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鎮

浙江省龍游縣下轄鎮

龍游縣橫山鎮地處浙西金衢盆地北面,位於龍游縣北部,距龍游縣城16公里,東與蘭溪諸葛鎮接壤、北與建德市大慈岩鎮交界,320國道杭新景高速穿鏡而過,交通便捷,區域優勢明顯。新橫山鎮由原橫山、志棠兩鎮合併而成,原轄39個行政村,2008年行政村規模調整后,現轄20個行政村:天池、志棠、腰塘邊、塔下葉、河宗、白鶴橋、上向徐、橫山、下西山、西方塢、上賓、下宅、后徐、賢求棚、會澤里、八石坂、項家、脈元、大平坂、余崗。鎮域面積88.92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28434人(2017年)。

2007年全鎮實現工業生產總值7.13億元,農業總產值1.32億元,財政總收入1099.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450元。其中,低收入集中村9個,2326戶,5911人。橫山鎮現有企業248家,其中規模企業10家,工業經濟以建材產業為主,年生產水泥300萬噸,新型牆體磚8000萬塊,碎石6000萬噸。青龍山建材有限公司、紅三界水泥粉磨有限公司等都是規模較大的建材企業,龍北建材產業帶正在規劃當中。

歷史沿革


橫山鎮
橫山鎮
1949年分屬新王、模環、后徐、塔下葉等鄉,1950年設立志棠鄉、張家鄉、橫山鄉,1956年張家鄉併入志棠鄉。1961年設立志棠公社、橫山公社,1983年改志棠鄉、橫山鄉。1990年橫山撤鄉設鎮,1992年改置志棠鎮。1996年,志棠鎮面積30平方千米,人口1萬人,轄前邵、卸廳、席家、后邵、楊家、新宅、下店、儒大門、翁塢、腰塘邊、凌閣張、塔下葉、東王、錢家、張家15個行政村,南距縣城24千米;橫山鎮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2.4萬人,轄橫山、高山、上向徐、山門寺、白鶴橋、龍門橋、會澤里、余崗、方野、八石板、上下朱、塘邊、下西山、西方塢、吳儀賓、倉頭、后徐、大平坂、下宅、大平山、賢求朋、腰塘、脈元、項家24個行政村,距縣城17千米。
2005年末,撤銷志棠鎮併入橫山鎮;調整后,橫山鎮轄橫山、高山、上向徐、山門寺、白鶴橋、龍門橋、會澤里、余崗、方野、八石板、上下朱、塘邊、下西山、西方塢、吳儀賓、倉頭、后徐、大平坂、下宅、下平山、賢求朋、腰塘、脈元、項家、前邵、卸廳、席家、后邵、楊家、新宅、下店、儒大門、翁塢、腰塘邊、凌閣張、塔下葉、東王、錢家、張家39個行政村,面積87.5平方千米,人口3.23萬人,鎮政府駐地不變(橫山村塔山南路6號)。

地理環境


橫山鎮位於龍游縣北部。面積87.5平方千米。總人口32033人(2009年末),其中農村人口30362人。轄20個行政村。模環溪、錦溪及G320公路過境。名勝古迹有橫山塔、紹衣堂、剎下塔、雍睦堂、關西世家、三槐堂、王氏大廳、席家大廳、烏石寺(古名招慶寺)。

自然資源


全鎮農業以糧食種植、畜禽養殖為主,加以種植特色經濟作物。糧食生產面積50378畝,總產量19230噸,產值3135萬元;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14063畝,1451噸,產值341元;白蓮種植7500畝,年產量562.5噸,蓮子銷售額達2250萬元。金絲草、紅花菜、柑桔等是橫山的傳統特色農業,特別是近幾年開發的富硒產業更成為橫山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各級政府引導扶持,富硒產業已初步形成政府規劃引導、農戶建設基地、企業開發營銷的格局。目前全鎮富硒基地開發面積達4200餘畝,其中,富硒大米基地800畝,富硒蓮子3000畝,富硒番薯芝麻等400餘畝。目前已有金谷富硒食品開發有限公司,志棠富硒食品開發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業進住志棠開發富硒產品,先後註冊“富硒地帶”,“富硒之鄉”,“龍硒”等商標,開發出富硒白蓮、荷花蜂膠、富硒大米,富硒番薯等系列產品,產品遠銷美國等地。
另外,橫山鎮鏡內旅遊資源豐富,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槐堂”、“三異堂”“紹依堂”等明清古建築群,還有留下岳飛“精忠幽岩”的千年古剎“烏石寺”。而“儒門農莊”、“富硒酒家”等利用夏季荷花盛開與水庫美景開發的集休閑旅遊於一體的農家樂也逐漸打響市場,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和遊客的觀光。

人口民族


人口

總人口20732
10681
10051
家庭戶戶數6874
家庭戶總人口(總)20664
家庭戶男10632
家庭戶女10032
0-14歲(總)4442
0-14歲男2337
0-14歲女2105
15-64歲(總)14256
15-64歲男7351
15-64歲女6905
65歲及以上(總)2034
65歲及以上男993
65歲及以上女104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9917

行政區劃


志棠村腰塘邊村塔下葉村河宗村白鶴橋村上向徐村橫山村下西山村西方塢村上賓村下宅村后徐村賢求棚村會澤里村八石坂村項家村脈元村大平坂村余崗村

旅遊


瀫北名家

“瀫北名家”【三異堂】位於龍游縣城北部距千古之謎龍游石窟30公里橫山鎮的天池山腳下。傳說天池山是天上遺落在人間的一片凈土,山頂上有約700平方米的天然水池,水池長年乾旱不枯,水清澈透明,是七仙女戲水沐浴的地方,當地的人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美麗的天池山下,共享著與天上一般的美好仙境,沒有任何污染,人人健康長壽。
魯氏“濲北名家”【三異堂】的由來:
魯氏出自姬姓,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之後,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元和姓纂》等所載,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於魯國(今山東省曲阜市),是為魯公。魯國從周公開始,到頃公一共傳了三十多代,由於魯國固守周的舊制度,春秋以後果然逐漸衰落了。到了戰國時(公元前256年),魯國被楚國的考烈王滅掉。被迫遷居下邑(指國都以外的所屬城邑)。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魯氏,望出扶風郡天池村魯姓來源十分純正,源於魯國故城兗州(西臨“東方聖城”曲阜),先祖為魯仲通。
“三異堂”先人在天池山上採購巨木良材,費盡心機,終於在山腳下建成一座氣勢宏偉的家廟,名曰“三異堂”,精雕細刻人物,靈獸、百鳥、回紋等.布局嚴謹造型優美,鏤空的人物雕飾,面部表情逼真,服飾飄動自然連人物的眼角,指間處也刻得毫不含糊.木粱上刻有圖案.栩栩如生。這些木雕裝飾也體現了古人的愛好和追求;如獅子象徵著權力和辟邪,鹿象徵著食君之祿,馬是壯志凌雲,蝙蝠是遍地為福。
魯恭:扶風平陵(今陝西扶風)人,東漢名臣。章帝時宰中牟,專以德化為理,不使刑罰,后擢侍中,直言不諱,累官至大司徒。“德化為治”是中國一個傳統的崇高政治理想,數千年來想而往之,卻極少有人能夠做到。而在大約兩千年以前的東漢時期,卻的確有人辦到了,那就是魯恭。據史書記載,魯恭當中牟令時,以德為治,結果出現了“三異”,那就是“蟲不入境,化及禽獸,童子有仁心。”如此的政治境界,魯恭辦到了,真是魯姓人士最值得自誇的一項莫大的殊榮。
魯蟒:字煜恆,號曠世刁民,祖籍山東兗州,浙江龍游橫山天池村人,網路寫手,資深多媒體設計師。人言吾非池中物,非人非鬼亦非仙。瓊樓玉宇不肯住,路過人間一泫然!
龍北第一峰橫山鎮天池山氣勢雄偉、林密澗深、植被原始、遺跡眾多。立於山巔,可以鳥瞰龍游、蘭溪建德三地,這裡是杭金衢要塞之地,緊鄰320國道,毗鄰蘭溪諸葛八卦村,建德大慈岩、新葉古民居,境內青山疊翠,空氣清新,山泉潺潺,風光秀麗,民風淳樸,是鮮為人知的世外桃源,也是浙西地區罕見的一方凈土。據民國《壽昌縣誌》載:天池山在縣南十五里,上有石池,旁有大士廟。昔有航村吳姓至山取薪,見池內有龍。吳乘龍去,不知所之。既夢於村人曰:“如遇旱,至池取水,呼我名,當得雨。”果靈應,村人為之立廟。正是“龍在天池,旱也無憂。”此地故名:龍游橫山天池村。隨著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開展,天池村將成為浙江“美麗鄉村”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成為龍游石窟-新安江-千島湖-黃山旅遊線上一顆耀眼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