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忠橋
景忠橋
景忠橋又名永濟橋,俗稱東關橋、東大橋。晉城老城區古橋,從清朝澤州府時期至今,仍是山西晉城市東向交通往來的必經之路。橋始建於元至正年間,初建時為木構橋樑,明弘治年間仿晉城西關景德橋大券拱式樣,改建為石橋。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建,四十八年(1783年)又進行了大修。該橋是一座單孔弓形石拱橋,橋長16.55米,橋寬5.7米,橋面略有弧度。橋身為單孔拱券,橋拱寬6.5米,共由99道石圈採用並列自由錯縫法砌造而成。
據清乾隆《澤州府志》載,橋始建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初建時為木構橋樑,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仿山西晉城市西關景德橋大券拱式樣,改建為石橋。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建,四十八年(1783年)又進行了大的修葺。
景忠橋又名永濟橋。因位居山西晉城市城外東關東門外沙河上,俗稱東關橋、東大橋。和景德橋一樣是晉城老城區的著名古橋和重要象徵,從澤州府時期至今,仍是晉城東向交通往來的必經之路。
景忠橋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0℃-11℃,氣溫總的分佈趨勢是由南向北遞減;盆地由平地向山區遞減。全縣多年無霜期192.6天,最多為226天,最少為138天。降水量的區域分佈總趨勢是由西北向東南遞增,山區多於平川、丘陵;南部和東南部山區大於北中部地區。降水量主要分佈在夏季,佔全年降水量的60 %。
景忠橋是一座單孔弓形石拱橋,拱石厚0.62米,上、下接面處不設露明腰鐵,拱背上設有護拱石一層,拱外券面石素平面無雕飾,拱頂鎖口石刻作獸面。橋身兩側各設一根長條石,外端刻作龍首形。橋面欄桿低矮無奇,是清代橋樑上常見的形制。
徠晉城市政公司已將兩座古橋的鑒定結果公布:景忠橋為四類危橋,目前只能勉強通行;景德橋則為五類危橋,已不具備機動車通行能力,需要立即拿出解決方案進行維修。
據晉城市政養護管理處負責人介紹,按安全運行等級劃分,橋樑可分為5類,數值越高,危險等級越大。目前,市區有16座橋樑屬於1、2類,功能完好,或有輕微的缺損,對橋樑使用功能無影響。3類橋樑則有4座,需要對裂縫進行加固,對銹脹的路筋進行除銹、防鏽處理等。
在對涵洞檢查中,養護管理處發現,只有5座涵洞情況良好,其他的涵洞則存在問題。如新市東街東謝匠涵洞現已與文博路北段項目中新建涵洞進行連接,但是原涵洞設計承載力不能滿足現狀;澤州北路延伸段涵洞、鳳台東街涵洞由於歷史原因找不到出入口;文昌街涵洞、蘭花路涵洞、黃華街涵洞、澤州路涵洞則因為各種原因不能進行檢測。
由於景德橋、景忠橋至今仍然發揮著交通功能,給文物保護帶來諸多困難。晉城市政公司養護管理處已派專人對兩座古橋進行日常巡視和監管,提醒過往車輛要儘可能繞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