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文化
居住文化
居住文化,其內容大抵包含:一是住宅建築的形態和建造方法;二是居住習俗,即居住者的行為方式和意識觀念;三是外延部分。由人的社會屬性決定的。
北京四合院居住文化
居住文化是人類文化的核心,是一定社會的經濟文化和民族心態的綜合反映。它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和廣泛的外延,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時有收縮和拓展。它一般是指人們建造房屋的成就以及在建造和居住過程中的行為方式、意識觀念及約定俗成的禮儀等等。其內容大抵包含三層意思:一是住宅建築的形態和建造方法,包括居址的選擇、建造程序和儀式、建築材料、建築工藝、建築結構、空間布局、建築功能、建築裝飾以及與之互為因果的審美觀念、宗教觀念、民族心態等;二是居住習俗,即居住者的行為方式和意識觀念,包括空間分配、起居飲食規制、宗教信仰、價值觀念以及由此體現的家庭結構、婚姻制度、倫理觀念及民族心態等;三是外延部分。這是由人的社會屬性決定的,因為單個人終究不能脫離社會和集體而孤立生活,須要同其他社會成員結成一定的關係,共同生產和生活。因此,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家庭則作為社會的細胞而存在。這樣,由若干個體家庭住宅組成了村寨。個人和家庭為了適應其社會化的需要,為了方便鄰里關係的溝通,其住宅必須與村落整體相協調,由此而構成外延部分,包括住宅朝向、位置、門向、間隔距離、道路交通、神社、村落布局與環境的營造、居住生活禮俗制度以及由此體現的宗族結構、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審美觀念、宗教觀念及民族精神等。以上三個層面的內容構成了傳統居住的整體,其中的住宅建築的結構和形式是外殼和表徵,是研究客體和導線;人們的居住習俗特別是與之相關的民族心態,則是深層結構或內核,也是研究民族傳統核心和根本意義所在,而這方面往往被人們所忽略。人類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是衣、食、住,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但無論是人們的衣著還是飲食乃至其他活動,總是以居室為基點,以居室為核心。人們的生老病死、婚嫁喪葬及其他的種種行為方式,總是在居室這個特定的實體空間里發生和拓展。居住處所也稱為家,《易·家人》釋文說:“人所居稱家。是家僅有居住之意。”人類活動那豐富多姿、精彩紛呈的活話劇,總是首先在人們居住之家這個小舞台上演示,然後匯聚成社會這個大舞台,構成人類文化的大廈。因而,家是人類文化的搖籃。從它的形式、內涵及演進軌跡,展示著一個民族文化的橫斷面,並且具有縱向時間上的相對穩定性和橫向空間上的豐富多采性特徵。透過這個斷面,便可以了解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面貌與特質。古往今來,人人都渴望有一個安寧、美好的家,希望擁有一個舒適、穩定、美觀的住所,並且為擁有這一切而竭盡全力,辛勤勞作,節儉積蓄。因此,作為人們居住的家既是財富和社會地位的象徵,又是特定人群凝聚的磁場,聚散的輻心,同時也是人類生命的起點和安全的庇護所。由此說明居住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的重要。
居室的建造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歷代勞動人民在與大自然進行長期艱苦的鬥爭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加深對大自然的認識以及順應自然、改造自然,不斷加強對自身的保護和改善物質生活條件的碩果,是基於人類生理和心理雙重因素作用的結果,也是人類能動改造世界和創造精神的體現,標誌著人類對於大自然的一種超越和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住宅既是供人居住的物質空間,那麼,住宅的結構、功能和室內的布局,就要適應和滿足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隨著時代的推進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需要也會不斷地增長著,住宅結構也相應地發生變化,不斷得到改進和完善,其功能也會更優越、更舒適。因此,住宅的產生和發展,曾經歷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演進過程。而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必然有著與之相適應的住宅形式和居住習俗,因此而構成地方性特徵,如北方地區的住宅建築,空間矮小且封閉性好,有利於保暖防寒,體現出寒冷地區的建築特點;南方地區的住宅建築流行高大、寬敞、通風的空間,以適應當地炎熱、潮濕的氣候,具有南方亞熱帶的建築風格;東南沿海一帶的住宅具有低矮而寬敞的特點,而且建築材質良好,結構堅固,具有抗拒強烈颱風的良好功能,並表現出獨特的建築風格。因地制宜,建造與特定自然環境相適應相和諧的住宅形式,使之呈現出豐富多樣、璀璨紛繁的建築文化格局。而不同的生產方式,其不盡相同,如農業民族依賴耕種土地為生,形成了安土重遷的觀念,與此相適應的是建造永久性的住宅和村寨,並且處在依山傍水近田地的平地或緩坡上,住宅結構穩固;草原游牧民族因逐水草而居,住無定處,所以構造了輕便耐用、便於搬遷攜帶的“蒙古包”作為住宅。狩獵民族的住所則處在深山密林之中,而且是結構簡單粗放的木構建築,體現出狩獵民族的居住特點。此外,不同的民族,由於傳統文化特質以及思想觀念不同,在建築風格和居住禮俗方面都顯示出不同程度的差異,表現出獨特的鮮明的民族特色。正是上述因素,才構成了我國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恢宏壯觀、各具風格、精彩紛呈和富有魅力的民族傳統
人類的日常起居生活活動主要包括衣,食,往,行等方面。其中,住成為生活中必備的組成部分。人類從原始的擇樹而居,到今天的高樓大廈和各式特色的“花園”別墅,這一此變化包含了人類對居住文化的演繹和透露。每一次居住文化的豐富與發展,都凝聚了人類技術進步和科技發展的結晶。更為重要的是,居住文化的豐富多彩,反應出人類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其背景是長期與當地當時自然環境不斷作用的結果。地理學意義的居住文化主要是從地域的居住特色去考察居住風格,式樣,結構,材料等要素的用心處。如中國的窯洞,土樓等。
吊腳樓
作為廣西民族傳統表徵的住宅建築,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壯族式的干欄建築,另一種是漢族式的硬山擱檁建築。其他民族主要是在這兩種建築形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壯族是廣西地區的土著民族,早在五六萬年前的原始社會時期,壯族先民已經在這裡生活、繁衍。因而壯族的干欄式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大抵在原始社會末期已經出現。在此之前,由於社會生產力還很低下,人們還不懂得建造房屋,只能利用天然岩洞棲身。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多發現於廣西各地的岩洞中便是明證。稍後,人們可能從鳥類在樹杈上築巢棲息的現象得到啟示,也利用樹枝和茅草在大樹杈間構搭可遮陽、避雨、擋風和防禦猛獸的寮棚作為棲身之所,史書稱之為“巢居”。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活的需要,先民們在“巢居”的基礎上,發明了在平地上立柱架楹葺茅建造干欄式房屋的技術,標誌著具有南方建築特點的住宅開始產生。由於這種離地而居的干欄式住宅具有防潮、通風、涼爽、安全的優良功能,適合生活在南方炎熱多雨、地面潮濕和毒蛇猛獸橫行的自然環境里的人類居住,所以很快就流行起來,並世代相傳,成為廣西地區歷史最悠久的一種主要建築類型。瑤、苗、侗民族進入廣西后,也採用這種干欄式建築形式,並且根據本民族的習俗和需要,在建築結構、裝飾藝術及空間布局等方面加以改進,使之具有本民族的風格特徵。漢族是最早移居廣西的一個外來民族。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秦代,隨著秦始皇對嶺南的統一,中原人已開始南遷“與越越:指當時廣泛分佈於長江中下游以南的眾多部族。亦稱百越或百粵。雜處”。以後歷代,漢族遷居廣西有增無減。由於傳統文化和居住習慣的不同,南遷廣西的漢族人並不完全採用當地壯族住宅建築的模式,而是按照中原傳統的硬山擱檁式民居形式(即磚土牆木桁結構)建造住宅,並且根據南方炎熱潮濕的氣候特點,將住宅空間加寬抬高,使之通風涼爽,形成具有南方特點的漢式建築。由於這種住宅建築結構穩固,隔熱性好,通風陰涼,而且可以就地取材,易於建造,省工省料,又不易失火,所以為壯族和其他民族所接受,並首先在與漢族相鄰的壯族地區流行起來,然後逐步擴大,最後發展成為廣西地區分佈面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住宅建築類型。除了漢族之外,廣西地區的11個少數民族的住宅建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這種漢式建築的影響,有些民族的住宅幾乎全部建成了漢式的硬山擱檁建築。儘管如此,在居住習俗及其思想觀念方面,各民族則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著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正是諸民族各具特色的建築形式、居住習俗和思想觀念,才匯聚成廣西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風格獨具、多姿多彩的大觀。
居住文化
受土地資源的限制,日本住宅不可能像美國、加拿大那樣分佈得十分離散,為了保持居住環境擁有新鮮的空氣,日本居民都自覺地維護居住環境的健康。現代的住宅設計中滲透了這種文化意識,通過對煙塵污染的控制、綠化植被的營造,設置寬大的門窗、隔扇,採取簡潔的室內陳設布置,有效地提高了空氣質量及其流通性能。住宅設計上的“氣”文化,給日本人帶來的好處之一是,日本人的壽命延長了。
“季”文化
日本國土狹長,四季氣候分明,為了使居室融入自然,日本人在現代住宅設計中注意根據地方氣候、風土來考慮安排居室布局,使住宅空間努力追隨自然的陽光、風和綠色,把室外的景物納入視野之內。或者通過種種人工手法,建造充滿著自然情趣的庭院。人們身居室內,亦可飽覽自然界的變化,感覺自然生命力的脈搏,從中體會人生的意義。
“木”文化
日本在建築材料的開發方面居於世界前列,但這並未改變日本人對室內木料裝修的偏愛。木料裝修能帶給日本人回歸自然的感受,而且對於居住在地震帶上面的日本人來說,木料無疑是較安全的建材。日本人的木裝修做工精緻,線條簡潔,頗具原木風格,不像歐陸的木裝修那樣繁雜、豪華,而且與室內小空間流動合一,給人親切、高雅的感覺。
“座”文化
日本人樂於在充滿木材、紙張(糊於移門、窗扇上)等天然材料的特殊氣息所形成的氛圍中,盤腿屈膝坐在榻榻米上無拘無束地交談、飲食,進行心靈的對話。這種赤腳文化,也可叫做“座”文化。在現代住宅設計中西洋風日盛的今天,日本人仍保留著這一民族傳統習慣,亦屬難得。
慶陽窯洞
永定土樓
在永定範圍內,無論是哪一座土樓,樓內的男姓居民只有一個姓,沒有他姓,而且都是血緣關係較近的同宗同族人。這是注重血緣紐帶的永定客家人繼承漢民族宗法制度、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家之內,家長說了算,一樓之內或全村同族之內,族長說了算,這是土樓客家人在漫長的封建時代所嚴格遵奉的一條原則,誰也不能改變它、違背它,處在特殊背景下和自然環境下的土樓客家人,血緣、親情、鄉情比什麼都更為重要,何況他們安身立命的地方危機四伏,安全難有保障。於是,自然而然的把聚族而居作為唯一的選擇。
從建築本身來看,土樓中的祖堂是土樓客家人聚族而居的重要的證明,它是土樓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標誌性建築,處於全樓的核心地位。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即是全樓居民祭祀列祖列宗的場所,又是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一般正中牆上設置神座,兩邊牆上掛列祖列宗畫像,下面擺設長條供桌和方形供桌,左右兩邊牆上懸掛祖宗的畫像、遺訓和名人題詞等,下面靠牆處分別放置一排古香古色的丈太師椅、茶几。
永定客家土樓樓內都有私人住宅(廚房卧室)又有公共場所(大門,廳堂,樓梯等)大家長期居住在一起,低頭不見抬頭見,從小就養成了愛護公共場所,維護公共秩序的好習慣,男婦老幼在每天早晚,一日三餐都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邊吃飯邊聊天(冬天在廳堂,夏天在三個大門口),大家說說自己的喜怒哀樂,互相交流生產,生活經驗,解決各自的矛盾。樓內居住人多複雜,家庭,小孩子,夫妻,鄰里之間發生爭端是難免的,然而不管是什麼時候,只要發生了爭吵,全樓兄弟叔侄大家就會及時前來圍觀調解,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