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水族自治縣

貴州省黔南州下轄的自治縣

三都水族自治縣,隸屬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於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是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地處“月亮山、雷公山”腹地。東鄰榕江、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獨山、都勻,北連丹寨,距省城貴陽230公里,全縣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2009年全縣總人口31.4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0.47萬人,水族人口20.24萬人,佔總人口的64.8%,全國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三都水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276347人。國道321線、貴廣高鐵橫貫縣境,是西南省區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桂林、貴陽、昆明達樟江國家級喀斯特森林保護區旅遊線路上最便捷的通道。

2016年12月7日,三都水族自治縣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7年末,戶籍人口為372786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2929萬元。

2019年12月6日,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20年3月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同意三都水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2020年,三都水族自治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72046萬元,比上年增長2%。

歷史沿革


三都在夏朝屬梁州東南裔;商屬於荊州西南裔;周屬越,領牂牁國地;秦屬象郡且蘭縣地;漢屬牂牁郡;晉至南朝宋屬牂牁郡的東南角和武陵郡的西南角等處交界地;南朝齊屬牂牁郡東南角和齊熙郡西北角等處交界地;梁、陳屬南牂牁郡;隋屬牂牁郡。
三都水族自治縣全景圖
三都水族自治縣全景圖
唐初開始在三都境內設治,貞觀三年(629年),置婆覽縣,即今三都恆豐、塘州、合江一帶;都尚縣,即今三都都江一帶,屬應州管轄,州治在都尚縣。
宋代(960~1279年),屬夔州路紹慶府(今四川彭水縣)所轄五十六羈縻州的南部東段邊地。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六月(1289年),西南夷中下爛土等處洞長忽帶等人,以三百洞、一百一十寨內附。至元二十八年十月(1291年),將洞蠻爛土建立定雲府,改陳蒙洞為陳蒙州,合江為合江州。至元二十九年正月,設陳蒙爛土軍民安撫司。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都勻定雲安撫司為都勻安撫司。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授張均為合江州陳蒙爛土長官,隸都勻衛。弘治七年五月(1494年),長官司改屬獨山州,隸新設的都勻府。雍正九年七月(1731年),置都江廳通判,即今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隸都勻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爛土司地置三腳屯州同,即今三合、大河、普安、中和等鄉鎮。
民國二年十二月(1913年),都江廳改稱都江縣,三腳州同改稱三合縣。民國三十年二月(1941年),貴州省政府將都江、三合兩縣合併,改名三都縣,三都縣治設三合鎮,都江縣署改為區署。
1949年12月6日三都解放,1950年1月14日三都縣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9月11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三十七次會議作出決定,撤銷三都縣,設置三都水家族自治縣,同年12月21日,將三都水家族自治縣更名為三都水族自治縣。1957年1月2日,三都水族自治縣正式成立,縣治設三合鎮,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縣名、縣治一直沿襲至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三都水族自治縣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月亮山、雷公山”腹地,地跨東經107°40′至108°14′,北緯25°30′至26°10′之間。東鄰榕江縣、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獨山、都勻,北連丹寨。東西寬56公里,南北長78公里,距省城貴陽230公里,距州府都勻85公里,全縣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

地形

縣境處於雲貴高原的東南斜坡,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在500至1000米之間,最高為西北面的更頂山,海拔1665.5米;最低處是壩街附近的都柳江出境處,海拔303米。境內山嶺連綿,溪流交錯,其間夾著若干起伏的丘陵和平壩,在總面積中耕地佔9.4%,林地佔55.6%,草山佔29.7%,水面佔1.3%,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

氣候

三都水族自治縣夏長冬短,春秋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由於地形、地勢、地貌、海拔高度的複雜影響,形成三都氣候在地域上的差異,全縣分為溫熱、溫暖、溫和三個氣候區域。年平均氣溫為18.2℃,一月份平均氣溫為7.8℃,七月份平均氣溫為26.6℃,極端最高氣溫為39.2℃,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3.5℃,年總積溫為6603.1℃。境內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26.1毫米。日照時間少,全年日照時數1131.4小時。全年無霜期326天,最短275天。氣溫的垂直變化十分明顯。氣候災害頻繁,其中對農作物影響較大的有乾旱、暴雨、倒春寒、秋綿雨、冰雹、凌凍等災害性天氣。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三都水族自治縣堯人山
三都水族自治縣堯人山
境內已發現的有用礦產有銅、鐵、煤、汞、金、銻、硫、鉛鋅、磷、重晶石稀土、鉬、釩、雄黃、磚用頁岩、鈾、金剛石、砷等20餘種。已開採的有銅、鐵、煤、汞、金、銻、硫、鉛鋅、磷等。全縣有礦產地、礦區、礦點共100多處。汞銻鉛鋅礦開採歷史悠久,硫鐵礦以貴州省內含硫量最高的硫鐵礦床而聞名,金礦儲量約3.83噸,集中在三合鎮苗龍一帶。以銻礦為代表的採礦業和冶鍊業在三都現代工業中佔據主導地位。

水力資源

全縣年平均降雨量1349.5毫米,總降雨量33.1億立方米,徑流量16.5億立方米,外縣流入客水年平均來水量為11.98億立方米,地下水為4.7億立方米,全縣年擁水量共計33.18億立方米。全縣中小河流理論水能22萬千瓦,可開發量16.6萬千瓦。2010年,全縣水電裝機容量達1.6萬千瓦,年發電量4100萬千瓦時。

林產資源

主要樹種有杉木馬尾松楓香、櫟類、栲類、白楊南酸棗、馬蹄荷、含笑、紅豆杉、樺木、樟、楠、櫸、槭樹木荷山核桃、香椿、紫檀、漆樹、泡桐、竹、油桐、柑桔、桃、李、梨、板栗、楊梅、杜仲、鹽膚木、茶、棕櫚等。有較集中的10大林區,東片區的都江、壩街、羊福、巫不、打魚、拉攬6個鄉(鎮)和南片區的揚拱、九阡等鄉鎮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國有拉攬林場位於縣城東部12公里,經營面積26.85萬畝,林木蓄積量226萬立方米,素有“百里林海”之稱,具備年產3.5萬餘立方米商品材的能力,是貴州省營業銷售收入率先突破千萬元大關的國有林楊,也是中國國有林場500強之一。

行政區劃


沿革變遷

2013年,三都水族自治縣轄10個鎮:三合鎮、大河鎮、豐樂鎮、合江鎮、普安鎮、都江鎮中和鎮廷牌鎮周覃鎮九阡鎮;11個鄉:交梨鄉、拉攬鄉、打魚鄉、壩街鄉、羊福鄉、巫不鄉、水龍鄉、塘州鄉、三洞鄉、恆豐鄉、揚拱鄉;下轄270個村、4個居委會、2144個村民小組。
2014年8月,撤銷三都水族自治縣三合鎮、普安鎮、大河鎮、豐樂鎮、合江鎮、都江鎮、周覃鎮、廷牌鎮、九阡鎮、中和鎮、交梨鄉、拉攬鄉、水龍鄉、打魚鄉、壩街鄉、巫不鄉、羊福鄉、塘州鄉、三洞鄉、恆豐鄉、揚拱鄉等21個鄉(鎮)建制,設置新的三合街道和中和鎮、周覃鎮、普安鎮、大河鎮、都江鎮、九阡鎮。
三合街道:轄原三合鎮、拉攬鄉和原水龍鄉祥寨村、偉寨村,街道辦事處駐堯人山社區。
中和鎮:轄原中和鎮、塘州鄉及原三洞鄉(除群力村外)和原水龍鄉(除祥寨村、偉寨村外),鎮人民政府駐中和村。
周覃鎮:轄原周覃鎮、廷牌鎮、恆豐鄉和原三洞鄉群力村,鎮人民政府駐新榮村。
普安鎮:轄原普安鎮、交梨鄉,鎮人民政府駐普屯村。
大河鎮:轄原大河鎮、豐樂鎮、合江鎮,鎮人民政府駐懷所村。
都江鎮:轄原都江鎮、打魚鄉、壩街鄉、巫不鄉、羊福鄉,鎮人民政府駐上江村。
九阡鎮:轄原九阡鎮、揚拱鄉,鎮人民政府駐九阡村。
2019年7月,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三都水族自治縣設置鳳羽街道,鳳羽街道轄原三合街道的城南社區、交向社區、恆豐園社區、萬戶水寨社區、堯麓村、南嶺村,街道辦事處駐萬戶水寨社區。

政區劃分

三都縣城俯瞰
三都縣城俯瞰
2019年8月,三都水族自治縣下轄2個街道、6個鎮。
街道三合街道鳳羽街道
中和鎮周覃鎮普安鎮
大河鎮都江鎮九阡鎮

人口民族


人口數量

2003年,三都水族自治縣轄10個鎮、11個鄉,270個村委會和4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32.5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2萬人;佔總人口的93.49%。少數民族人口中,水族人口20.29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62.23%。
2011年,全縣總人口為36.037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為33.4835萬人,佔總人口的92.91%;非農業人口2.5543萬人,佔總人口的7.09%;少數民族人口34.9261萬人,佔總人口的96.91%;少數民族人口中水族人口23.7588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65.93%,佔全國水族總人口57.81%。
2014年,全縣總人口36.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5.49萬人,水族人口24.19萬人,佔總人口的65.9%,全國57%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
2016年年末,戶籍人口為370975人,比2015年下降0.11%。其中,鄉村人口306702人,比上2015年下降5.06%;城鎮人口79773人,比2015年上升23.36%。
2017年末,戶籍人口為372786人,比上年上升0.49%。其中,鄉村人口282420人,比上年下降3.02%;城鎮人口90366人,比上年上升13.28%。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三都水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276347人。

民族情況

三都水族自治縣是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全縣世居的少數民族有水族、布依族、苗族、瑤族侗族、彝族、壯族、回族仡佬族土家族、滿族等。
三都縣水族服飾
三都縣水族服飾
水族主要聚居在九阡、廷牌、恆豐、三洞、中和、水龍、塘州、周覃等鄉(鎮)。全縣所有的鄉(鎮)都或多或少的有水族聚居的村寨。布依族主要聚居在大河、合江、豐樂、普安、周覃、九阡等鄉(鎮)。苗族主要聚居在普安、豐樂、都江、壩街、三合等鄉(鎮)。漢族主要聚居在縣城以及一些鄉(鎮)中心村,使用典型的三都本地漢語方言。其他在三都的少數民族除了侗族、瑤族形成村落以外,其餘均為婚姻、工作或特殊移民進入,沒有形成村落。

經濟


概述

201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72929萬元,增長12.4%,較上年上升0.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91420萬元,增長6.4%;第二產業完成106790萬元,增長13.6%;第三產業完成374719萬元,增長14.6%。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24942元,增長11.9%。
2017全年財政總收入71225萬元,增長29.8%,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5510萬元,增長17.2%。一般預算支出259751萬元,增長10.31%。
2017全年稅收收入完成59209萬元,增長34.1%。
2017全年城鎮增新增就業人數2439人,增長2.2%。
2020年,三都水族自治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72046萬元,比上年增長2%。分行業看,第一產業完成238819萬元,比上年增長6%;第二產業完成224207萬元,比上年下降2.3%;第三產業完成409020萬元,比上年增長2.9%。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7.4:25.7:46.9。

第一產業

2006年,全縣的農業大力推廣“一年多熟制”種植模式,形成以“竹、畜、菜、果、茶”為主的五項產業。全年農業總產值完成6.19億元,增長5.6%;糧食總播面達35.1萬畝,糧食總產量達9.75萬噸,增長3.73%。全縣大牲畜存欄17.55萬頭,增長6.3%;大牲畜出欄2.86萬頭,增長8.95%;湧現116個畜牧養殖示範點。
2011年,全縣努力培育“畜、果、菜、竹、茶”五大產業,建設西北面以大河鎮為主的蔬菜、北面以交梨鄉為主的水晶葡萄、南面以九阡鎮為主的九阡李、東面以都江鎮為主的椪柑等四個現代農業核心示範區,全年農業總產值完成11.35億元,畜牧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27%提高到33.49%,農業專業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由2006年的12個發展到176個。
2016年,三都水族自治縣全年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74178萬元,比上年增長6.5%,其中農業增加完成108807萬元,比上年增長7.63%。主要農產品中,豆類、薯類、水果等產品產量增長較快,分別比上年增長4.55%、2.47%和15.44%。
2017全年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91420萬元,增長6.4%。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7114公頃,比上年減少2.5%;其中:稻穀種植面積11168公頃,增長0.46%。油料種植面積6708公頃,增長0.37%;蔬菜種植面積13941公頃,增長6.75%。糧食總產量9.9萬噸,比上年下降1.3%,其中:玉米增長0.25%,稻穀增長1.62%。
2017全年完成林業增加值17151萬元,增長7.44%。
2017全年完成畜牧業增加值48363萬元,增長3.16%。畜禽存欄情況:豬存欄133834頭,增長11.6%;牛存欄68754頭,增長5.57%;羊存欄5263隻,增長7.23%。畜禽出欄情況:豬出欄164633頭,增長12.42%;牛出欄18106頭,增長12.96%;羊出欄7024隻,增長14.03%。肉類總產量17316噸,增長13.29%。禽蛋產量710噸,增長16.20%。
2017全年漁業增加值5548萬元,增長6.57%。水產品產量2632噸,增長12%。

第二產業

2011年工業增加值0.49億元,增長28.3%。三都水族自治縣國有工業企業共2戶:即縣供電局、縣自來水公司;規模工業企業(非公有制)共11戶,在縣境內形成了電力工業、礦冶工業、森工林企業等為重點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
2011年,三都水族自治縣堅持“工業強縣”戰略,按照“立足優勢、依託資源、搭建平台、承接產業”的工業發展思路,規劃建設塘州、交梨、周覃三個生態工業園,“一區三園”的工業發展格局初步建立,累計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8.64億元;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和規模工業產值分別是2006年的3.59倍和4.2倍。
2016年,全年工業增加值完成35256萬元,增長11.3%。
2017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41900萬元,增長10.9%。
2017全年建築業增加值142413萬元,增長58.8%。

第三產業

2017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50080萬元,增長11.8%。銷售額(營業額)按行業分,批發業完成91223萬元,增長3.4%;零售業完成194862萬元,增長10.7%;住宿業完成13476萬元,增長12.2%;餐飲業完成29920萬元,增長16.5%。
2017年,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109946萬元,同比增長9.58%,各項貸款餘額797715萬元,同比增長37.5%。
2017全年旅遊總收入完成56.71億元,增長43.8%。

交通


2017年境內公路線路總里程1692.8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0.59公里。

社會


教育

三都水族自治縣怎雷寨
三都水族自治縣怎雷寨
2012年,全縣有幼兒園17所,學前班165個,學前教育初步開成公辦和社會力量辦學並重的局面。小學校(點)191所、初級中學19所(含九年制學校6所)、高級中學2所、民族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1所、特殊學校1所。全縣在科技管理、農業、牧業、林業、水利、交通、供電、食品藥品監督和醫療衛生等部門的專業科技人員隊伍不斷增加。

醫療

2012年,全縣設有國家醫療衛生機構24個,分別是21個鄉(鎮)衛生院和縣鵬城民族醫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婦幼保健所,擁有業務用房面積為4.51萬平方米,開設床位555張,其中縣直醫療衛生單位320張、鄉(鎮)衛生院235張,平均每千人擁有1.59張床位。全縣開設村衛生室76個,佔總行政村數31.93%,有村衛生員218人,村接生員218人。

體育

2005年,在城西龍嘴角沙壩新建成佔地106畝的民族體育運動中心,內有1個可容納15000人的田徑場(含1個賽馬場)、1個可容觀眾1700人的體育館、3個網球場、2個門球場、2個籃球場。2005年8月,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申報並成功註冊“中國西部賽馬城”。
2012年,共有體育場地224個,其中400米運動場4個、300米運動場5個、標準籃球場105個、固定看檯燈光籃球場4個、乒乓球場35個、羽毛球場28個、健身路徑4條、門球場1個,佔地面積202865平方米,場地面積166328平方米,全縣人均佔有體育場面積0.54平方米。
2016年4月5日,為不斷推廣三都民族文化,展現三都水族風情,使中西文化和水族文化相互交融,三都縣在國家3A級姑魯聖誕崖景區舉辦2016年世界體育舞蹈演員走進“神秘水鄉·秀秀三都”民族團結大聯歡活動。

鄉村振興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國家鄉村振興局確定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旅遊


景區景點

三都中和瀑布
三都中和瀑布
三都水族自治縣景點主要有:百城林海風光、都柳江漂流、森林度假村、堯人山自然保護區、布仰摩崖石刻、都江古城遺址、清軍萬人墳、水族苗族歌舞、村寨等。南線主要以民族風情為主,主要有:水族村寨、水族端節卯節情歌、民族工藝品及水龍引朗石棺墓、塘州仙人橋、中和瀑布、三洞貓石守田等一些奇石異景。
境內有文物點45處,其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名勝古迹有貴州“新疆六廳”故城遺跡之一的都江古城垣、羊福崖墓、布仰摩崖、九阡鎮石板寨抗日舊址、九阡鎮梅采寨岜丟山九阡水族起義遺址、引朗石棺墓及堯人山太平天國遺址等。主要景區有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和都柳江省級風景名勝區。

文化活動


特產

主要有木材、九阡酒、九阡李、廷牌干辣椒、西廂雪梨、沃屯蜜桔,臍橙、沙田柚、周覃土花布、拉攬竹沙發、巫不香豬、木耳、麻竹筍、香菇、茶葉、花生等。

代表人物


潘新簡、張暉、包萬友、包汝明、張樹屏、李上達、滕久壽、潘一志、胡翯、蒙世花、潘永雄、潘朝霖、石國義、王品魁、韋宗林、羅春寒、胡品榮、陸永康、韋琪、譚詩雨。

獲得榮譽


2019年12月6日,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20中國凈水百佳縣市。
2021年1月19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