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羅

正月初四吃宴會剩菜的春節習俗

折羅,拼音為shé luó ,漢語詞語,是指宴會吃剩的飯菜。

冷知識


春節這一天為啥要吃剩菜?」
折羅
折羅
以前物資匱乏,希望在吃的方面得到滿足,在古代年夜飯就常常喜歡做得菜品繁多,取個好兆頭,吃剩菜剩飯也就成為了人們的習慣,其實就是把剩下的飯菜做成大鍋燴。寓意去年的東西吃不完,到今年還有剩餘,以盼來年不愁吃穿、招財進寶。

詞語釋義


折羅
折羅
(1)猶折帛。宋葉適《朝請大夫煥章侍郎陳公墓誌銘》:“鎮江府 折羅虛額當罷,紹興府 和買額重當減。”
(2)指宴會吃剩的飯菜。張壽臣 《化蠟千兒》:“老太太晌午吃的散夥面,晚上吃的折羅。”

習俗介紹


大年初四,又稱為羊日。在老黃曆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在尋常百姓家,正月初一到初三期間的剩飯菜便稱為“折羅”。有些地方,還把這個叫做“福壽飯”,認為可以積福報。“折羅”是老北京以及河北地區的一個特有名詞。
大年初四這一天,按照民間習俗,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室內撣塵,屋內掃地,垃圾堆到院中準備“扔窮”;現如今,更多人選擇在大年初四和親朋好友一起出門聚餐,聯絡感情。

社會意義


吃“折羅”體現了我們人民群眾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寓意來年不愁吃穿,招財進寶。“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我們國家勤勞節儉的美好品德也將代代相傳。有些地方,還把這個叫做“福壽飯”,認為可以積福報。“折羅”是老北京以及河北地區的一個特有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