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鼠鯊

鼠鯊目鼠鯊科動物

鼠鯊(學名Lamna nasus),是一種鼠鯊科/鯖鯊科、鼠鯊屬動物,是一種鼠鯊科的遠洋大型鯊魚。

它又是一種重而厚的鯊,有一個圓的吻、一個大尾鰭,且胸鰭正前方各有五個鰓裂。主要產於大西洋及地中海。它們會單獨或成群出現,又或會幾頭一同獵食魚群。

它是頂級掠食者,專吃鮭魚、魷魚、黑鱈魚及非魚。太平洋鼠鯊的特徵是可以保持體溫,即恆溫性。生活在海岸至濱岸帶及光合作用帶的海域,且出沒於北方較冷水溫的地方。

物種簡介


太平洋鼠鯊最初由哈布斯和福萊特(Hubbs&Follett)於1947年首次描述並命名為Lamna ditropis。屬名描述Lamna源自希臘語“lamna,-es”,意思是一種貪婪的魚。種名ditropis源自希臘語“di”(意思是兩個)和“tropis”(意思是龍骨)。在1947年之前,太平洋鼠鯊被認為是鼠鯊,即Lamna nasus(當時稱為Lamna cornubica)。儘管這兩個物種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但它們的分佈範圍並不重疊。太平洋鼠鯊是太平洋物種,而鼠鯊是大西洋物種。

形態特徵


體呈紡錘型,軀幹較粗壯,眼圓而大,吻端鈍圓;第一背鰭起點通常與腹鰭內緣相對;第二背鰭小不及第一背鰭之一半;臀鰭起點約與第二背鰭基末端相對或稍後;第一背鰭均勻暗,後端無光。
成年的太平洋鼠鯊的身體大部份呈深灰色至黑色,腹部呈白色有暗斑點。幼鯊在外觀上相似,但卻沒有這些斑點。鼻端短及成錐形,整體外形很像細小的大白鯊
太平洋鼠鯊一般成長至2-2.6米長及220公斤重。雄性的最大體型也較雌性的細少。未證實的報告指太平洋鼠鯊可以有4.3米長,而已證實最大的就約有3米長。
太平洋鼠鯊
太平洋鼠鯊
太平洋鼠鯊是小數可以控制其體溫的魚類。它們是以反流交換來控制其體溫。流往末端的血液靠近迴流的血液,從而造成傳熱。迴流的血液是溫暖的,可以保持身體的溫度。這種能力相信是可以幫助太平洋鼠鯊在不同的水溫中追捕獵物。

生長繁殖


太平洋鼠鯊是卵胎生的,每胎約有2-5頭幼鯊。就像其他的鼠鯊目,太平洋鼠鯊是食卵黃的,胚胎在母體內時會以母親的卵子作為食物。
雌性會在8-10年達至性成熟,而雄性一般會在5歲達至性成熟。它們的繁殖期並不清楚,相信每兩年會在夏末或初冬進行交配。妊娠期約9個月。有研究就指它們出生的性別比例為每一頭雌性就有2.2頭雄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沿岸及近海大陸架及島架水域,但也常遊動於大洋中,喜歡較寒冷的水域,還會出沒於北方較冷水溫的地方。生活在海岸到濱岸帶以及光合作用帶的海域,主要棲息深度由表層至水深152米左右;有個別的太平洋鼠鯊也曾經潛至水深668米處,但是大多數在一般情況下還是生活在光合作用帶的。

生活習性


太平洋鼠鯊是頂級掠食者,它們主要以鮭魚、魷魚、黑鱈魚及非魚為食。太平洋鼠鯊的特徵是它們可以保持體溫,也就是其具有恆溫性。它們會單獨或成群地出現,有的時候也會有幾頭一同獵食魚群。鮮少攻擊人,但仍具潛在性的危險。
太平洋鼠鯊是少數的可以控制其體溫的魚類。它們是以反流的交換來控制其體溫的。流往末端的血液靠近迴流的血液,因此就可以產生熱量。其迴流的血液是溫暖的,這樣就可以保持身體的溫度恆定。據說,這種能力可以幫助太平洋鼠鯊在不同的水溫中追捕獵物。

分佈範圍


海域

分佈北太平洋溫帶海岸及遠洋區域,最南的可以達到日本海及南加利福尼亞州,最北的可以到達北緯65°的阿拉斯加。在中國分佈於黃海、東海,可能包括台灣東北部海域。

國家

存在:加拿大、中國、日本、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墨西哥、俄羅斯聯邦、美國(夏威夷群島)。
可能已存在:中國台灣省。
太平洋鼠鯊
太平洋鼠鯊

主要價值


目前沒有捕捉太平洋鼠鯊作商業用途,但有時會因鮭魚漁業而成為被丟棄的副漁獲物。其實太平洋鼠鯊對於漁業是一種滋擾,因為它們會破壞捕魚裝置,且會消耗一定的漁獲。有一些報道指漁民會故意傷害太平洋鼠鯊。
在阿拉斯加,太平洋鼠鯊會作為釣魚體育的獵物。阿拉斯加的釣魚法規就限制了每人每年只可以捕捉不多於兩頭的太平洋鼠鯊。
太平洋鼠鯊的心臟在日本宮城縣的氣仙沼市是一種魚生的材料。
雖然太平洋鼠鯊被認為是會傷害人類,但卻只有少數。有報道指潛水員曾被太平洋鼠鯊的攻擊,且有太平洋鼠鯊碰撞船隻。不過這類報道未有明確的證據證明這些鯊魚就是太平洋鼠鯊。
主要以流刺網及鏢旗魚法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魚肝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無危(LC)。
保護措施:阿拉斯加的釣魚法規就限制了每人每年只可以捕捉不多於兩頭的太平洋鼠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