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穿節
天穿節
天穿節,中國傳統節日,但時至今日,“天穿日”傳統在北方地區及客家人中普遍留存。
節日時間各地略有差異,以正月初七、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五日不定,以正月二十為多。天穿節作為中國民間紀念女媧補天拯救人類的紀念日,也是古代人們期盼風調雨順、萬物欣榮、農業豐收和安樂和平的節日。在中國民俗節日中,唯一由家庭主婦擔綱祭祀的民俗節日,體現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自宋代以後,關於天穿節的記載逐漸減少了。
女媧補天
如今該傳統節日在山西、陝西、河南等北方地區及客家地區得以保存。
關於天穿節的由來,東晉以降的資料多說是源自女媧補天的傳說。女媧之名,始見戰國成書的《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而女媧補天的神話,出自西漢淮南王劉安與其門客共撰《淮南子》。該書《覽冥訓》篇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lǎn)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神話學家袁珂指出:“女媧補天,其目的無非治水。‘積蘆灰’已明言‘止淫水’。其餘之事:‘斷鰲足’、‘殺黑龍’,乃誅除水災時興波逐浪之水怪;而‘鍊石補天’所用之‘石’,亦堙洪水必需之物。”(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女媧條”,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頁)從是說,則治水在於治“天穿”之水,故鍊石補天。中國民間以煎餅補天,是模擬女媧鍊石補天的巫術行為。
天穿節的日期與女媧補天神話主旨是一致的。葉春聲指出:“考‘天穿’日即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日,一般在每年陽曆二月十九日,陰曆正月十九至二十三日左右,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謂之‘天穿’。這是古代科學不發達對氣象的一種解釋。”(葉春聲《廣州歲時節令通考》,載《嶺南文史》1984年第2期)天穿日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日期一致,天穿節作為人們對“雨水”期間開始有雨自然現象的解釋是成立的。而女媧補天的神話透露出古人把下雨歸結為天漏的結果,因此,女媧補天即治水的神話勢必會和人們對“雨水”節氣的認識結合,這就是天穿節的由來。還有資料可以佐證筆者的這一觀點。民國年間修的陝西《安塞縣誌》記載:“二十日,家家吃煎餅,名曰補天。二十三日夜,家家院內打火,又淋搌布水於火上,謂之‘煉干’。”搌布(即抹布)水淋到火上,立即會蒸發,以火克水。雖然與將煎餅放在屋上象徵補天方法不同,但異曲同工,目的是相同的。“煉干”之俗屬於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的交感巫術行為。天穿節融合了女媧補天傳說和人們對“雨水”節氣的認識。
天穿節節期有正月二十日、二十三日兩說,一般認為該節起源於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最早記載天穿節的資料是東晉王嘉所撰《拾遺記》,清代所修類書《淵鑒類函》卷一三《歲時部》記載:“補天穿。《拾遺記》云:‘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系煎餅置屋上,曰補天穿。’相傳女媧氏以是日補天故也。”由此可知,東晉時正月二十日已有補天穿的習俗。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覯《正月二十日俗號天穿日以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感而為詩》說:“媧皇沒有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間閑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轉自趙杏根選編《歷代風俗詩選》,嶽麓書社1990年版,第47頁)詩序所記天穿節的日期,以煎餅置屋上的習俗與《拾遺記》的記載相同,可知此節東晉以來一脈相傳。詩中還提到以煎餅補天穿是婦女所為,並把此節同“媧皇”即女媧聯繫起來。看來清人“相傳女媧以是日補天”的說法,宋代已然。
天穿節為正月二十三日說。清人俞正燮《癸巳類稿》卷一一“天穿節”條記載:“宋葛魯卿勝仲《驀山溪詞·和朱刑掾〈天穿節〉》云:‘天穿過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隨新年樂事。’明楊慎《詞品》引之,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日,言女媧氏以是日補天,俗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今其俗廢久矣。”可知宋代天穿的次日為“穿地”日,有水中摸石習俗。根據楊慎的說法,宋代以前已有正月二十三為天穿日的情形,同樣也是由女媧補天的神話形成節俗。明代對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節也有記載,正德修陝西《朝邑縣誌》卷一《風俗》說:“二十三日置煎餅屋上補天,是日仍不得食米。”這條資料還透露出天穿日有不食米的風俗。
明代地方志雖然有天穿節的記載,但是極少。至清代,地方志中有關天穿節的記載多起來,可知天穿節主要流行於陝西、山西和河南。絕大多數地區的天穿節是在正月二十日,如陝西省的乾隆《富平縣誌》、乾隆《臨潼縣誌》、乾隆《同州府志》、乾隆《蒲城縣誌》、光緒《高陵縣誌》,山西省的康熙《解州志》、同治《陽城縣誌》、光緒《河津縣誌》,河南省的嘉慶《澠池縣誌》的記載。但也有其他日期的,陝西光緒《渭南縣誌》記載為正月二十一日,陝西道光《咸陽縣誌》記載為正月二十三日,河南光緒《重修靈寶縣誌》記載為正月二十日。清代天穿節的風俗與前代相同,一些地區也有補地之說。值得注意的是廣東增城也有天穿節,而從日期到內容與北方略有不同。清代地方志中風俗志有關天穿節的記載說明,前引清人俞正燮說天穿節“今其俗廢久矣”是不確切的,此說可能符合江南地區,但在北方和個別南方地區是不適宜的,若從整個歷史過程看,天穿節可能是逐漸衰落的。清代方誌較多記載此節,這大概是清人所修志書重視歲時節日記載的反映。
煎餅“補天穿”,天穿射,甜粄扎針。
1、煎餅“補天穿”
“二十日天穿,二十一日地穿”。天穿日與雨水相近,中國民間為祈禱蒼天保佑“雨水之日,屋無穿漏”,每逢天穿節便用紅絲線繫上煎餅,將其擲於屋頂上方,寓意為“補天漏”或“補天穿”。有祈風調雨順之意,也是對女媧補天的一種效仿。有些地方在此日還將煎餅撕成小塊,拋向天空,意為補天,再撒些於地,意為補地。
天穿節
古時還有在節日那天到郊外舉行射箭活動的習俗,有人認為這也隱含著以武功繼承女媧殺黑龍、斷鰲足、拯生民於水火之偉績的意思。
明代楊慎《同品》中就因“詞不甚工而事奇”而載一詞,曰《驀山溪》,這首詞為宋人葛勝仲所作,描述了天穿節郊外射箭活動的情景:春風野外,卵色天如水。魚戲舞綃紋,似出聽、新聲北里。追風駿足,千騎卷高門,一箭過,萬人呼,雁落寒空里。天穿過了,此日名穿地。橫石俯清波,競追隨、新年樂事。誰憐老子,使得縱遨遊,爭捧手,共憑肩,夾路遊人醉。3、甜粄扎針
嶺南、福建、台灣等地的客家婦女在此日把甜粄做成大圓塊,以油煎后,上面扎針,也是“補天穿”之意。
4、煎餅與餺飥
節日當天,由長輩主婦用面做烙餅或蒸餅,餅子要求圓而薄,名為“補天餅”。補天補地的儀式很簡樸,用紅絲線繫上補天餅拋到自家的屋頂,以象徵補天,另一塊餅掰開放入院子的井中或角落,象徵補地。儀式完畢,全家才吃補天餅。
天穿日與雨水相近,女媧補天的神話透露出古人把下雨歸結為天漏,故民間為祈禱蒼天保佑“雨水之日,屋無穿漏”,每逢天穿節便用紅絲線繫上煎餅,將其擲於屋頂上方,寓意為“補天漏”或“補天穿”。乾隆《富平縣誌》說:“二十日,置麵餅屋宇上下,曰補天地。”嘉慶《澠池縣誌》記載:“二十日,撂煎餅房屋上,並置地上,名曰補天補地。”有祈風調雨順之意,也是對女媧補天的一種效仿性紀念。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增城也有天穿節,來自於客家保留的古漢族習俗影響。但從日期到內容與北方略有不同。嘉慶《增城縣誌》卷一《風俗》記載:“十九、二十兩日名天機癩敗,掛蒜以辟惡,又作餺飥禱神,曰補天穿。”所謂餺飥,是唐代果子(糕點)名,即用麵粉揉製成繩狀或是團狀切割的糕點,清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還有《餺飥媼》的故事:
“韓生居別墅半載,臘盡始返。一夜妻方卧,聞人視之。爐中煤火,熾耀甚明。見一媼,可八九十歲,雞皮橐背,衰發可數。向女曰:”食餺飥否?“女懼,不敢應。媼遂以鐵箸撥火,加釜其上,又注以水,俄聞湯沸。媼撩襟啟腰橐,出餺飥數十枚投湯中,歷歷有聲。自言曰:”待尋箸來“遂出門去。女乘媼去,急起捉釜傾簀后,蒙被而卧。少刻,媼至,逼問釜湯所在。女大懼而號,家人盡醒,媼始去。啟簀照視,則土鱉蟲數十,堆累其中。”
既然聊齋中的餺飥能夠“數十枚”地投入,可見應該是類似於煮餅之類的食物,但於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的餺飥,儘管發音與唐音相比幾乎沒什麼改變,平假名作ほ°うとう,但已經成為一種加蔬菜的烏龍麵。餺飥因後來作過武田信玄的陣中食,還成為日本山梨縣著名的鄉土料理。
儘管煎餅與餺飥是不同的兩樣食物,但都是麵食,正德修陝西《朝邑縣誌》說:“置煎餅屋上補天,是日仍不得食米。”強調了不食米,大概因小麥乃旱生,寓義著少水的原因?
有些地方在此日還將煎餅撕成小塊,拋向天空,意為補天,再撒些於地,意為補地。
在山西孝義、介休等地,以正月二十為小天穿節,正月二十五為大天穿節。節日當天吃餃子或西葫蘆餅等主食。晚上於家中床上、衣櫃中、門口等各個地方擺放並點燃各種造型的豆面燈來對美好的未來進行祈福。
在廣東梅州、惠州等地,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這日都放下手中的農活,忙裡偷閒,充分享受休閑的節日。天穿日是休假日,不管家中貧富與否,必須在天穿日休息一天。如果有不懂事的年輕人在這一天去幹活,是會被長輩責罵的,說是乾的活不夠補天穿,下田後會遇天旱。
天穿日這天,客家地區有許多特別的習俗,比如說煎餅“補天穿”、天穿射箭、甜粄扎針等。客家人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要蒸甜粄,而甜粄不能在元宵節前就吃完,必須留有一部分的甜粄到“天穿日”用。“天穿日”早上,家裡的婦女、老人會早早起來煎甜粄,甜粄煎好后,家裡人都不能吃,而是拿著煎好的甜粄到房屋裡有牆縫、釘眼的地方抹上一點甜粄,祈求新的一年美美滿滿,風調雨順。
據古代詩歌載錄,天穿日煎粄“補天穿”的習俗早有描述。蘇軾有詩句“一枚煎粄補天穿”,正是描寫客家人過天穿日的情形。
除了煎甜粄“補天穿”外,客家地區的農村還有在甜粄或者煎丸上插針線的做法,這也是“補天穿”。雖然村民不在煎丸、甜板上插針線,但“天穿日”吃甜板、煎丸的習俗仍舊尚存。總而言之,過天穿節日是客家人對新年的美好願望。
福建龍岩、漳州等地客家人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要蒸糯米甜粄,並必須留下大角或小塊的甜粄,等到天穿日用。正月廿那天早上,當家的婦女、老人早早起來煎甜粄,甜粄煎好后,家裡人都不能吃,而是拿著煎好的甜粄到自己的房間、廚房、浴室等地方見有牆縫、釘眼都要抹上一點甜粄,故曰“補天穿”。這一天,大家都不出門幹活,說是做來不夠補天穿,不能擔尿桶。如果有不懂事的年輕人擔尿桶,叔婆伯姆就會面帶慍色罵人:今天是什麼日子,你犯天條,會受老天責罰的!
台灣稱正月廿天穿日為“全省客家日”。
在台灣新竹等客家人聚居地,每年都有隆重的“天穿日”慶祝活動,活動內容通常包括傳統客家男女對唱歌曲、客家小戲表演、客家流行音樂演出,或製作“千斤甜粄”等。如新竹縣曾在橫山鄉“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態館”舉行過“女媧補天天穿日客家日櫻花季”活動,吸引了眾多遊客參加。
海峽兩岸共慶天穿日的活動也時有舉辦,如龍岩永定客家土樓藝術團曾在此節日赴台灣表演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