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縣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轄縣
榕江舊稱古州,為江南八百州之一,隸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處東經108°04′-108°44′、北緯25°26′-26°28′之間,位於湘黔桂三省結合部中心地帶,東鄰黎平縣、從江縣,西與雷山縣、三都縣接壤,北界劍河縣,南接荔波縣,自古有“黔省東南鎖鑰,苗疆第一要區”之稱。全縣總面積3315.8平方千米,轄6鎮13鄉、268個行政村。
榕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貴州省旅遊優先發展區”、“紅色革命老區”和“貴州省體操之鄉”。縣城內有紅七軍軍部舊址、鎮台衙門、兩湖會館、福建會館、天下獨一苗王廟等古建築,榕江苗山侗水風景名勝區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榕江縣擁有A級民族村寨4個、文物133處,民族風情及民間藝術獨具一格,享有“風情濃郁、璞玉渾金、無跡不古、山水獨秀”的美稱。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榕江,昔稱古州。
榕江縣風光
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古州蠻夷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二十六年(1393年)置古州衛,尋廢;永樂六年(1408年)設古州司流官吏目;十二年(1414年)以古州蠻夷長官司屬黎平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設開泰縣承分駐古州;七年(1729年)設古州鎮,置古州廳,以黎平府同知駐其地;乾隆元年(1736年)置古州兵備道;二年(1738年)移開泰縣承分駐朗洞。
民國二年(1913年)改古州廳為榕江縣,屬黔東道;十二年直屬於省;二十四年(1935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二十六年(1937年)以後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50年,屬獨山專區。
1952年,屬都勻專區。
1956年,划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年將從江縣併入。
1961年,將從江縣分出。
1997年,榕江縣轄6個鎮14個鄉,縣政府駐古州鎮。
2003年,轄6個鎮、14個鄉(其中6個民族鄉),共有268個村委會、14個居委會。
2006年8月25日,經省政府批准,撤銷車江鄉,其原轄地劃歸古州鎮管轄。
2007年,轄6個鎮、13個鄉(其中6個民族鄉),268個行政村、14個居委會。
2014年,全縣下轄6個鎮13個鄉(其中5個民族鄉),268個行政村。
2016年1月1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19號)同意批准榕江縣栽麻鄉、平江鄉、八開鄉、撤鄉設栽麻鎮、平江鎮、八開鎮,截止榕江縣共轄9鎮10鄉(其中5個民族鄉)。
榕江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介於東經108°04′-108°44′、北緯25°26′-26°28′之間。南北長93千米,東西寬66.5千米,國土面積3315.8平方千米。地跨珠江與長江流域。東鄰黎平縣、從江縣,西與雷山縣、三都縣接壤,北界劍河縣,南接荔波縣。
榕江縣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邊緣地帶,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河流深切,中間地勢低落,山地特色明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均氣溫18.1℃,積溫大於6500℃,降水量1200多毫米,年平均日照1300多小時,無霜期超過310天。空氣質量優良,年日平均值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榕江縣地面森林覆蓋率74.71%,活立木蓄積量2128萬立方米。全縣有植物2000多種,其中400多種有較高的實用價值。珍稀樹種青錢柳列入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二級保護的20種,三級保護的17種。
榕江縣有大小河流67條,總長1303公里,水資源理論蘊藏量25.99萬千瓦,可開發10.37萬千瓦。
榕江大山村莊
截至2013年,榕江縣總人口35萬,其中農業人口24.8萬人,佔總人口的70.86%;少數民族人口29.8萬人,佔總人口的85.14%。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297572人。
民族
2013年,榕江縣全年生產總值完成35.43億元,比2012年增長16.5%;規模工業增加值完成5.81億元,比2012年增長17.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3.2億元,比2012年增長26.7%;金融機構期末存款餘額42.09億元,比2012年增長20.7%;財政總收入完成6.2億元,比2012年增長40.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6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960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035元;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預計提高到78%。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30.9:27.2:41.9。
2013年,榕江縣糧食生產總產量達9.46萬噸,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糧經作物種植面積比由53:47調整到50:50。建成標準化商品蔬菜基地3000餘畝、葛根基地1.5萬畝,小香雞、香豬、臍橙產業初具規模。培育春暉蔬菜、錫利貢米等8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產業協會。肉類總產量達1.25萬噸。完成營造林5000畝,採伐木材34萬立方米。
2013年,榕江縣500萬元以上企業22戶,工業產值完成27.53億元,比2012年增長46.2%。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0.52億元,入駐園區企業50家,實現產值26.98億元,稅收1.12億元;建成標準廠房26萬平方米,完成投資7.7億元。認真落實小微企業扶持政策,新增微企100戶。黔閩活性炭公司正式掛牌上市。與杭州市桐廬縣簽訂結對幫扶框架協議。招商引資簽約項目31個,簽約資金50.2億元,到位資金37億元。
2013年,榕江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02億元,長14.9%;文化旅遊產業快速發展,旅遊總收入完成3.92億元,比2012年增長25.5%。
榕江學校
截至2013年,榕江縣建成4個鄉鎮中心幼兒園和榕江民中等14棟學生宿舍,改建15棟學生食堂,完成縣一中教學綜合樓主體工程,落實教育“9+3”計劃和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兩免一補”政策,下撥營養改善計劃專項資金2012萬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2396萬元。
2013年,榕江縣全年城鎮新增就業4100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5%以內。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綜合參保率達9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3%。發放城鄉低保金7782萬元,重點優撫對象春節一次性生活補貼1644萬元,冬春及季節性糧食救助1311.7噸。建成縣社會福利院、縣社會福利中心老年養護樓;啟動縣城殯儀館和公墓建設。完成54個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87個,投入資金1849萬元;發放糧種、綜合直補等惠農補貼2630萬元。
2013年,榕江縣完成縣人民醫院住院綜合大樓、縣衛生監督局業務用房、3個鄉鎮衛生院標準化業務用房、241個村級衛生室建設和縣中醫院業務用房擴建工程;開工建設7個鄉鎮衛生院職工保障房;啟動3個鄉鎮計生服務站建設。
2013年,榕江縣“大利侗寨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參加全州第八屆運動會暨第二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金牌和獎牌總數均名列全州第3名,成功申辦全州第九屆運動會暨第三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舉辦了2013年“中國·貴州·榕江苗王廟文化研討會”和2013年“中國·榕江薩瑪節”。
榕江縣城位於都柳江畔,處於貴陽與桂林的中點上,距兩地空間距離皆為190餘千米。公路、鐵路未興之前,對外交往主要依靠水運,榕江歷為黔桂兩省的水上樞紐,是貴州省對廣東、廣西交往的門戶,船舶順江而下可直達廣州。對外交往主要靠321國道與880省道,4個出境方向與外界聯繫,皆為柏油公路。廈蓉高速公路與貴廣高速鐵路通過縣境中部,分別從縣城的南北經過。鐵路建成后,至貴陽、桂林在1小時以內,至廣州不足3小時,榕江將成為貴州東南最大的人員物資集散地。縣東北方向有黎平機場、西南方向有荔波機場,距離皆在100千米的範圍內。321國道、爐榕公路、錦榕公路在縣城交織。20個鄉鎮全部通車,全縣通車里程已達782公里。
截至2013年,貴廣快鐵榕江站建設、G321線古州至涼亭改造工程順利推進;高雅至高台旅遊公路、平江至三江通鄉油路建成通車;完成通村油(水泥)路建設273公里,全縣公路總里程達2436公里。
苗族服飾
苗族牯臟節
苗族吃牯髒的時間,一般在農曆十月或十一月的某個“亥”日或“辰”日,通常舉行7天。前3天是大娛樂,全寨大吹蘆笙,進行踩蘆笙堂歡跳蘆笙舞活動。到第4天寅時,舉行吃牯臟踩堂儀式。此時,走在最前面的是穿花衣、羽毛裙,頭戴特製的白野雞毛帽的牯臟頭;跟著的是領頭的蘆笙隊,然後,是眾多的蘆笙隊和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牯臟牛和扛著已故先人生前所喜歡的衣物的人們;最後是放鞭炮、鐵炮的和參加牯臟活動的隊伍。隊伍繞牯臟堂3圈,便由牯臟頭對著牯臟牛念一陣《吃牯髒詞》,念畢后就回家。當人們離開牯臟堂時,土鐵炮、火藥槍和蘆笙齊鳴,霎時,牯臟堂上蘆笙陣陣,槍炮聲聲,人聲鼎沸,一片歡騰。
次日寅時(即凌晨3-5點鐘),人們將牯臟牛牽到“祭祖堂”,由牯臟頭念了一陣《祭祖詞》后並鳴槍三響,這個時候呢,各家各戶便開始祭祖。從這天起(即第4天),直到第7天吃牯臟結束,每天人們都是酒酒肉肉,擺宴吃喝。
苗王廟
西山苗王廟
苗王廟位於榕江縣城西卧龍岡上。從城內步行一公里可達。屬榕江縣著名的歷史文物旅遊景點。興建時代無考。廟內有苗王塑像,身長七尺,赤足芒鞋,著左衽服,雙目炯炯有神,昔日香火旺盛。文革時期,廟曾被毀,后群眾自願籌款捐物按原樣恢復。2005年,國家幫助擴建,現有面積1490平方米。
古榕群景區
都柳江畔古榕群
黔農小香雞
黔農小香雞是貴州特產珍禽,主產於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體型小,結構勻稱、緊湊、纖秀。公雞羽色以紅色為主,頸羽金紅或金黃色,尾羽黑色。母雞羽色為黃麻、褐麻及灰麻色,間有少量純黑色和白色。遺傳穩定,適應性和抗病力強,耐粗飼,外貌清秀,能飛善跑,其肉味香、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有較高的保健、經濟和食用價值。
榕江香羊
榕江香羊為榕江縣特有的地方山羊品種,肉質細嫩,鮮香可口,為榕江縣特色美食羊癟的原料來源。
產於榕江縣塔石鄉、三江鄉、平陽鄉等偏遠鄉鎮。有小而香,易飼養。即個體矮小,膻味輕,肉質細嫩,鮮香可口,適應性強,耐粗飼,抗病力強的特點。
侗家燒魚
侗家燒魚
侗家腌魚
侗家腌魚,色鮮味美,集微酸、微咸、甜、辣香味於一身,具有營養豐富、開胃可口、增進食慾等特點。具體製作方法是把200克以上的鮮活鯉魚從背面剖開,使魚成一大整塊,並把魚洗凈,平擺在大木盆里,撒上粗粒食鹽,每放層魚都要均勻地撒上一層鹽,然後擱置兩三晚,讓鹽全浸到魚肉里;再把蒸熟的糯米飯、辣椒粉、生薑、花椒粉等佐料相拌,撒上少量米酒,拌勻成魚糟,敷在魚肚內,放進木桶里,用乾淨的新鮮棕葉蓋上三四層,再用木桶蓋蓋嚴,並用幾個大石頭壓緊,最後倒上已放涼的鹽開水,擱在灶旁或房裡,3個月後即可食用。
酸湯魚
酸湯魚
烹制酸湯魚以肥鯉魚最佳,佐以適量的蔬菜和得料。
侗家腌肉
侗家人常製作腌肉,一是因為侗家人愛吃酸食,二是腌肉是久存豬肉的最好方法之一。過去,過年殺豬時,吃不完的鮮肉只好製成臘肉和腌肉,用這樣的方法保存肉品,保質期可達十數月。
2021年8月27日,入選國家鄉村振興局公布的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