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鳴

清光緒朝鶴麗鎮總兵

張鳳鳴,字岐山。回族。河南省西平縣環城鄉花馬劉村人,祖籍孟州桑坡。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生,光緒三十四年(1908)病逝於湖南常德,終年六十歲。

他父親張應環,祖父張玉林,曾祖張五拉兒。同治皇帝召見的一甲第一名桑坡回族武狀元。同治十三年(1874)甲戊科武舉一甲第一名進士及第武狀元,授一等侍衛。該榜榜眼是河南杞縣人趙瑞雲,探花是河南長垣縣人劉雲會,均授二等侍衛。兵部右侍郎夏同善知此次武舉,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童華為該科武會試正考官,翰林院侍講學士許應騤副考官。黃兆晉是會元。欽賜張鳳鳴等135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目錄

正文


生平
同治帝在十二年(1873)正月二十六日親政,張鳳鳴經當年鄉試得中武舉人,翌年,赴京趕考;時值清政府對外面臨法國侵略軍的進逼、日本武裝入侵台灣,對內要鎮壓農民起義和西北回民起義;這是同治帝在位時期的最後一次武進士科舉;張鳳鳴成了最輝煌、最榮耀的幸運兒,從一介平民成為正三品的高級武官。光緒二十二年(1896)署甘肅洪水營游擊,二十五年(1899)署西寧巴燕戎格營游擊,三十年(1904)署寧夏靈州營參將,不久調防雲南督標城守營參將、后升為副將,再提拔為鶴麗鎮總兵,統轄鎮標中營、左營、右營、永北營、劍川營、淮西協左營、右營。
張鳳鳴為中國近代史上一位武術上的一代精英,在中國近代武術史應佔有一定地位。張鳳鳴為人穩重厚道,從不急功近利。戎邊屢立戰功,雲貴總督岑毓英愛惜其才幹,每以“智、仁、勇”三字稱讚之。
張鳳鳴任職雲南時,滇境內一派生平景象。日久天長,武官馬殿選想假借平“匪”製造功績謀取陞官,捏造雲南西部蠻野苗民酋長作亂。清政府不做調查,令馬殿選領兵進剿,張鳳鳴作為副職隨同前往。等軍隊到達苗民酋長居住的山洞時,那裡一切平靜,依如往日。馬殿選本來就捏造,不顧這些,硬說洞內狩獵用的鳥槍火器是謀反的證據,縱使士兵大肆屠戮。張鳳鳴儘力進言勸阻,無奈人家根本不聽,他只好率領所轄將士扼守要塞關口,凡遇見其他士兵搶掠苗民財物就將東西扣留,招呼苗民前來認領。事後,朝廷按征苗論功行賞,頒賜衣物,張鳳鳴推託有病不去領。其侄私自收下后告訴他,他憤怒之至,痛揍了侄子一頓,后將衣物撕毀扔掉。幾天後,張鳳鳴入見時,總督丁振鐸對他說:“你征剿苗匪的豐功偉績,我已經寫奏疏上報聖上了”。他一聲不謝,只是嗟嗟嘆息。丁振鐸詫異而詢問怎麼回事。張鳳鳴將所謂征苗一事的始末與總督一一陳述,丁振鐸沉默良久,無可奈何而作罷。
雲南西南部瑤民、苗民居住地盛產黃金,西川廳官垂涎此項事利,於是誘殺苗民酋長,又強令用黃金來贖酋長的屍體。激起苗民的義憤,民眾一怒之下共同起事,殺死廳官,肢解碎裂其屍。朝廷聽聞其變,派遣官兵往剿,久攻不下。當地諸位酋長聯名上書朝廷,將廳官瀆職激起苗民事變經過說明,並稱如果張鳳鳴前來安撫,願服從處理此事。張鳳鳴單槍匹馬前往,苗民全部放下武器,卸去甲胄,前來拜見,事變隨即平息。光緒三十四年(1908),張鳳鳴奉旨進京陛見,行至湖南常德病逝。生四子,國勛、二勛、三勛、世勛。五孫,長孫、次孫、大留、二留、少強。長孫、次孫居雲南,大留後人居西安,二留外出未歸,少強居縣城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