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

北京聯合大學的二級學院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是培養電子信息領域工程技術人才,以工科為主的學院。其前身是1978年建立的清華大學分校、北京郵電學院分院等,多年來,學院已為北京市輸送了3萬多名IT應用性人才。目前,信息學院主體辦公地點在北京聯合大學北四環校區實驗樓,學院全日制在校學生有3000餘人。

歷史沿革


1985年3月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京政發(1985)38號文件《關於建立北京聯合大學的通知》指出:北京聯合大學是一所市屬的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在校學生總規模近期為一萬二千人;分設下列十二所學院: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
文理學院 -------------- 〖北京大學分校〗 ★ 經濟管理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
文法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二分校〗
★ 職業技術師範學院 ---------- 〖北京師範大學分校〗
★ 外國語師範學院 ----------- 〖北京外國語學院分院〗
★ 旅遊學院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分院〗
★ 自動化工程學院 ----------- 〖清華大學分校〗
★ 電子工程學院 ------------ 〖北京郵電學院分院〗
★ 機械工程學院 ------------ 〖北京工業大學一分校〗
★ 輕工工程學院 ------------ 〖北京航空學院分院〗
★ 紡織工程學院 ------------ 〖北京工業學院分院〗
★ 中醫藥學院 ------------- 〖北京中醫學院分院〗
當年5月,化學工程學院(北京化工學院分院)、電氣化鐵道學院(北方交通大學分校)、航天工程學院(北京航空學院第三分院)又相繼加入聯合大學。這就是北京聯合大學建成初期的十五所分院。
經過調整,到1993年初,北京聯合大學下設有文理學院、文法學院、職業技術師範學院、自動化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建材輕工學院、紡織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旅遊學院、中醫藥學院和化學工程學院,共十一所學院。
1994年1~4月,自動化工程學院與電子工程學院合併,成立電子自動化工程學院。
1995年12月,根據市委教育工委的指示精神,調整聯合大學校部與電子自動化工程學院領導體制,形成了校機關和電子自動化工程學院合一的校本部辦學體制。
1997年10月,校黨委根據市領導的指示精神開始著手進行電子自動化工程學院與建材輕工學院調整的工作,將建材輕工學院併入校本部,統一規劃電子自動化工程學院和建材輕工學院的機構和專業設置,兩學院更名為信息學院和應用技術學院。 2002年信息學院進行調整,由原有的信息系和計算機系重組為新的信息學院。

專業設置


信息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是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北京聯合大學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之一,是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信息學院以本科教育為主,本科設有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四個寬口徑的專業。學制4年,成績達標者,可獲得工學學士學位。其中,通信工程專業是北京市高校本科品牌建設專業。信息學院與英國東倫敦大學等學校建立了“3+1”中外教育合作交流項目,各專業學生在校期間也可通過“3+1”交流合作項目取得中英“雙學士”學位。並可繼續“3+2”本碩連讀。

師資力量


信息學院擁有一支較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的教師7人,具有副高級職稱的教師40餘人。不少骨幹教師來自於清華大學、郵電大學等重點大學,一批著名學者教授現仍活躍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包括多名享受政府津貼專家,教育部電工電子課程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優秀教師等。並湧現出一批青年骨幹教師,包括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青年)學科帶頭人,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0餘名,以及"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北京市青年優秀知識分子等。

教學環境


學院有優良的實踐教學環境,北京市和學校近年投入達數千萬元資金,建設了軟體開發工程實驗室、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實驗室、院企合作軟體開發實習基地、DSP技術實驗室、程式控制交換技術實驗室、光纖通信實驗室、信號與系統集成實驗室、通信技術基礎實驗室、計算機網路系統集成實訓室、綜合布線實訓室、電子系統集成實驗室、數字化技術創新實驗室一系列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實驗室和實訓室,並廣泛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與企業聯合的新技術研發中心,向學生提供相應的工程訓練。

科研情況


信息學院十分重視開展學術以及科學研究活動,近年來,教師發表的論文和出版的專業教材著作有幾百篇/部。曾在我院工作的全國著名計算機教育專家譚浩強教授編著的計算機教育教材的發行量在全國乃至世界居領先地位。目前,信息學院在國家和北京市立項的縱向和橫向科研、教研項目達幾十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十多項,獲得國家、省部級多種獎勵。信息院教師承擔的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信息系統取得很好的效果,受到組委會表彰,同時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和研究,多次獲國家和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獎和優秀教材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