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見龍橋的結果 展開

見龍橋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富美村見龍橋

見龍橋,位於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富美村。明代為木橋,清代改為石橋,全長73米。1995年公布為新會市第三批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置和結構


見龍橋
見龍橋
見龍橋,位於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富美村,坐標東經113°01'16.8",北緯22°23'06.8"。橋呈東西走向,橫跨在沙富水之上,西側是沙富墟,東側連接貴美村。
該橋長73 米,跨長64米,寬2米,橋高6米,為10 墩9孔全石懸臂式結構。橋面用5塊長條石鋪築。橋墩結構緊密,狀似船形,上下游均作尖三角形以減輕河水對橋墩的衝擊,兩端有台階和引橋。橋面兩側有望柱欄板。橋中央兩邊欄板有“見龍橋民國廿二年重修”石刻。為新會尚存建築規模最大的石橋。
因橋下10個橋墩形成了9個流水孔,見龍橋又被當地人稱為“九眼橋”。

歷史記載


“見龍”語出《周易》:“九二,見龍在田。”此處“見”等於“現”,讀現(xìan)音。
新會縣誌》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刊本記載:“見龍橋在瀧水都沙富鄉,明季設有木橋,后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鄉人張鍾沛等倡捐創建石橋,闊四尺五寸,長二十五丈。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坍塌,二十八年(1763年)監生張元、張仰齡等修復。四十年(1775年)復塌,五十七年(1792年)舉人張元進、監生張挺立捐修,移建下游水勢稍緩處,制如其舊。”
捐修的鄉人張元進,是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科舉人(舊志查無進士的記載),後任湖北南漳知縣,改任連平州學正,升廉州府教。
另外,橋身曾有石刻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
由以上記載可知,現位置見龍橋已有220多年歷史。
解放前,見龍橋一直是當地重要的交通要道,沙富、塘河、凌沖等村村民要去崖西崖南必經此橋,大半個世紀過去了,見龍橋仍為村民往來的通道,也成為了沙富村的一座標誌性的建築。而沙富村是一條文化氛圍較濃的鄉村,該村清光緒七年辛巳仲春月刊的《清河族譜》載有“沙富村八景”,其中之一的“龍橋夏潦”,便是夏天沙富坑水滿漲從見龍橋下流過的景象。

相關傳說


傳說見龍橋的來歷與當地明清時期的兩位“進士”有關。明朝,沙朗員嶺村有位名叫周大田的人中了進士,他為了造福鄉民,發動鄉親開鑿了一條幾十米寬的水坑,即沙富坑,讓沙朗員嶺村的水通過水坑流向沙富。為方便人們過坑,還在水坑上搭了一條小木橋。後來木橋又改為紅粉石橋。清朝乾隆年間富美村有一位名叫張元進的人中了進士,他在湖北南漳縣當縣令期間,曾返回家鄉,牽頭將紅粉石橋改建為花崗岩石橋。傳說曾有一條龍從富美游向貴美,並在貴美兜了一個圈,故此橋稱為“見龍橋”。

相關事件


2017年8月23日,強颱風天鴿在珠海登陸,見龍橋遭正面吹襲,多塊護欄石板被吹倒,後於2018年1月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