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揚州瘦馬的結果 展開

揚州瘦馬

明代張岱小品文

《揚州瘦馬》是明代文學家張岱創作的一篇小品文。文章詳盡而生動地記敘了明末揚州地區風行的養“瘦馬”的現象。對於如何選擇“瘦馬”,迎娶“瘦馬”,文中都有具體而形象地描繪。全文通篇白描,客觀敘述,而褒貶之意寓於其中。

作品原文


揚州瘦馬
揚州人日飲食於瘦馬之身者數十百人。娶妾者切勿露意,稍透消息,牙婆駔儈,咸集其門,如蠅附膻,撩撲不去。黎明,即促之出門,媒人先到者先挾之去,其餘尾其後,接踵伺之。至瘦馬家,坐定,進茶,牙婆扶瘦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曰:“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轉身。”轉身向明立,面出。曰:“姑娘藉手睄睄。”盡褫其袂,手出、臂出、膚亦出。曰:“姑娘睄相公。”轉眼偷覷,眼出。曰:“姑娘幾歲?”曰幾歲,聲出。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趾出。然看趾有法,凡出門裙幅先響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曰:“姑娘請回。”一人進,一人又出。看一家必五六人,咸如之。看中者,用金簪或釵一股插其鬢,曰“插帶”。看不中,出錢數百文,賞牙婆或賞其家侍婢,又去看。牙婆倦,又有數牙婆踵伺之。一日、二日,至四五日,不倦亦不盡,然看至五六十人,白面紅衫,千篇一律,如學字者,一字寫至百至千,連此字亦不認得矣。心與目謀,毫無把柄,不得不聊且遷就,定其一人。
插帶后,本家出一紅單,上寫彩緞若干,金花若干,財禮若干,布匹若干,用筆蘸墨,送客點閱。客批財禮及緞匹如其意,則肅客歸。歸未抵寓,而鼓樂盤擔、紅綠羊酒在其門久矣。不一刻,而禮幣、糕果俱齊,鼓樂導之去。去未半里,而花轎、花燈、擎燎、火把、山人、儐相、紙燭、供果、牲醴之屬,門前環侍。廚子挑一擔至,則蔬果、餚饌湯點、花棚糖餅、桌圍坐褥、酒壺杯箸、龍虎壽星、撒帳牽紅、小唱弦索之類,又畢備矣。不待覆命,亦不待主人命,而花轎及親送小轎一齊往迎,鼓樂燈燎,新人轎與親送轎一時俱到矣。新人拜堂,親送上席,小唱鼓吹,喧闐熱鬧。日未午而討賞遽去⑮,急往他家,又復如是。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①瘦馬:指被人販子調教然後賣給達官貴人做妾的年輕女子,她們多出自貧寒人家或被人販子拐賣而來。因當時以瘦為美,所以這些女子多消瘦苗條,故有此稱。
②牙婆:對媒婆或女性人販子的稱呼。駔儈(zǎng kuài):指販賣牲畜的生意人,這裡代指媒婆。
③膻(shān):指牛羊一類的腥膻氣味,此處泛指肉類。
④睄(qiáo):掃一眼,快速地看一下。
⑤盡褫(chǐ)其袂(mèi):把衣袖都脫去。褫,脫去。袂,衣袖。
⑥覷:看;瞧。
⑦裙幅:裙子的分幅。
⑧毫無把柄:指一點頭緒都沒有,毫無辦法。
⑨山人:指給人算命占卜的人。
⑩儐相(bīn):舉行婚禮時陪伴新娘新郎的人。
⑪牲醴(shēng lǐ):古代特指供宴饗祭祀用的牛、羊、豬和甜酒
⑫餚饌(yáo zhuàn):指菜肴。饌,飲食,吃喝。
⑬撒帳:古代的婚禮習俗,新人拜堂之後要並坐於床沿,由婦女向床上撒錢或者乾果之類,寓意吉祥。
⑭喧闐(tián):喧嘩,熱鬧。闐,熱鬧。
⑮遽:迅速地離開。

白話譯文

揚州每天靠“瘦馬”養活的有幾十上百人。想要娶妾的人千萬不要露出娶妾的意願,稍微透露一點消息,那些媒婆市儈們就全都聚集到你家門前來了,像蒼蠅叮著膻腥的東西,怎麼揮趕也趕不走。天一亮,就來催促娶妾的人出門,媒婆就先把你邀請過去,其餘的人都尾隨其後,接連不斷地伺候張羅你看人。到了姑娘家裡,剛剛坐下來,遞上茶水,媒婆立馬就牽著一個瘦馬出來,對她說:“姑娘拜見客人。”她就施禮下拜。媒婆又說:“姑娘往前走。”瘦馬便走動起來。媒婆又說:“姑娘轉身。”她就轉過身子,朝明處站立,露出面容。媒婆又說: “姑娘把手伸出來瞧瞧。”於是就把她的衣袖都捋起來,手掌、手臂以及肌膚都露出來。媒婆又說: “姑娘瞧瞧相公。”女子就轉過眼睛偷偷看客人,客人就能看清她的眼睛。媒婆又說:“姑娘幾歲了?”她報出年齡時就可以聽她的聲音如何了。媒婆又問:“姑娘再走走。”媒婆用手拉著她的裙子,腳趾就露了出來。然而看腳趾還有一個辦法,只要是出門時裙擺先響的腳趾一定大;把裙子系得高高的,人還沒有出來而腳趾先露出來,腳趾一定小。媒婆最後說:“姑娘請回。”一個人進去了,另一個人又出來。到一家必定要看五六個人,走到哪一家都是這樣。如果有看中的,用金簪或者一根釵插到女子的鬢髮上,這就叫“插帶”。看不中,就拿出幾百文錢,打賞給媒婆或女子家的婢女,又到別家去看。一個媒婆如果累了,其他幾個媒婆輪流伺候。一天、兩天以至四五天,既看不厭倦,也看不完,但是看到五六十個人的時候,都覺得是白凈的臉蛋和紅色的衣衫,干篇一律。就好像學寫字的人,一個字寫到上百遍上千遍之後,連這個字都認不得了。心裡想的和眼裡看的,毫無頭緒,一點把握都沒有,不得不姑且將就著定下其中某個人。
插帶之後本家給出一個禮單,上面寫著彩緞若干、金花若干,財禮若干,布匹若干,用筆蘸墨,送到客人面前讓客人過目點驗。客人批點財禮以及鍛匹等讓他們滿意了,他們就恭敬地請客人回去。客人回家還沒到家門口,而鼓吹樂隊、托盤的、挑擔子的、紅綠彩緞、羊、酒等已經等候在客人門口,不一會兒彩禮、糕點、果品全都齊備,鼓吹樂隊吹吹打打地引導而去。走了不到半里路,抬花轎的、舉花燈的,打燈籠火把的、占卜算卦的、做儐相的,香紙燭火、祭祀果品、犧牲之禮等,都在門前等候侍立著。廚子挑著一個擔子來,蔬菜瓜果、菜肴、水、點心、花棚、糖餅、桌圍、坐墊、酒壺、酒杯、筷子、龍虎壽星以及撒花帳的、牽新娘的、唱小曲的、彈琴拉弦之類的,又全都聚集齊備。不等回復,也不等主人命令,花轎和送親的小轎一塊去迎接新娘,吹打著鼓樂,打著燈火,新人的轎子和送親的轎子一會兒就一起來到。新娘拜過堂后,親人入座酒席,唱曲的唱幾個曲子,鼓吹樂隊吹打幾回,歡騰熱鬧。還沒到中午,這些人討了賞錢就急急忙忙地離開,趕著前往其他人家,又去給其他客人挑選姑娘了。

創作背景


揚州本是一個繁華之地,商業和交通都很發達。明清之際,揚州鹽業是朝廷的主要經濟命脈,揚州鹽商富可敵國,舟楫車馬輻湊,官紳富商雲集,花天酒地,生活奢靡。這裡地處水鄉澤國,據說因受水土澤氣熏育,女子大都性格溫柔,容姿美麗。當地豪猾便以為奇貨可居,以賤價收買貧家少女,教以針線女工、歌舞書畫,然後以高價賣給客商遊宦。此風相沿已久,俗稱“養瘦馬”。對於這樣一個神秘而又奇詭的社會世象,作者有感而發,創作了此文。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關於“瘦馬”的記載,偶見於明清筆記,大都語焉不詳,唯此篇詳盡而生動,對於如何選擇“瘦馬”,迎娶“瘦馬”,都作了具體形象的描繪,彷彿再現了一場令人發噱而又作嘔的鬧劇。
這場鬧劇進行的節奏非常之快,可謂“加速度”。古代婚禮有許多禮節,要做許多準備,費許多時間。但在這裡,相婦、插帶、送禮、迎親、拜堂等等,一整套儀禮,在朝夕之間即告成功。一切都事先準備好了,到時如法炮製就行了。只要客人在女家開出的“紅單”上,用筆墨(也是送上來的)將諸項財禮一一批迄,即刻就可舉行婚禮。事情辦得這樣快,文中第一句就透露了箇中消息。“揚州人日飲食於瘦馬之身者,數十百人。”這是一種交易,一種買賣,而從事這種罪惡勾當的人很多,競爭相當激烈。鬧劇導演者們——眾多的“牙婆駔儈”,都想一下子拍板成交,成交率越快越高,他們撈到的油水越多。所以一聽到有人要娶妾,“黎明即促之出門船”,事成之後,又“急往他家”。他們對“瘦馬”沒有一點憐憫之心,在他們心目中,這些可憐的少女不過是一群供販買的牲口——“瘦馬”,賣得越多,對他們越有利。他們甚至不大考慮有財有勢的客人的利益,仔仔細細地為其尋覓一個性溫貌美的小老婆,而只求儘快成交,象走馬燈似的將一個個“瘦馬”輪悉出示。客人也給弄懵了,“白面紅衫,千篇一律”,不辨美醜,最後只好將就著“定其一人”。這真是絕大的諷刺。透過這場鬧劇,可以窺見一批喪失人性的人販子,吸血鬼的醜惡嘴臉和卑污心態。奇怪的是,這種惡劣的風俗竟然延續了千百年,中間雖然受到一些揚州地方官的禁止,但其風仍舊不息,這是值得深思的。
作者是一位出色的傳記文學家,又喜愛小說和評書之類的通俗文藝,善於刻畫人物,手段高妙。此篇寫牙婆相看“瘦馬”,言語不多,動作利索,使“瘦馬”乖乖地聽其擺布,片刻之間,現出了她的面容、手臂,膚色,眉眼、腳趾、聲音,達到了“選美”的目的,極其老練,又極其狡黠,而語言之俚俗,又極合其人身份。作者用白描方法,出以簡練之手,使人物活現紙上。其友王雨謙稱讚說:“但一落筆便刻畫入髓,毛髮都動。”

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原主編林邦均:人被作為牲口販賣,被稱為“瘦馬”,乃是人間莫大的悲劇,而僅揚州一地“飲食於瘦馬之身”,竟多達“數十百人”,然則被販賣的婦女之多,自不難想象。作者在客觀冷靜的描述中,為讀者演示了這幕人間悲劇。文中相人一段尤為真實生動。作者故意不避重複,詳細地將媒人牙婆的一次次問話和指令及瘦馬如何一一應答和舉動詳盡道來,意在表明這樣的一舉一動,一問一答,無異於牽線傀儡;這樣的相人,無異於牲口買賣。作者不大聲色,將鄙薄厭惡之情深寓於白描之中。(《陶庵夢憶注評》)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夏咸淳:此文描寫揚州養“瘦馬”惡俗極細緻,諸多婚俗細節都寫到了,可備文史資料。文章純作客觀描述,而褒貶之意寓於其中。牙婆相看瘦馬一節,人物神情、舉止、語言,皆躍然紙上,小說家之筆未必能到。(《當代散文叢書 張岱散文選集》)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79),字宗子,一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明末清初文學家。出生於仕宦世家,早年過著富裕的生活,喜愛遊山玩水,通曉音樂戲劇。明亡后張岱曾參加抗清鬥爭,見大勢已去,才隱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不做清朝的官。他在散文上的造詣高,體裁廣,文字清新,能把大量民間口語融入到散文之中。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嬛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