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雲居寺的結果 展開
雲居寺
河南汝陽雲居禪寺
雲居禪寺又名上寺,位於嵩山少室南麓汝陽縣城東南三十里處劉店鎮的佛陀山上,坐北朝南,與汝陽縣境內的中寺、下寺遙相呼應,成為一體。其高聳於佛陀山之上,相傳臨濟宗法師在此傳法之時,由於山勢之高,山下總有雲海出現,並且雲層飄渺多變,神奇莫測,在陽光照射下,霞光萬道,紫氣千重,寺院猶如築於雲海之上,於是得名雲居禪寺。至今這種雲海還可看到,寺內依然保存臨濟宗傳法了禪祖師塔。折射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無與倫比的聰明才智與高超的搬運技能。
雲居禪寺始建於漢代永平年間,幾經戰亂並且復修與明代正德、嘉靖年間達到鼎盛,後來幾經戰火洗禮,到民國時期依然佛塔林立、碑林完整、鐘鼓樓依然完整保存,只是寺院在戰亂中主體建築被毀,舊址依然尚存,宏偉的舊址向人們展示著它輝煌的過去。現在依然存有明代嘉靖三年所立的文書碑,上面記載著這座寺院的封地、人數、寺院的重要經歷等,向人們闡釋著佛法之廣大,佛心夙願之寬宏。大理石石雕佛像與佛教法器在地表與地下大量存在。
佛陀山分為上中下三層。分別是下層:青山崖水庫環繞的蓮花洞、雲成無極洞、牡丹洞天然溶洞體系,以及青山崖水庫的發源地涼水泉峽谷、天然一線天黑龍潭峽谷等。中層:雲居禪寺建築群。上層:金身佛陀洞。
佛陀山口,是萬丈底石崖,站在底石崖腳下抬頭仰望,悠然升起“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之感,猶如從天而降的天神牢牢地守護者佛陀山的山門。同時有白如雲朵的底石崖瀑布猶如萬馬奔騰從雲端飛來,抬頭看時,雄偉、壯觀之類的詞語已經顯得遜色,只可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形容。
沿著底石崖崖壁間的人工棧道走到盡頭便是底石崖頂,陡然間映入眼帘的是萬丈崖頂出平湖的青山崖水庫,絲絲濕潤的涼風吹來,給剛剛經歷萬丈崖壁的驚恐心靈以溫存的撫慰。此水庫由兩側高山與一梯狀拱形石壩環繞而成,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巨大的鏡子靜靜地躺在群山環抱之中,兩側山勢險峻,山上蒼松翠柏,湖水兩岸綠柳成蔭,兩側高山映入藍色的湖水中,形成山水倒影之勢,小船蕩漾湖心,成群的魚兒在水中自在遊動,湖水在陽光的照境。
沿著水庫東岸走約兩華里便是佛陀山腳下的蓮花洞、雲城無極洞、蓮花洞天然溶洞體系。提起溶洞,這個頗富神秘色彩的名詞,腦海中不由得浮現仙人洞府、洞天福地、洞中一日世上千年這種奇幻的聯想。然而地球上本來就沒有虛幻的仙境,這些溶洞又絕非神仙造化、天工奪人,而是大自然地質作用億萬年的不懈累積,大約一億三千萬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地殼運動的作用,經過多次抬升,海底上升為陸地,由於隆起作用,碳酸鹽層在地表形成了卡斯特岩溶地貌,而在地下由於水的滲透、沉積以及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形成了形態各異若干岩溶洞穴,並為千姿百態的鐘乳石沉寂以及自然景觀的形成提供了條件。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億萬年間,神奇的水乳交融營造著亘古奇觀,美輪美奐。洞內峰迴路轉,步移景換,石林聳秀,石花吐芳,石帷垂簾,石瀑飛掛,天然成趣,巧奪天工。這裡,不僅是億萬年間凝結的卡斯特風景,更是一種境界,一種蒸騰著哲理和意趣,令人深有感悟的境界。
走過青山崖水庫順著山谷走,兩山夾道,萬木蔥蘢,流水潺潺。迤儷北行3華里,方能發現坐落於佛陀山上的寺院,確有“深山藏古寺”“曲境通幽處”的詩情畫意。沿著山谷繼續前行東南四華里便是涼水泉大峽谷,這裡谷底便是萬年老泉涼水泉,幾經滄桑,他依然靜靜的流淌,滋養著周圍萬物。西南四華里便是天然峽谷黑龍潭。走在通往涼水泉與黑龍潭的棧道上,兩側峰巒秀拔,蒼柏疊翠,清泉潺潺,風景如畫,湛藍的天空,飄飛的白雲,給人“悠悠青山可養目,盈盈清泉來洗心”之感。
涼水泉的泉水叮咚,冬暖夏涼,泉水喝起來絲絲甜味。谷內怪石嶙峋,有的如天狗望月,有的像詩人坐卧仰天吟唱,還有的似擎天玉柱。谷底鳥語花香,鶯歌燕舞,清水潺潺,精心端坐與谷底石床之上,聆聽那大自然奇妙的聲音,吞吐那天然氧吧清新的氣息,會使你陶醉,頓覺與山谷融為一體,宛如墜入清靜無為世界。
黑龍潭大峽谷是名副其實的地下天然峽谷,天然流水作用鑿出來的大峽谷曲曲折折,從下往上看,太多的詞語已經顯得蒼白,只能用“一線天”來描述。黑龍潭大峽谷中有飛流直下的地下黑龍潭瀑布,日日夜夜奔流,就像當地傳說中的那條巨大黑色長龍,依然飛舞在黑龍潭上方,對此眷戀不舍。
幽幽黑龍潭水與潺潺涼水泉水交匯之處陡然出現的高約百米的白色巨石,便是所謂的古石。這塊巨石靜靜地坐在眾山環抱之中,沐浴日月之精華,忍耐著千年之孤獨。在蒼松翠柏的眾山之間,這塊潔白的巨石顯得是如此耀眼,宛如女媧補天遺留的頑石靜靜地守候著自己的使命。站在雲居禪寺上俯瞰,奔流不息的涼水泉與黑龍潭水,猶如兩條飛舞的長龍,兩條長龍在孤石腳下交匯,恰巧形成二龍戲珠之景象。使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從這裡沿著山路走向佛陀山大約二華里,映入眼帘的便是雲居禪寺,觀看整個佛陀山,都是大理石山體,唯獨在這裡,在雲居禪寺,在這高高的山體上有這麼個圓圓的平台,沃土幾百畝,遠遠站在佛陀山頂往下看,這裡猶如在碧綠的山體之上盛開的一朵碩大的蓮花,而雲居禪寺猶如端坐於蓮花之中的一尊大佛。
雲居禪寺依山而建,巨型白色大理石石碑依然矗立在寺院正中央,站在寺院主體建築的遺址之上,兩個碩大的白色大理石石雕佛座向人們昭示他們輝煌的過去;佛塔下出土的古老的大理石雕佛台以及羅漢雕像向人們闡釋著時間的永恆;栩栩如生的飛天青龍石雕向蒼生詮釋著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精湛雕刻技藝;古老的、碩大的大理石石雕贔屓向人們述說著“龜不見碑,碑不見龜”的古老故事。站在寺院遺址之上,遠看那層巒疊嶂的山峰,巍峨秀麗的山川,他們就像佛陀山的守護神,千百年來,一直默默的朝拜著、守護著這座慈祥的佛陀山。春天那濃郁的叢林之間奼紫嫣紅的花兒向無數的朝拜者微笑點頭,秋天那遍地的野果、紅葉給這巍峨的佛陀山更添了別樣的風景。遠處山腳下農家小院中裊裊炊煙升起,更襯託了這千年古剎的寧靜與高遠。幽靜的山谷之中萬籟俱寂之時,唯有那潺潺流水聲與蟲鳴鳥叫在闡釋著佛法的聲音。
從寺中出土的巨大牆磚與燦爛奪目的唐三彩陶片不難看出當年那宏偉龐大的建築群,那明代嘉靖三年所立的文書石碑上,清晰可見的碑文記載,彷彿在訴說著明代至今這幾百年來寺院輝煌衰落的歷史變遷。看那水深八尺的八卦井,雖然它地處山頂,但經歷著複雜的歷史變遷,它總是泉水翻騰,從不幹涸,依然清澈見底。更為奇特的是那古時候寺院碾米所用的石碾,這佛陀山全是大理石山體,但這裡卻孤零零的卧著一爿紫羅石碾,它厚約一米,直徑約有五米,碾重上萬斤,不禁使人產生一種疑問,這麼高的山,這碩大的紫羅石碾是怎樣到達它現在所處的位置的,不禁又給人以神奇的幻想。
坐在這寺廟中,聆聽那八旬老翁講述著千年古剎發生的神奇傳說,會使你百聽不厭,更覺佛法無邊。
傳說一:佛袖遮日照禪地
相傳,唐武則天一日攜隨從出遊,路經此地,在於高僧談經說法,品茶論道之時,高僧向武則天討要禪地,說:“賜我一衣袖之地即可”。武則天不以為意,隨答應。當時時至正午,高僧站在佛陀山頂抖動袍袖,便遮住了“東至寄料,西至侯道,南至紅軍營,北至汝河岸”這塊佛地。雖然這是無可考證的傳說,但是現存的明代嘉靖年間所立的文書碑依然存有四至明朗的寺院轄地記載,即東至寄料,西至侯道,南至紅軍營,北至汝河岸。
傳說二:黃毛大力士送石碾
相傳,因十三棍僧救唐王,唐代佛教達到鼎盛時期,雲居禪寺更是高僧雲集。當時僧眾幾百,香客如雲,於是便分為兩寺,即東寺(佛陀山雲居禪寺)、西寺(雞冠山雲居禪寺)。可是當時沒有碾米磨面用的石碾,磨糧吃飯成了問題。一日主持方丈夜夢黃牛從紫羅河灘運來石碾、石磨、石舂等用具,以供僧眾磨糧之需,第二天早晨,果然有紫羅石碾、石磨、石舂置於寺院西北角處。雖然這只是一個奇妙的傳說,但那一整套紫羅石碾、石磨、石舂千百年來依然靜靜地躺在寺院的西北角處,它那無人知曉的搬運方法給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同時也折射出我國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無與倫比的聰明才智與高超的搬運技能。
傳說三:仙童施藥救眾生
嘉靖年間,在佛陀山上,大雄寶殿西北角處,有一棵粗如胳臂的藤蔓,名叫“仙藤何首烏”,這棵藤蔓把整個大雄寶殿給縈繞起來。當時,民間疾病橫行,人們飽受疾病之苦,因此來此地求佛問葯者絡繹不絕。一日,大雄寶殿來了一位年方十八的書生,乍看起來,怪怪的,有點似僧似道。他頭戴斗笠,身穿素衣,背誇竹簍,更為奇怪的是腰間每天都系一根枝葉翠綠的何首烏藤。他取出竹簍內的藥材,讓寺內僧人熬制湯藥分發給前來求佛問葯之人,這葯還真靈驗,只用一口,藥到病除。時間一長,人們了解到,此人姓何,名首烏,家住本寺西北不遠處,是中醫世家,所以特此前來施藥解除人們疾病之苦。由於此人熬制的湯藥對於任何疾病都能保證藥到病除,即使無病,喝了此葯也能身輕體健,百病全無,因此一傳十,十傳百,方圓數百里前來問葯的人越來越多,時隔幾年,方圓百姓再無任何疾病,漸漸地人們也忘記了何首烏。也不知何時,此人已經不再出現,只是看到大雄寶殿西北角處的那棵巨大何首烏藤更加繁茂,寺院的牆根處以及寺院的周圍無數的何首烏小苗兀自生出。自此以後,人們便認為那書生就是何首烏藤的化身,便對那粗壯的何首烏藤頂禮膜拜,奉為施藥仙童。至今,在雲禪寺的四周,以及一道道的石牆之上依然有大量的中藥材何首烏攀爬生長,而在寺的西北角處的何首烏長得格外茂盛。
以上這些美妙虛幻的傳說,除去他虛幻的一面,他們都詮釋著我國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中醫內含的博大精深,以及人們對佛之慈悲、寬容、佛法之廣大的美好願望,同時也向世人闡釋著救國救民、普度眾生之理念。
雲居禪寺東南角沿山脊而上大約三百米處,那高約百米,長約百米的大理石岩壁上的石洞,便是金身佛陀洞。關於佛陀洞的來歷,在明正德十四年四月初八,主持方丈了禪法師夜夢玉面金身地藏王菩薩駕祥雲來到佛陀山頂,頓時山頂霞光萬丈,周圍紫氣千重,次日了禪法師帥弟子隆印、隆琦、隆賢到山頂觀看,果然有一尊玉面石身佛像端坐于山頂,了禪法師以為此佛即興盛之兆,便命人在崖壁之上開鑿洞穴,供奉此佛。果然此佛靈驗無比,保佑一方風調雨順,眾生平安。由於了禪法師在四月初八日夜夢地藏王菩薩,於是從此以後,每年四月初八日都有雲霧籠罩佛陀山頂,有甘霖普降,直到今天,世人不解其意。
走向佛陀洞,那陡峭的大理石石壁,上面寸草不生,潔白如玉,猶如一面巨大的冰雕石牆,那拱形的黝黑佛陀門洞,從遠處看,格外醒目,就像佛祖法眼俯瞰蒼生。走近門洞,才發現自己的渺小,門洞寬約兩米,高約三米,是典型的拱形佛教門洞。在門洞的右邊岩壁上雕刻著米勒佛像,大肚彌勒,正在笑看世界,旁邊雕刻著“正德十四年”字樣,意思是這個岩壁雕像在正德十四年落成。進入門洞,首先看到的是端坐於蓮台之上的鍍金石雕地藏王佛像,典雅優美的佛像,體態豐滿,神情肅穆,端坐於蓮花座台之上,端凝、悲憫、祥和,震撼著芸芸眾生的心靈。地藏王菩薩佛像坐在佛陀山頂,集天地靈氣,映日月光輝,俯世俗百態,圓眾生心愿。地藏王菩薩座下的蓮花,花瓣怒放,重疊四層。相傳,地藏王菩薩發過宏願:“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佛像的腳下是一排排金黃色的蒲團,一進入佛陀洞,你就會感覺眼前一片金黃。這片金色就像門口有一副對聯寫的那樣“金栗莊嚴便是菩薩住處,曇花燦爛照徹衲子愛心”。意思是用金黃色裝飾的殿堂,是地藏王菩薩的住處,曇花燦爛的光輝,照透了禪僧的愛佛之心。環顧四周,是拱形的洞頂和潔凈的大理石牆壁,牆壁上依稀可見當年開鑿的痕迹,洞內空間之大可容納百人。這巨大的人工開鑿洞穴折射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意志與智慧。
那矗立不倒的石碑飽經滄桑,靜靜地守候著“佛碑不倒,寺必重修”的信念。那潔白的大理石蓮花座盤期待著有朝一日重新回到佛的腳下。那靜卧的石碾正在等候著有朝一日重新擔當使命,不辭勞苦,日夜旋轉,碾出飄香的五穀雜糧。
雲居禪寺是汝陽縣劉店鎮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現在是周圍人們的活動中心,為保持原址風貌,邢坪村委會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對寺院進行了修繕。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如今正殿和院門的建築被嚴重毀壞,而且村委會經費不夠,所以沒有擅自大規模修葺。可是雲居禪寺是重要的佛教禪院,承載著佛教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的重任,這也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雲居禪寺還承載著人們“佛碑不倒,寺必重修”的宏願。它與下寺、中寺、青山崖水庫、天然溶洞、鐵頂山道教文化聖地構成了一條完整的旅遊文化線路。為此,以雲居禪寺為中心,作以上闡述,望社會各界與有關單位協助共同修葺雲居禪寺,成就無量功德,傳承發揚歷史民族文化遺產。共同祈禱中華興旺、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