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方劑學的結果 展開
-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 中醫學科目
方劑學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方劑學》遵循以法統方的原則,採用了體現方劑功效和主治病證的統一的綜合分類法,將所輯之方分為解表、瀉下、和解、清熱、祛暑、溫里、補益、固澀、安神、開竅、理氣、理血、治風、治燥、祛濕、祛痰、消劑、驅蟲、涌吐、治癰瘍,共計20章,每章分若干小節,之綱目條理清晰,便於學習和掌握。
作者陳德興 文小平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2334460
定價49.8元
印次1-1
裝幀平裝
印刷日期2013-11-27
本書遵循以法統方的原則,使之綱目條理清晰,便於學習和掌握。本書可供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藥類、針推、中西醫結合等專業學生使用。
本書為清華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之一,供中醫藥院校中醫、中藥以及中西醫結合等專業教學使用。
本書定位在繼承傳統和著眼未來,特別是立足於培養中醫藥的創新型人才上,教材編寫過程中力圖在為學生提供體現“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內容的同時,保持中醫方劑學的傳統特色,體現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注重與相關課程的協調性,保持方劑學在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各科之間承前啟後的作用,以體現其橋樑課程的性質。
本書編寫符合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本科教學的培養目標,原則上以國家中醫藥本科教學大綱為基礎,並注意涵蓋國內執業中醫師、執業中藥師考試大綱的內容。故在編寫教材過程中,自始至終以傳承中醫方劑理論與臨床運用知識為首務,注重學生的處方技能與思維能力的培養。並注意選取反映學科發展趨勢的已有定論的科學內容,為教與學提供一定的專業思考和發展提高的空間。
本書由來自全國16所高等中醫院校18位教學一線的資深教師共同編寫完成。教材編寫過程中參考和汲取了歷年各版《方劑學》教材的成功經驗,分為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側重介紹方劑的起源與方劑學發展簡史,方劑在辨證論治中與病證、治法、中藥的關係,方劑的分類,方劑的配伍,方劑的組成與變化,方劑的常用劑型,方劑的煎服法,影響方劑療效的因素及中藥方劑的不良反應的預防等方劑學的基本概念與基礎核心理論知識,為各論方劑的學習奠定基礎。方劑各論按臨床治法分為20章,分別介紹了20類方劑的基本知識,為系統深入把握方劑學知識提供具體而細節的內容。“消劑”增補現代臨床較為常用的消結石、消癭瘤與消症積(腫瘤)方劑。全書正方192首,附方184首。規範了與方劑學相關的中醫名詞術語的表述(如中藥名、主治病證和功效的中醫表述),各章分概述、小節概說、正方和複習思考題四部分。概述包括各章定義、立法、適應病證、常用配伍法則和使用注意事項;各章內小節概說包括主治及適應範圍、功用、主要用藥、配伍要點與主要配伍用藥及代表方;正方內容包括方名、方源出處、組成、用法、功用、主治、證治、方解、臨床運用(包括辨證要點、加減變化、現代應用、使用注意事項等)、附方、方論選錄、現代研究;各論各章後為學生設計的複習思考題,反映了方劑學的知識要點,學者可在課後進行習作,以供學習思考。附篇包括古今度量衡參考、方劑的漢語拼音索引等,以便於學習中參考查閱。
本書編寫分工總論第1章、第3章、第6章、第7章由陳德興編寫;總論第2章由賈波編寫;總論第4章由倪誠編寫;總論第5章由文小平編寫;總論第8章由都廣禮編寫。各論第1章由陳德興編寫;第2章由賈波編寫;第3章由徐曉東編寫;第4章由王均寧編寫;第5章由辛增平編寫;第6章由年莉編寫;第7章由華浩明編寫;第8章由雲雪林編寫;第9章、第10章由於洋編寫;第11章由胡方林編寫;第12章由阮時寶編寫;第13章由范穎編寫;第14章由陳寶忠編寫;第15章由王付編寫;第16章由倪誠編寫;第17章由都廣禮編寫;第18章、第19章由辛增平編寫;第20章由文小平編寫;各章現代藥理研究由馮奕斌編審。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承蒙各院校相關專家、教授及同仁們的幫助與支持。上海中醫藥大學嚴世芸教授對本教材編寫十分關注,並對本書全部內容進行了審定,並提出了不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本書更臻完善。在編寫過程中,上海中醫藥大學方劑教研室的陳少麗、陳子珺、張雪丹老師、朱靚賢、朱華珍、沈凱凱博士為本教材資料的審核、文獻的檢索、書稿的審定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特别致謝。
本書無論是在編寫的指導思想、教材的框架結構及內容設計方面,均作了探索。然由於水平所限,編寫中疏漏和欠妥之處在所難免,殷切地希望各位讀者及同仁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教材的完善。
主編
2013年6月
緒言 | 第9章安神劑 |
總論 | 第1節重鎮安神 |
第1章方劑的起源與方劑學發展 | 硃砂安神丸 |
簡史 | 第2節滋養安神 |
第1節方劑的起源 | 天王補心丹 |
第2節中醫方劑學發展簡史 | 酸棗仁湯 |
第2章方劑與辨證論治 | 複習思考題 |
第1節方劑與病證 | 參考文獻 |
第2節方劑與治法 | 第10章開竅劑 |
第3節方劑與中藥 | 第1節涼開 |
第3章方劑的分類 | 安宮牛黃丸(牛黃丸) |
第1節病證分類法 | 紫雪 |
第2節組成分類法 | 至寶丹 |
第3節功用(治法)分類法 | 第2節溫開 |
第4節綜合分類法 | 蘇合香丸(原名吃力伽丸) |
第4章方劑的配伍 | 複習思考題 |
第1節配伍的概念 | 參考文獻 |
第2節配伍的目的 | 第11章理氣劑 |
第3節方劑配伍的形式 | 第1節行氣 |
第5章方劑的組成與變化 | 越鞠丸(又名芎術丸) |
第1節方劑組成的基本結構 | 枳實薤白桂枝湯 |
第2節方劑的變化 | 半夏厚朴湯 |
第6章方劑的常用劑型 | 金鈴子散 |
第7章方劑的煎服法 | 厚朴溫中湯 |
第1節煎藥法 | 四磨湯 |
第2節服藥法 | 天台烏葯散 |
第8章影響方劑療效的因素及 | 暖肝煎 |
不良反應的預防 | 第2節降氣 |
第1節影響方劑療效的因素 | 蘇子降氣湯 |
第2節中藥方劑的不良反應與預防 | 定喘湯 |
第1章解表劑 | 旋覆代赭湯 |
第1節辛溫解表 | 橘皮竹茹湯 |
麻黃湯 | 複習思考題 |
桂枝湯 | 參考文獻 |
九味羌活湯 | 第12章理血劑 |
香蘇散 | 第1節活血劑 |
小青龍湯 | 桃核承氣湯 |
敗毒散 | 血府逐瘀湯 |
參蘇飲 | 補陽還五湯 |
再造散 | 復元活血湯 |
第2節辛涼解表 | 溫經湯 |
桑菊飲 | 生化湯 |
銀翹散 | 失笑散 |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 丹參飲 |
柴葛解肌湯 | 第2節止血 |
升麻葛根湯 | 十灰散 |
加減葳蕤湯 | 咳血方 |
複習思考題 | 小薊飲子 |
參考文獻 | 槐花散 |
第2章瀉下劑 | 黃土湯 |
第1節寒下 | 複習思考題 |
大承氣湯 | 參考文獻 |
大陷胸湯 | 第13章治風劑 |
第2節溫下 | 第1節疏散外風 |
大黃附子湯 | 川芎茶調散 |
溫脾湯 | 大秦艽湯 |
第3節潤下 | 小活絡丹 |
麻子仁丸 | 牽正散 |
濟川煎 | 玉真散 |
第4節逐水 | 消風散 |
十棗湯 | 第2節平熄內風 |
第5節攻補兼施 | 羚角鉤藤湯 |
黃龍湯 | 鎮肝熄風湯 |
增液承氣湯 | 天麻鉤藤飲 |
複習思考題 | 大定風珠 |
參考文獻 | 複習思考題 |
第3章和解劑 | 參考文獻 |
第1節和解少陽 | 第14章治燥劑 |
小柴胡湯 | 第1節輕宣外燥 |
大柴胡湯 | 杏蘇散 |
蒿芩清膽湯 | 桑杏湯 |
第2節調和肝脾 | 清燥救肺湯 |
四逆散 | 第2節滋陰潤燥 |
逍遙散 | 增液湯 |
痛瀉要方 | 養陰清肺湯 |
第3節調和腸胃 | 麥門冬湯 |
半夏瀉心湯 | 益胃湯 |
複習思考題 | 玉液湯 |
參考文獻 | 複習思考題 |
第4章清熱劑 | 參考文獻 |
第1節清氣分熱 | 第15章祛濕劑 |
白虎湯 | 第1節燥濕和胃 |
竹葉石膏湯 | 平胃散 |
第2節清營涼血 | 藿香正氣散 |
清營湯 | 第2節清熱祛濕 |
犀角地黃湯 | 茵陳蒿湯 |
第3節清熱解毒 | 八正散 |
黃連解毒湯 | 三仁湯 |
普濟消毒飲 | 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濟消毒丹) |
涼膈散 | 連朴飲 |
第4節氣血兩清 | 當歸拈痛湯(原名拈痛湯) |
清瘟敗毒飲 | 二妙散 |
第5節清臟腑熱 | 第3節利水滲濕 |
導赤散 | 五苓散 |
龍膽瀉肝湯 | 豬苓湯 |
左金丸 | 防己黃芪湯 |
瀉白散(又名瀉肺散) | 五皮散 |
清胃散 | 第4節溫化寒濕 |
玉女煎 | 苓桂術甘湯 |
芍藥湯 | 真武湯 |
白頭翁湯 | 實脾散 |
第6節清虛熱 | 萆薢分清飲 |
青蒿鱉甲湯 | 第5節祛風勝濕 |
清骨散 | 羌活勝濕湯 |
當歸六黃湯 | 獨活寄生湯 |
複習思考題 | 複習思考題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
第5章祛暑劑 | 第16章祛痰劑 |
清絡飲 | 第1節燥濕化痰 |
香薷散 | 二陳湯 |
六一散 | 溫膽湯 |
清暑益氣湯 | 茯苓丸(治痰茯苓丸) |
複習思考題 | 第2節清熱化痰 |
參考文獻 | 清氣化痰丸 |
第6章溫里劑 | 小陷胸湯 |
第1節溫中祛寒 | 滾痰丸(礞石滾痰丸) |
理中丸 | 第3節潤燥化痰 |
小建中湯 | 貝母瓜蔞散 |
吳茱萸湯 | 第4節溫化寒痰 |
第2節回陽救逆 | 苓甘五味姜辛湯 |
四逆湯 | 三子養親湯 |
參附湯 | 第5節治風化痰 |
回陽救急湯 | 止嗽散 |
第3節溫經散寒 | 半夏白朮天麻湯 |
當歸四逆湯 | 定癇丸 |
黃芪桂枝五物湯 | 複習思考題 |
複習思考題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 第17章消劑 |
第7章補益劑 | 第1節消食滯 |
第1節補氣 | 保和丸 |
四君子湯(白朮湯) | 枳實導滯丸 |
參苓白朮散 | 健脾丸 |
補中益氣湯 | 枳實消痞丸(失笑丸) |
人蔘蛤蚧散(蛤蚧散) | 葛花解酲湯(葛花解酒湯、解酲湯、 |
生脈散 | 葛花湯) |
玉屏風散 | 第2節消結石 |
完帶湯 | 硝石礬石散 |
第2節補血 | 膽道排石湯 |
四物湯 | 石韋散 |
當歸補血湯 | 第3節消癭瘤 |
歸脾湯 | 海藻玉壺湯 |
第3節氣血雙補 | 內消瘰癧丸 |
八珍湯 | 第4節消積 |
炙甘草湯 | 鱉甲煎丸 |
第4節補陰 | 桂枝茯苓丸 |
六味地黃丸(地黃丸) | 犀黃丸(西黃丸) |
左歸丸 | 複習思考題 |
大補陰丸(大補丸) | 參考文獻 |
一貫煎 | 第18章驅蟲劑 |
百合固金湯 | 烏梅丸 |
第5節補陽 | 複習思考題 |
右歸丸 | 參考文獻 |
腎氣丸 | 第19章涌吐劑 |
第6節陰陽並補 | 瓜蒂散 |
地黃飲子(地黃飲) | 複習思考題 |
龜鹿二仙膠 | 第20章治瘍劑 |
複習思考題 | 第1節治外瘍 |
參考文獻 | 仙方活命飲(神仙活命飲) |
第8章固澀劑 | 透膿散 |
第1節固表止汗 | 內補黃芪湯 |
牡蠣散 | 陽和湯 |
第2節斂肺止咳 | 小金丹 |
九仙散 | 第2節消內癰 |
第3節澀腸固脫 | 葦莖湯 |
真人養臟湯(純陽真人養臟湯) | 大黃牡丹湯 |
四神丸 | 複習思考題 |
第4節澀精止遺 | 參考文獻 |
金鎖固精丸 | 附錄處方常用配伍表 |
桑螵蛸散 | 主要參考書目 |
第5節固崩止帶 | |
固沖湯 | |
固經丸 | |
易黃湯 | |
複習思考題 | |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