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里田鎮的結果 展開

里田鎮

江西省永新縣下轄鎮

里田鎮,位於永新縣西部,東與高市鄉,禾川鎮相鄰,南與在中鄉相靠,西和沙市鎮相連,北與台嶺鄉、龍門鎮相鄰。

里田鎮全鎮8626戶,4.2萬人轄26個村委和1個居委會,194個村民小組。傳統產業和特色產業不斷發展,一村一品逐步形成,支柱產業蠶桑和傳統特色產業醬製品的銷售產值都達千萬級,2009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2.6億元,財政收入近2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4448元,是永新西部的經濟文化中心。里田鎮還是革命搖籃井岡山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沿革


里田鎮的真正開始和形成,據明歷和清同治兩個版本的《永新縣誌》記載,明朝時未形成市鎮,東北面的錢市(現永新縣蓮洲鄉)和箭市(現屬本鎮弓田村)。
明末清初在里田偏北1.5公里的梳嶺里建了幾個店房(現尚存店房基腳)。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又逐漸將店房建於原一所“街悅亭”兩側,逐步形成後來的老街。據老街的一座石橋---“悅親橋”上有“道光二十五年秋立”碑刻記載。可見里田市鎮形成年代與志書記載基本相符,距今390年(2015年5月止)。
元至順初,始設澧田建制;1932年,蘇維埃政府時,是全縣105個鄉之一;1938年全縣設6區2鎮,澧田是2鎮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全縣設7區1鎮25鄉,澧田是7區之一;1956年,撤區並鄉,設1鎮38鄉,澧田為38鄉之一;1957年復澧田區;1958年設人民公社,澧田轄南城、合田公社;1984年公社改為鄉、鎮,澧田更名為鎮;1988年併合田鄉入澧田鎮;2001年並江畔鄉入澧田鎮。
里田人口稠密,傳說這最早有里姓和田姓先祖相繼來此立籍,故冠名為“里田”,後來由於禾水河改道,靠近里田,且河道彎曲附近盛產豆子,並設有豆子集市,故將“里”改為“澧”,易名為“澧田”沿用。

行政區劃


永新縣歷史名鎮和最大的農村建制鎮。里田鎮轄26個村委和1個裡田居委會,194個村民小組。全鎮下設黨支部40個。
成都村中居村汗山村
弓田村九西村洋溪村
西陂村雙江村田豐村
蘆溪村平原村湯溪村
草市坳村南城村芰田村
梘田村里西村華山村
夏幽村合田村下王村
田味村江南村里田村
橫樓村龍成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里田鎮位於永新縣西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4°08′,北緯27°1′.平均海拔145.2米。北接高市鄉、台嶺鄉、龍門鎮,西毗沙市鎮,東鄰禾川鎮、埠前兩鎮,南接三灣鄉、在中鄉。距離縣城約14公里。

地形地貌

里田鎮
里田鎮
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南北高,中部低。禾水河由西向東流經境內到里田再折向南流至雙江口與漢江河匯合直下。

氣候水文

氣候,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境內氣溫濕潤,四季分明,一月份均溫6.2℃,七月份均溫28.9℃,年均溫18℃,日平均氣溫≥5℃的積溫為6272℃,≥10℃的積溫為5546.3C,無霜期約270天(從二月下旬到十一月下旬);
水文,年降水量1441.9毫米,冰凍、寒潮現象均有,但為期極短。

自然資源


水能

1970年竣工的楓渡電站位於永新縣裡田鎮芰田村楓渡自然村,年平均發電量4044萬千瓦時,年利用時間4493小時,保證出電量1966千瓦,裝機容量9000千瓦。

植物資源

桑樹:1972年在里西村首次集體種桑60畝,1986年突破8000畝,產鮮繭18000餘擔。
荸薺:田味、弓田的荸薺種植歷史悠久,面積居全縣之首;
油菜:以冬季農業生產為主的湯溪、下王、田豐、成都、南城等村油菜及其它冬季物作種植頗有特色。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5年8月4日,里田鎮共有9472戶41586人,其中農業人口3.8萬人,是全縣最大的農村建制鎮。人口增長率為6.6‰。
鄉鎮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土家族哈薩克族佤族畲族土族達爾族仡佬族其他未識別民族總計
禾川鎮47265213352181364162
石橋鎮61113031144
龍源口鎮3111231113
里田鎮2413323252
龍門鎮2511110
沙市鎮2111121119
文竹鎮13116
埠前鎮118120
懷忠鎮12212115547
高橋樓鎮612421236
坳南鄉112
曲白鄉6111110
才豐鄉311061256124
煙閣鄉21233112
在中鄉314
三灣鄉221211211130
台嶺鄉1214
龍田鄉121313112
高溪鄉12216
蓮洲鄉112
高市鄉313117
象形鄉1222119
蘆溪鄉5112312
合計492361153216251018163831114616275952

民族

2015年,里田鎮民族以漢族為主,有5個少數民族,共252人。其中:苗族241人、彝族3人、滿族3人、瑤族2人、達爾族3人。

經濟


綜述

里田鎮黨委、政府實施“工業強鎮,商貿旺鎮,蠶桑興鎮,誠信立鎮”發展戰略,為全鎮改革、發展、穩定提供了組織保證。以鎮繅絲廠為龍頭的鄉鎮企業得到長足發展,招商引資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以小城鎮開發和商貿城建設為載體,第三產業進一步繁榮,蠶桑已成為本鎮的一項農業支柱產業,年產鮮繭300多噸,實現年產值2000萬元,在省內享有盛名。傳統特色產業梘田醬製品以“公司+農戶”為經營模式的民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其產品暢銷全國,年銷售產值近千萬元,現已成為永新縣農村經濟的亮點。2009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2.6億元,財政收入近2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4448元。

第一產業

傳統產業和特色產為不斷發展,一村一品的生產格局逐步形成。
醬製品產業。梘田、西陂等村的醬製品名聞縣內外,為永新“和子四珍”的拳頭產品,據《永新李氏族譜》載:公元1487年,李氏基祖天麟公從廬陵遷徙至永新梘田村開始了醬製品加工至今519年。梘田醬製品—醬姜、醬蘿蔔,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氨基酸和維生素,有消暑止渴補腎強心、生津利尿之功能,乃居家待客和饋贈之佳品,銷往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台灣、香港等國家地區以中國各地。2006年通過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驗和衛生食品檢驗結果表明,無任何化學原料,獲“註冊號”:3624302200366,執行標準:AVYTT001—2006;標籤認可號:36083010—2006;可以大規模生產銷售。2006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僅梘田一個村,從事醬製品加工的就有198戶農戶,年創產值逾千萬元;合田村的魚苗繁育有200年以上的歷史,是茶陵、蓮花、安福、寧岡和本縣的主要魚苗供應地;田味、弓田的荸薺種植歷史悠久,面積居全縣之首;華山、合田等村的大棚蔬菜漸成規模,效益初顯;漢山、湯溪、田豐、平原、里田等村的果業生產選種優良,前景看好;九西、江南、雙江、洋溪、里西、橫樓、草市坳等村的蠶桑生產技術成熟,規模不斷壯大;以冬季農業生產為主的湯溪、下王、田豐、成都、南城等村油菜及其它冬季物作種植頗有特色;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基本形成。
蠶桑產業。蠶桑生產揚優成勢,1972年在里西村首次集體種桑60畝,里田鎮蠶桑歷時34年,規模逐年壯大,80年代中期,蠶桑生產遇到難得的發展機遇,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桑園面積有個大幅度的提高,1986年突破8000畝,產鮮繭18000餘擔,是年,在鎮里創建了永新首家繅絲廠,企業佔地近20畝,下設5個辦公室、5個車間和1個收繭站,企業員工200餘名,年產值1200萬元,年稅利100萬元以上。如今蠶桑生產成為里田鎮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通過不斷推廣良種良法,淘汰雜交桑和不宜桑地段的桑園,蠶桑生產得到進一步鞏固,湧現了一大批種桑養蠶大戶。

第二產業

1966年6月動工興建,1970年竣工的楓渡電站位於永新縣裡田鎮芰田村楓渡自然村,建築面積307.7萬平方米,水庫從三灣汗江大橋至楓渡全長19公里,是我國第二座壩內式廠房水電站,系吉安市統一管理的中型發電水庫,總投資1690.44萬元,控制流域面積890平方公里,截流水庫總庫容0.57億立方米,有效庫容0.29億立方米,設計高水位169.5米,工作水位28.5米,年平均發電量4044萬千瓦時,年利用時間4493小時,保證出電量1966千瓦,裝機容量9000千瓦。

第三產業

里田鎮交通發達,通訊便捷,醫療衛生、教育、科技事業興旺,服務設施齊全,鎮區面貌日新月異,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浙贛鐵路分文線與319國道結伴而行貫穿鎮內,與相鄰鄉鎮皆有油路相通;鎮區內百年老街與新建街區、商貿城相諧成趣,既有歷史的古樸,又顯現出新時代的生機。鎮區商貿城佔地16000平方米,其中墟棚面積3600平方米,商貿城店面120套,吸引了臨近鄉鎮的群眾到此逢墟趕集。建成了以勝利路、希望大道為縱,陽光大道、楊珠路、台嶺路為橫的二縱三橫街道格局,駐有鎮政府、法庭、派出所、中小學、醫院、藥店、糧管所、郵政、電信、營業所、供銷社、信用社、工商、稅務、電視站、養路隊、收費站、獸醫站、變電站等20餘個單位,創辦了繅絲廠、電站、自來水公司等鎮辦企業,加工業和美容美髮、餐飲、個體工商等第三產業興旺發達,天天逢墟,市場繁榮。

社會


教育

文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鎮現有初級中學兩所,中心小學1所,村完小6所,村小6所。全鎮現有在校初中生1800人,在校小學生2600人,教職工中學90人,小學137人,校園用地面積中學79200米,小學103009米。
永新縣裡田中學是經吉安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審核,批准的一所公辦普通完全中學。學校坐落於縣城西側14公里處的里田鎮,校園面積4萬餘平方米。永新里田中學現代化教育氣息濃郁:電腦室,圖書室,實驗室一應俱全。現有教職工122人,其中高級教師11人,一級教師23人。在校學生2千餘人。

衛生

醫療衛生水平逐步提升。2005年新建了佔地32畝的中心衛生院,逐步形成了以鎮衛生院為中心,各鄉村醫療點為基礎的覆蓋全鎮的醫療衛生網路.鎮衛生院現有床位50個,從業醫護人員50名。鄉村醫生持證上崗人數21名,持證上崗率達100%。

社會保障

社會福利事業不斷改善。2005年投資70萬元在蘆溪壠新建敬老院一所,撤銷原有4個敬老院,將原有供養人員48名集中供養,現人均月生活費達160元。新建敬老院設施完善,條件優越,供養水平大為改善,並投資數萬元購置了簡易路徑健身器材,讓老年人歡樂、健康安度晚年。
其它社會事業健康推進。2002年鎮投資3萬元改造原老電影院為老年人活動中心,至現在發展分會17個,支會11個,並在田味、梘田、江南、里西村建有門球場,老年協會經常組織會員開展學習、健身等活動.民間文藝活動非常活躍,成立了里田鎮“紅土情”農民劇團;居委、梘田、田味等行政村組建了歌舞隊、“三角班”小劇團,經常性的舉辦文藝演出活動,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

基礎設施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群眾生活質量提高,截止目前,所有行政村都通了水泥路或柏油路;農村電網改造覆蓋了里田鎮的所有自然村;通訊事業迅猛發展,通訊信號實現轄區全覆蓋;隨著“戶戶通”自來水工程的不斷推進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自來水也逐步走進農戶。

文化


紅色文化

里田鎮是革命搖籃井岡山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多次到這裡開展土地調查,反圍剿鬥爭等革命活動,著名的“塘邊分田”就發生在本鎮。境內山青水秀,風景怡人,禾水河自西而東縱貫全鎮,滋潤著兩岸如畫美景。紅楓湖畔群山掩映,樹木叢生且不乏珍稀樹種,泛舟其中,溯游而上,可直達“三灣改編”所在地三灣鄉,實乃旅遊休閑之佳境。

長壽村

在永新縣城西偏北14公里的里田鎮,有一個遠近聞名的長壽村——田味村。位於里田鎮鎮中心東北方向,距319國道0.5公里;歷史文化悠久,文物資源豐富,青山綠水環繞。田味村僅有2416人,其中80歲以上36人,90歲以上8人,百歲以上5人,佔總人口的0.206%。超過了中國老年學學會“中國長壽之鄉”的評審標準,是個名副其實的長壽村。保持著鄰里、家庭的和睦關係以及勤勞健身,正是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生命在於運動成就了田味村這個遠近聞名的“長壽村”

政治


現任領導

龍繼東(黨委書記):主持鎮黨委、人大主席團全面工作,主抓中心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
湯喜民(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主抓財政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
龍健(黨委副書記):因抽調至河東新區工作,暫未安排分管工作
賀小哲(常務副鎮長、人武部長):協助分管鎮機關財務、機關內務、黨政辦公室、武裝、民兵預備役、計劃生育工作,負責南城片各村工作的綜合協調,駐湯溪村;
賀錦平(紀委書記):主持紀委工作,分管紀檢、監察、機關效能、招商引資、園區建設及服務企業招工工作
劉正貴(宣傳委員):協助分管宣傳、政法、綜治、信訪、安全生產、森林防火、文化、廣播電視、教育、體育、衛生、科技、旅遊、勞動保障、新農合、新農保工作,負責里田片各村工作的綜合協調,駐里田村。
賀西林(組織委員):協助分管黨群、組織、黨建、交通、老乾、統戰工作,負責江畔片各村工作的綜合協調,駐成都村。
林青(副鎮長):協助分管農林水、蠶桑、計劃、沼氣、自來水工程工作,駐芰田村。
吳小斌(副鎮長):協助分管民政、老建、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統計、殘聯、環保、引農上坡工作,負責合田片各村工作的綜合協調,駐弓田村。
曾慶功(司法所長):主持司法所工作,負責土地、增減掛、造地工作,協助分管綜治工作,駐合田村。
劉政國(工會主席):負責小城鎮建設、村鎮規劃、工會工作,協助飯館市政市容管理工作,駐南城村。
尹斌(綜治辦專職副主任):因抽調至河東新區工作,暫未安排分管工作。
(以上領導信息來源2015年05月06日永新里田鎮網站)

代表人物


王學清

1914年—1998年,1955年授少將銜。江西省永新縣裡田鎮洋湖村人。一九三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一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十二軍電話隊政治指導員,紅二十八軍第十二團政治委員,軍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隊政治指導員,第二分校大隊政治處組織股股長,第二分校政治部訓育科副科長,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八旅司令部作戰科科長,隊列科科長,晉西北軍區第三軍分區游擊支隊支隊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呂梁軍區第九軍分區參謀長,第八軍分區副司令員,晉中軍區獨立第五旅副旅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湖南軍區沉陵軍分區司令員,空軍第一航空預科總隊總隊長,師長,副軍長,東海艦隊航空兵司令員,東海艦隊副司令員,顧問。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顏文斌

顏文斌(1915—)江西省永新縣裡田鎮匡塘村人。一九三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四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六軍團第十七師排長,第五十一團連副指導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連副指導員,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七大隊連長,特務團營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二十四旅七十團副團長,第五師十五團團長,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團長,第四野戰軍三十九軍一一五師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師長、師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軍長,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副司令員,旅大警備區副司令員。一九六四年晉陞為少將軍銜。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周平

周平(1916—1938),男,漢族,原名兵卿,澧田鎮人。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軍班長、排長、營長等職。十八勇士強渡大渡河,他是其中一人。抗日戰爭時期,任抗日軍政大學射擊教員,山西大學游擊戰術教官,幹部教導隊隊長。1937年冬,任戰委總會游擊第一總隊長和第一支隊長。1938年4月,在文水、汾陽間太汾公路上,周平率部幾乎全殲從文水出發的日軍百餘人,只敵酋單身逃迴文水。5月,率部深入太原,在鐵路線上活動,使敵人放棄此運輸線。周平的指揮才能使日寇驚服,在繳獲的文水日軍向太原日軍所作報告中,特別指出周平在作戰指揮上的高度靈活性。周平非常注重幹部的培養教育,當時除少數紅軍老幹部外,大多數中下級幹部都是新手,作戰經驗缺乏,每部署戰鬥之後,他總親臨前線檢查,糾正缺點,使各級幹部的指揮能力迅速提高。1938年9月13日,在與日寇作戰中壯烈犧牲。因周平戰績卓越,黨中央和毛澤東傳令嘉獎。續范亭為周平烈士題詞曰:“欲遂平生志,不顧命和家。但願血和淚,澆灌自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