說出來,鍾翔莊稼做的如何,我不知道,但從他對莊稼事務的描述看,卻算得上一個一等一的莊稼把式的。莊稼究竟種的好壞,於鍾翔已無關緊要,他把種莊稼的文章寫好了,他把莊稼種在了紙上,一茬茬的莊稼,一茬茬的豐收,集腋成裘,積土成壘,漸漸地,已顯出土地主的氣象了。
農曆庚寅年盛夏的蘭州,比往年要熱許多,鍾翔揣著他的厚厚的一沓散文稿,專程來到蘭州,想請我作序。天熱,腦子便有些混沌,我把我所在的地方給他說錯了,而我居住的那片街區,都是大單位,雖是隔壁,雖是門對門,走錯一步,也許就得多繞幾里路程。好在我及時發現了自己的錯誤,好在鍾翔也不是輕易走錯路的人。見了面,我說,神交已久,咱倆卻是第一次見面,他說,不是,是第二次。在某年某月的某個會上,他在我的房間坐了一會,還說過幾句話的。可我卻想不起來。我記人的水平還過得去呀,把許多年前忽閃一面的、不一定要記住的人,多年以後,不但可以記住其人的長相,偶爾有電話來,還可分辨出聲音的,為何卻把存心要見面、努力要記住的鐘翔沒有記住呢?說了一會話,我忽然有些明白了:鍾翔是一個人與文融為一體的人,鍾翔的散文便是鍾翔本人,鍾翔本人便是鍾翔的散文,喜歡他的散文,就會喜歡他的人,記住他的散文,就等於記住他的人了。
我記住的是鍾翔的散文。
鍾翔是穆斯林,好在家裡備有飲料和礦泉水,湊合可以供他解暑,可午飯時間到了,果腹之食如何辦理,我正在想附近有哪家好一點的清真飯館時,朋友來電話請我吃飯,而且,非到不可,不到,就要罵人的,而且,還有遠路來的朋友,而遠路來的朋友下午就要走了。朋友所在的位置離我隔了大半個城市,天熱,又懶,我害怕慢待了鍾翔,徵求他的意見,他卻慨然說:不用管我,不能慢待了遠路來的朋友。我說:可是,你也是遠路來的朋友啊,鍾翔說:以別的遠路來的朋友為主。我讓朋友訂了一家清真餐廳,和鍾翔打車,冒著酷暑,兩撥遠路來的朋友,相會於這個黃河都在熱汗涔涔的盛夏的蘭州。
這就是鍾翔。
接著,我離開蘭州,天南地北浪蕩了一個多月。離開蘭州,是因為蘭州太熱,回到蘭州,蘭州沒有離開時那麼熱了,雖還是嫌熱,卻是可以接受的熱。捧讀即將付梓的鐘翔散文集《鄉村裡的路》,忽然就想用幾句顯得繞口的話評說鍾翔:
鍾翔的散文是鍾翔的人,鍾翔的人是散文的鐘翔。鍾翔的人尊重生活,寫出的散文,一字一句都忠於生活,鍾翔的散文是散文化的鐘翔,踏著人生的自然節拍,向生活的深處挺進。
是為序。
農曆庚寅年處暑第五日於蘭州

作品目錄


001………………鍾翔的散文和散文的鐘翔(序言)
第一輯鄉土情結
003………………………………………鄉村裡的路
007………………………………………蜜蜂
014………………………………………雪花那個飄
024………………………………………犁
028………………………………………山魂
036………………………………………麥草的氣息
042………………………………………包包菜
049………………………………………麻雀
055………………………………………燒柴
064………………………………………靦腆的羊
074………………………………………雞
080………………………………………水磨坊
088………………………………………曬土
093………………………………………金黃的麥季
097………………………………………土豆
106………………………………………包穀
112………………………………………糞火的溫暖
116………………………………………沙石
121………………………………………苜蓿
129………………………………………幹流川水情
142………………………………………填炕
第二輯履痕遊蹤
153………………………………………大夏河畔
157………………………………………積石山行
162………………………………………初遇青島
167………………………………………見到大海了
181………………………………………雙城風景
187………………………………………鋼鐵街道
192………………………………………魯班石
198………………………………………河畔幽情
第三輯柔情慢板
211………………………………………農村細節(五題)
218………………………………………路(組章)
222………………………………………大地放歌(五題)
228………………………………………表達
232………………………………………泥土·磚·磚雕
235………………………………………詩意的河州(六題)
235………………………………………黑夜(8章)
243………………………………………附錄:主要作品存目
247………………………………………後記

後記內容


從康樂流川鄉下的老家,跑到遙遠的鋼筋水泥結構的城裡,轉眼間,已過去了整整二十年時光。
我所生活的城裡,好多摩天大樓、霓虹燈、超市、影視傳媒、網際網路,在帶給人們生活便利的同時,污濁的空氣、刺耳的笛聲、虛假的廣告、膨脹的私慾、暗處的傾軋、欺騙、冷漠、污染,也不斷充斥城市的各個暗角,恣意生長,四處蔓延。內心曾有的激情、夢想,被冷硬的俗世磕得支離破碎,找不到一塊清凈的、可以安放疲憊靈魂的棲身之所。
我出身農村,是地道的農民的兒子,是吃著五穀雜糧、喝著山泉河水、看著紅花綠草、聽著山歌民謠、踩著山徑土路,一天天長大。我骨子裡忍耐、儉樸、執著、倔強等農民慣有的本性,扎了根似的,一直伴隨著,撐起所謂的雄心壯志,在莫大的世界上,常常獨自遊走。
從漫長的歷史進程來看,中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地域風貌、文化特質,儘管各有不同,不斷發生變化,但其背後蘊藏的農耕文明,仍然是最為主要的精神母體。我一直以為,我們所有人的生命根脈,仍是充滿了泥土氣息的鄉土大地,鄉村是我們唯一的精神家園,是我們身體的最後歸宿。
我漸漸發現,組成古老鄉村的好多意象,如槤枷、背簍、水磨、鐮刀、架子車、木犁、耙子、褡褳等,在日益模糊的記憶中,在令人沮喪的時代背景下,迅速而不知不覺地消失,一去不返,很難見到一點兒蹤跡。
一個走出了鄉村的人,自身的懷舊情結,對淳樸鄉村生活的眷戀,使我不由得回過頭去,對童年記憶里破敗而蒼涼、溫暖而辛酸的一段段往事,進行深情地回望和打量,真情地歌吟和抒寫,使鄉間美好的物事,能夠鮮活而長久地保存下來,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從學會了走動,我看到村裡彎曲坎坷的土路,把人們引向莊稼地邊,引向麥草垛旁,引向擁擠不堪的鬧市,就開始斷定,只要外出的慾望,一旦跟腳下的道路合拍,配合默契,就能抵達天南地北,海角天涯,可到想去的任何地方。
我跑到外面的花花世界,為柴米油鹽闖蕩、打拚,找尋短暫的幸福,是受了路的開導,跟著出了家門,離開村子的。多年的奔波之後,覺得人世的滄桑,人情的冷暖,人生的無奈,變幻莫測,難以捉摸,轉眼又都成了過眼煙雲,一去不返。這樣的認知,使我情緒低落,身心俱疲,產生了極度的厭世情緒,有了回歸的念頭,時時想起村裡的土路來,土路連著的許多陳年往事來。
我總是在想,一個人降生於世,從哇哇大哭開始,到終老靜靜死去,只不過走一遭罷了,例行個過程而已。有人活得轟轟烈烈,瀟灑自如,有人活得安貧守道,寂寂無聲。到了生命的盡頭,世間的一切都將化為泡影,遠離而去,最後的歸宿,便是無可奈何的消失,默默的化為塵埃,誰也逃脫不了。唯一能夠保留下來,長久存活的,不是什麼物質財富,而是反映民族進步發展的優秀文化,是傳承思想文明的精神產品。
這樣說,並不是我所寫下的文字,令人滿意,經得起歷史的考驗,承擔起傳播民族文化的重任,只是深深感到,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受過多年教育的一名東鄉族作家,理應為民族文化的傳承、發揚光大,勇敢地擔當點兒什麼,不管是歷史的,文化的,還是精神的,該儘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我是一位穆斯林,信仰伊斯蘭教,信奉真主的定然,在《古蘭經》閃耀的光芒下,做人行事,不卑不亢,淡定從容,穿越坎坷的人生,一步步前行。我深深感到,偉大的伊斯蘭文明所倡導的精神內涵,與文學作品的審美要求,并行不悖,一脈相承,都在懲惡揚善,弘揚正義,塑造靈魂,陶冶性情,勸諫教化人心,提高人的品味。
我的老家流川,稍大一點兒的村裡,都建有清真寺,一個個穆民戴著白帽,去清真寺禮拜,真誠地懺悔、禱告、祈求,端正言行,凈化心靈,求得真主的體諒、饒恕。我的仁愛、脆弱、悲憫、同情等性格的形成,無不受到良好家風的熏染,受到偉大伊斯蘭文明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已不知不覺滲進了我的血脈,融入到我稚嫩的文字當中。
這本小冊子收錄的,是我近幾年寫的雜文、隨筆、遊記,共四十多篇,內容多為觸動過靈魂的童年往事,成長歲月中的喜怒哀樂、歡樂和痛苦、淚水與夢想。收錄的散文作品,在保持原文的基礎上,進行了稍稍地修改、潤色。一個寫了多年詩歌的人,轉入散文這一文學樣式的嘗試、摸索,竟然還發表了不少,有了小小的收穫,是從未料到的。
散文選材構思靈活,表現形式自由多樣,不講究音韻排比,取材廣泛,能及時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揭示社會意義。這樣的認識,使人輕鬆的進入寫作狀態,隨意地發揮想象,從熟悉的生活中,發掘出具有價值的內容,記錄下來。這些學寫的文字,是否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得到讀者的認可,有多大存在的意義,心裡都沒有個底,權當是散文練筆的一次小結,對關心支持我創作的文學前輩、各位老師、文朋詩友的一次交代。
著名作家、評論家馬步升先生,一直關心支持我的創作,在京城等地的文學活動中,多次提及,推薦,使我不斷樹起信心,摸索前行,值此《鄉村裡的路》出版之際,又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忍受炎夏的暑熱,欣然給我作序,使我十分感動,在此表示深深的謝意。書法家王曉黎女士,得知我要出書,抽空兒題寫了精美的書名,增添了不少亮色,令人難忘。愛人李曉紅操持家務,給我飯吃,由我隨意支配時間,讀書寫作。兒子馬釗給我說校內的事兒,外界的所見所聞,使我開心、快樂。師長友人年仲華、戴耿、陳元龍、趙維國、馬凌祖、楊玉梅、馬建民等也給予了儘力幫助。世間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風霜雪雨,傳統文化,民間故事,親情友情,時時滋養我的心智,安撫我不羈的靈魂,讓我享用四季的美景,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
時值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我拙樸的文字,也將離開自己,到蒼茫的人世上,迎受讀者的評說,時間的考驗。作品完成後,就與作者斷絕了關係,獨自承擔起自己的命運,步入歷史的甬道,或存活或泯滅,是聽天由命的事兒,誰都幫不了忙,不管也罷。
二〇一〇年十月三十日 臨夏

獲獎評語


《鄉村裡的路》以精細的筆觸,雕刻一組組悠遠的鄉村意象,溫潤深情的文字擦亮了人們心底的鄉村記憶。這條路連接著高天厚土,凝聚起堅忍不拔的民族品性、精魂氣魄,是大地之子對精神家園淚水漣漣的回望,是歷史與現實長長短短的牽掛。

作家簡介


鍾翔,東鄉族,甘肅省康樂縣人。中國作協會員,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研究館員。著有詩集《心旅》《暗處的光點》、散文集《鄉村裡的路》《故土情》《撒爾塔情思》,編著《陽光照亮的黃土地》《魅力臨夏》等。作品入選各類權威文學選本,榮獲《民族文學》《小說選刊》《中國作家》等文學獎。散文集《鄉村裡的路》榮獲第五屆甘肅黃河文學獎、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名家推薦


鍾翔是臨夏地區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代表性作家,他的散文創作紮根於他所熟悉的土地,以誠樸的文風、紮實的敘事、溫潤的情感撫慰腳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條河流,為身後的民族而寫作,為底層的人民而寫作。
——白庚勝
他的語言風格與其反映的生活的具體內容是非常和諧的,功力與選擇非常勻調,不偷懶不偏心,是細線條的卻也有一定節制,不是那種裹腳步式的。
——石 英
作者對文學的熱情,是出於精神的寄託和追求,從歷史的探尋中不斷調整和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標。在人文探尋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真切把握,以及在此基礎上對歷史興衰得失的感發和領悟。這樣一種縱深感,往往能讓人獲得開闊的視野和敞亮的心襟。
——周明
在散文寫作文體方面,鍾翔是一個重視獨特的敘述、獨特的表達的作家。
——石一寧
鍾翔的文字紆徐舒緩,其節奏與鄉村那種不疾不徐、張弛有度的生命節奏息息相關,這是一種自然化的呼吸節奏,帶有大地般的沉穩和厚道。
——劉大先
或許鍾翔自己根本意識不到,他用散文留下的這些地理鏡像,已經不知不覺地建構起了一個屬於“鍾翔式”的言說領域,拼貼了一部完全具備了人類學意義的田野版圖。
——石彥偉

在版編目數據


鄉村裡的路 / 鍾翔著. -- 北京 : 大眾文藝出版社,2010.9
(當代實力作家文庫. 第2輯)
ISBN 978-7-80240-734-3 Ⅰ.
①鄉… Ⅱ. ①鍾… Ⅲ. ①散文-作品集-中國-當代 Ⅳ. ①I267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0)第1789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