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野芋

天南星目天南星科植物

大野芋(學名:Colocasia gigantea),是天南星科、芋屬的植物。分佈於馬來半島、中南半島及中國大陸的四川、雲南、安徽、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地,生長於海拔100米至70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石灰岩地區、溝谷地帶、林下濕地或石縫中。

形態特徵


大野芋
大野芋
多年生常綠草本,根莖倒圓錐形,粗3-5(-9)厘米,長5-10厘米,直立。葉叢生,葉柄淡綠色,具白粉,長可達1.5米,下部1/2鞘狀,閉合;葉片長圓狀心形、卵狀心形,長可達1.3米,寬可達1米,有時更大,邊緣波狀,后裂片圓形,裂彎開展。
花序柄近圓柱形,常5-8枚並列於同一葉柄鞘內,先後抽出,長30-80厘米,粗1-2厘米,每一花序柄圍以1枚鱗葉;鱗葉膜質,披針形,漸尖,長與花序柄近相等,展平寬3厘米,背部有2條棱凸。佛焰苞長12-24厘米:管部綠色,橢圓狀,長3-6厘米,粗1.5-2厘米,席捲;檐部長8-19厘米,粉白色,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基部兜狀,舟形展開,直徑2-3厘米,銳尖,直立。肉穗花序長9-20厘米,雌花序圓錐狀,奶黃色,基部斜截形;不育雄花序長圓錐狀,長3-4.5厘米,下部粗1-2厘米;能育雄花序長5-14厘米,雄花稜柱狀,長4毫米,雄蕊4,葯室長圓柱形。附屬器極短小,錐狀,長1-5毫米。漿果圓柱形,長5毫米,種子多數,紡錘形,有多條明顯的縱棱。花期4-6月,果9月成熟。
別名:山野芋水芋(廣東海南),象耳芋(浙江杭州),抬板七、抬板蕉(廣西全縣),滴水芋(雲南勐臘)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雲南、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海拔100-700米,常見於溝谷地帶,特別是石灰岩地區,生於林下濕地或石縫中;多與海芋混生,組成通稱的芭蕉-海芋群落。浙江、上海、安徽、四川等地的庭園和寺廟常有栽培。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也有。

近種區別


由於本種生境和外形均與海芋相同或相似,在野外和室內都常誤認為是海芋Alocasiamacrorrhiza,但海芋葉鞘展開,子房具基底胎座,胚珠少數,直立;花序柄和葉柄綠色或紫色無白粉;附屬器圓錐狀,長3-5.5厘米,粗1-2厘米,有不規則槽紋,本種葉鞘閉合,子房具側膜胎座,種子多數,花序柄和葉柄粉綠色,附屬器極短小,錐狀,長1-5毫米,應易於區別。
生境村邊,林中濕地,林中陰濕地,山谷,山谷林緣濕地,山谷密林下,石縫,石灰岩山坡
海拔下限100
海拔上限700
是否中國特有
是否引種栽培非人工引種栽培
國外分佈馬來半島;中南半島;馬來西亞
國內分佈上海市,江西省,海南省,廣西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 

主要價值


大野芋
大野芋
根莖入葯:能解毒消腫,祛痰鎮痙。
【藥名】:大野芋
【來源】:為單子葉植物天南星科植物大野芋的根莖。
【功效】:解毒消腫祛痰鎮痙。
【主治】:用治腫毒、跌打損傷、蛇蟲咬傷、中風等。
【性味歸經】:苦,涼;心、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克;外用:適量,外敷。
【別名】:山野芋、水芋、象耳芋、抬板七、抬板蕉、滴水芋(《新華本草綱要》)
【動植物資源分佈】:產於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野生,浙江、安徽、上海等省市的園庭和寺廟內常見載培。
【拉丁名】:大野芋Colocasiagigantea(Blume)Hook.F.
【考證】:始載於《唐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