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節

端節

端節,貴州水族人民又稱“借端”或“借瓜”(“借”水語“吃”的意思,“借端”“借瓜”即吃端、過端之意),相當於漢族過春節,是中國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都勻、獨山、荔波、榕江等地水族人民歡慶團聚、辭舊迎新、慶祝豐收而舉行的節日,也是水族人民最隆重的年節,節日期間主人以最豐盛的形式招待來客。

各地所過的日期不一樣,如都勻套頭以水歷十二月的第一個亥日為端節日,周覃鎮水東、水龍鄉馬聯等村過第二個亥日;廷牌、恆豐等地過第三個亥日,三洞中和等地過第四個亥日,揚拱水昂等地過第五個亥日。

端節簡介


端節活動的宗旨是:新年開端、辭舊迎新;稻穀成熟、慶賀豐收;祭祀祖先、報恩祈福;聚會親友,和諧族群。祭祖活動多在端節的“除夕”與“初一”早餐舉行,要忌葷吃素。水族祭祖吃素,只忌禽畜獸類油肉,不忌水產類,而以魚作為主祭品。
慶祝端節
端節活動
端節活動
祭祖時,在正堂供桌上擺上魚包韭菜、炕魚、豆腐、糯米飯、米酒、南瓜、茄子和花生、葵花、糖果等饌品。有的還供奉衣著首飾及摘糯谷穗(或稱米廉),表示豐衣足食;擺上犁、鋤鐮等生產工具,啟迪人們繼往開來,靠勞動去創造財富與幸福。有的習慣用簸箕設地席供祭。有的還在門外設便席,打上一鏟火子,放上煙桿與拐杖,以迎接外出漁獵的先祖的魂靈。
端節是水族文娛體育活動重要起源與傳承的節日。《銅鼓史話》載:“水族在九月節舉行招魂儀式后,就把藏在家中的銅鼓拿出來,懸掛在門前,先以酒三杯供神,再以酒灑在鼓上,然後方可敲擊。”史稱“水亦僚類”。《隨書·地理志》載“諸僚鑄銅為鼓”,“懸鼓於庭,置酒以招同類。”這正與水族端節擊鼓的情況相似。擊銅鼓、皮鼓是傳統的娛樂活動。此外還有吹笙、跳舞、唱歌等。水族古老的銅鼓舞、鬥牛舞、角鼓舞(水語稱為“點達報”)等,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創製、發展。
端節一定要登高賽馬,在特定小山坡“端坡”舉行。“男騎馬去相姑娘,女梳妝去看新郎”的端節歌句,反映了男女青年社交活動的情況。

端節歷史


水族自稱“睢”,發祥於睢水流域,地處殷商文化圈之中。殷商亡國,水族先民舉族南遷,逐步融入百越族群。秦定鼎中原,發兵征討嶺南,水族先民舉族溯流進入都柳江、龍江上游的黔桂邊境地帶生息,初步形成當今分佈格局。貞觀三年(629年),李唐王朝在水族地區設置應州,治下所領都尚、婆覽等五縣,以及環江州等均為水族生息地域。隨後設置以安撫“睢”族群為主體的羈縻撫水州,族稱由“水”代“睢”。
唐貞觀設置的婆覽縣,治地在今三都縣恆豐鄉,民間習慣稱為水婆。這一帶韋姓人口集中,又是古代縣治,因此水族新年正月第一個亥日的端節必須由水婆地區過節。因此,民間有“亥日水婆端,午日水潘(今塘州鄉)端”之說。
端節與歷史悠久的水書、水歷有關。端節批次繁多,過節日期全靠水書、水歷推算。

端節傳說


很早的時候,我們的先民父老攜幼,背著銅鼓,挑著生產用具,成群結隊地逃荒,大隊人馬走呀走,不知走了多久,才來到現在三都縣三洞的地方,有位叫拱登的老祖公,看到這一帶地勢較好,就把本家族的幾支人分散居住下來。分散時,大家約定在三年後的年底,再回到三洞來團聚。轉眼三年過去了,各支人都將自己種的糯米、高粱、小麥、南瓜、黃豆等送到三洞看望老祖公拱登,三年才見面,大家都很高興,舉杯痛飲,青年人還敲起銅鼓,當大家喝得正盡興的時候,官家帶著一隊人馬拿著弓箭、刀槍圍攏過來,他們說,這一帶地方是官家的領地,底下埋著金銀財寶,要他們馬上搬走,大家嚇慌了,都把眼睛盯著拱登,此時,勇敢機智的老祖公便與官家說理道論,官家論理無據,但又不肯認輸,便指揮手下人馬動武驅趕水民,拱登老祖公指揮大家奮起反抗,大家齊心協力,把官家趕跑了。可水民以死傷不少,大家把他們掩埋后,用糯米和燉魚祭奠,不忘他們保衛家園的功勞。
晚上,拱登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鬚髮全白的老人,對他說:“官家明天早上飯後要放瘟疫來毒害你們,你們要躲到坡頂通風之處,傍晚再回來。”拱登醒來,想起昨天發生的事,就趕緊把夢中的事跟大家說了,並叫大家吃過早飯立即上山頂避難。到坡上后大人談古論今,可是小孩卻哭哭嚷嚷,拴在樹下的馬也嘶叫不停,互相嘶咬,喂馬的後生也管不住,拱登在山坡轉了一圈,對後生說:“這裡有荒坡,你們何不賽馬比個高低,讓娃子們得個熱鬧嗎!”後生門齊聲贊同,紛紛上前騎馬飛奔,幾十匹馬奔前跑后,好不熱鬧,這使哭嚷的娃兒笑開了嘴,大人們以為賽馬高興鼓勁,熱鬧非凡。後來,積風成俗,每年過端的時候都要到坡上賽馬。在以後的日子裡,每逢水歷年底,人們照舊抬著豐收的果實,彙集到三洞來團圓,以特殊的方式祭奠死去的親人,祭祀結束后,人們敲起銅鼓、唱起山歌、跳起蘆笙,歡歌躍舞,青年男女們用山歌交流感情、互訴情意,年輕騎手們在山坡上跨馬奔騰,一爭高下,熱鬧非凡。從此,每年一次這樣的盛會,大家稱為“端節”。

端節批次


第一批端節:主要是都勻市奉合、陽和、基場鄉地區;
第二批端節:主要是三都縣拉佑、水東地區;
第三批端節:主要是三都縣恆豐、中和、廷牌,獨山縣榕江縣、丹寨縣、雷山縣等地區。
第四批端節:主要是三都縣塘州鄉、榕江縣等地區。
第五批端節:主要是三都縣三洞鄉、都江地區,榕江縣、從江縣等地區。
第六批端節:主要是三都縣牛場鄉地區。
第七批端節:主要是三都縣九阡及蘭領地區。
端節批次,過去分為9批,現在分為7批。端節批次順序不能顛倒混亂,具有嚴格的民族約束力。個別地方在自願的基礎上作了調整。
上述順序,表明以端節為年節的這部分不同血緣氏族的水族同胞,在歷史上構成了部落聯盟。隨著社會發展,又添加了地域性異氏族成員,逐步演化為地緣文化相結合的端節文化特徵。

端節價值


端節形象地記錄了中原早已失傳的古文化信息
①.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年”:谷熟也。谷熟慶典曰過年。在現代漢語中,“年”的本義早已消失。端節在水族曆法的年終12月至新年1~2月間歡度,對應夏曆8~10月。端節的宗旨是慶賀豐收、辭舊迎新、祭祀祖先、聚會親友。端節活動形象而準確地詮釋“年”的本義。
②. 端節形象地反映悠久的、以稻作物候為依據的水歷。
③. 端節記錄了中原古代的語言信息。端節過新年,故有開端、開年之說。古稱正月為“端月”,正月首日為“端日”,現代漢語也早已消失,但在水族社會中卻鮮活地傳承使用。
④. 端節聚族登高舉行賽馬、擠馬活動,是水族傳承睢水流域發祥地的賽馬古俗。在南方民族年節中,以賽馬為代表性活動的只有水族的端節。
端節是世界歷時最長、批次最多的民族年節
端節在水歷年終歲首兩端時段歡度,以亥日為主線推算日期歡度。過節批次,古代分為9批,現在分為7批。首批從都勻開始,末批在三都縣蘭領寨結束,首尾歷時50餘天。端節是世界歷時最長、批次最多、特色濃郁的傳統民族年節。
端節保留著血緣氏族部落年節慶典遺風的濃郁特色
端節分批過節,是以血緣氏族為主要依據劃分批次,儘管後來融入了民族的地緣文化特徵,但血緣氏族部落年節慶典遺風的特色依然濃郁。《貴州通志》:載:“水家苗都勻有之,有韋蒙二姓在內外套與花苗雜居……每歲中秋月首戌日趕場,亥日過端節,以是之晴雨主是年之豐歉。”
水族獨有、貴州特有、中國唯一的奇特民族年節
貴州水族以端節為年節,源遠流長,承載著厚重的民族文化和濃郁的民俗風情。傳統的慶典活動主要有家族祭祖、端坡賽馬、文藝表演、體育競技、銅鼓和木鼓演奏等。“除夕”吃團圓飯, “初一”上午忌葷食素,但不忌魚蝦等水產。貴州水族端節,最具特色的菜,算是魚包韭菜了。魚包韭菜是水族端節家家戶戶必不可缺的最珍貴的祭祖菜肴。據說,水族先人為避禍亂從江西(江之西部)白米街往江南遷徙,爬山涉水,道飢而漁,得魚佐之以韭菜填飢健行,故水族端節以魚包韭菜供祀先人,懷念祖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