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夕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夕,漢語常用字,讀音xī,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在甲骨文中“夕”和“月”是同一個字,都是半個月亮的象形。“夕”的造字本義一般認為是月亮剛出現時的一段時間,也就是傍晚、黃昏。后引申指夜晚。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指事字。商周時期,“夕”和“月”字形相同,都是月牙的形狀,只是二者意義有分工。“月”指地球的衛星月球;“夕”則是夕陽西下、新月初升的時候,即黃昏、傍晚。到了金文(圖2-6)階段,月牙的輪廓開始變樣,但字形字義還沒有完全分化。到了小篆,“夕”和“月”才分化為兩個音義都不同的字。月牙中加上一點的是“月”,沒有加點的是“夕”。黃昏時看見的月亮,因為離地低,霧氣多,折光大,不容易看到月中的陰影;當月亮升高時,它表面的陰影就會顯現出來。故此“夕”這個月牙里便不加點,並以之表示黃昏之意。隸書以後,圓轉勻稱的筆畫變得平直,並為楷書所承襲。 
也有的學者認為,“夕”是由“月”再加上一點。明月高照,標誌著長夜的降臨,故而甲骨文字形既是月亮的形體,又是夜的象徵。最初的月和夜可說是一碼事,到後來,又要用月來計算時日,把30天算作一個月,成了曆法上的專有名詞,就有點麻煩了。此時“月”既是月亮,又是夜,不好區別。於是先民在“月”字中加一點,又造出了一個“夕”,用它表示月夜。

詳細釋義


讀音語法屬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名詞日落的時候,傍晚。
sunset;
dusk
《詩經·小雅·北山》:“偕偕士子,朝夕從事。”
《紅樓夢》第六七回:“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夕陽;朝發夕至
夜晚。
evening;
night
《詩經·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
《左傳·哀公八年》:“吳子聞之,一夕三遷。”
前夕;除夕;七夕
晚潮,後作“汐”。nighttide《管子·國蓄》:“官賦軌符,乘四時之朝夕。”
指一年的末季或一月的下旬。亦指每月之末。last period
尚書大傳》卷三:“歲之夕,月之夕。”
淮南子·天文訓》:“以至於仲春二月之夕,乃收其藏而閉其寒。”
西面;西方;山的西面。應璩《與滿公琰書》:“宴樂始酣,白日傾夕,驪駒就駕,意不宣展。”
墓穴,後作“穸”。《泰山都尉孔宙碑》 :“窀夕不華,明器不設。”
通“昔”。昔時,往日。《史記·吳王濞列傳》:“吳王不肖,有宿夕之憂,不敢自外,使喻其驩心。”
(Xī)姓氏用字。參看“夕姓”。
形容詞側;斜。《呂氏春秋·明理》:“是正坐於夕室也,其所謂正,乃不正矣。”
動詞向西;偏西。《詩經·王風·君子於役》:“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古代帝王進行祭月儀式。《國語·周語上》:"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夕月
古代的一種禮制,指傍晚覲見君王。《左傳·成公十二年》:“百官承事,朝而不夕。”
在傍晚或夜間進行某種活動。《國語·晉語九》:“智襄子為室美,士茁夕焉。”
指傍晚拜見尊長。《左傳·成公九年》:“其為大子也,師保奉之,以朝於嬰齊而夕於側也。”
副詞通“亦”。也。《老子》:“(人)所教,夕議而教人。”
非語素字【夕姑】即“射姑”,春秋時曹庄公名。《史記·管蔡世家》:“五十五年,桓公卒,子庄公夕姑立。”

近字辨析


暮、夕
這兩個字都表示傍晚,和“朝”相對,如:朝思暮想、朝花夕拾;但夕又表示夜,暮沒有夜的意思,如:前夕、風雨之夕。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上】【夕部】祥易切(xī)
莫也。從月半見。凡夕之屬皆從夕。
〖註釋〗①莫:同“暮”。
說文解字注
莫也。
註:莫者,日且冥也。日且冥而月且生矣,故字從月半見。旦者,日全見地上。莫者,日在茻中。夕者,月半見。皆會意象形也。
從月半見。
註:祥易切。古音在五部。
廣韻
祥易切,入昔邪‖夕聲鐸部(xī)
夕,暮也。字從半月。又姓,《漢書》:“巴郡蠻渠帥七姓,有羅、朴、督、鄂、度、夕、龔也。”朴,普卜切。蜀有尚書令夕斌。
【校釋】龔,段玉裁依《文選·蜀都賦》注改作“襲”。《文選·蜀都賦》注七姓指:盧、朴、沓、鄂、度、夕、襲。
康熙字典
【丑集下】【夕部】夕·康熙筆畫:3·部外筆畫:0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祥易切,音席。晨之對,暮也。
《尚書·大傳》:歲之夕,月之夕,日之夕,謂臘為歲夕,晦為月夕,日入為日夕也。《詩·小雅》:以永今夕。
又朝見曰朝,夕見曰夕。《晉語》:平公射鷃不死,使豎襄搏之,失。公怒,將殺之,叔向聞之夕。註:夕見於朝以諫也。
又七夕。《齊諧記》:桂陽武丁有仙道,謂弟曰:七月七夕,織女當渡河暫詣牽牛。《荊楚歲時記》:七夕,婦女結綵樓,瓜果庭中,穿七孔針以乞巧。柳宗元有乞巧文。
又官名。夕郎,漢制,給事黃門之職。
又地名。《左傳·庄十九年》:楚子卒,鬻拳葬諸夕室。
又山名。《山海經》:渾夕之山。又曹夕之山。
又姓。望出巴郡。見《統譜》。
又斜也。《呂覽》:正坐於夕室,謂室斜而正其坐也。
又與昔通。《莊子·天運篇》:通昔不寐。
又葉在爵切,音皭。猶宿也。《詩·齊風》:齊子發夕。陸德明疏:發朝也。葉上鞹薄。
《說文》:從月半見。徐曰:月字之半,月初生則暮見西方,故半月為夕。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
中國台灣
中國台灣
中國香港
中國香港
日本
日本
韓國
韓國
書寫演示
1
1
2
2
3
3
4
4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小韻韻攝聲調韻目韻系聲母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入聲二十二昔開口呼全濁祥易切zjɛk
集韻入聲二十二㫺(昔)開口呼全濁祥亦切ziæk
韻略入聲祥亦切
增韻入聲祥亦切
中原音韻入聲作平聲齊微齊齒呼全清si
中州音韻入聲作平聲齊微星西切
洪武正韻入聲七陌全濁祥亦切ziək
分韻撮要陽入第七英影應益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dzi̯ăk
王力系統ziak
董同龢系統zjăk
周法高系統rjiak
李方桂系統rjiak
西漢
東漢
jiak
jiak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陌麥昔錫jiek
北魏後期北齊陌麥昔錫jiek
齊梁陳北周隋陌麥昔錫jiek
隋唐高本漢系統zi̯ɛk
王力系統zǐɛk
董同龢系統zjɛk
周法高系統ziæk
李方桂系統zjä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