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朝鑄
被譽為“中國紅牆第一翻譯”
冀朝鑄(1929年7月-2020年4月29日),生於山西省汾陽縣,早年留學美國。五十年代回到祖國,為周恩來總理做了17年的翻譯,親歷中國國內以及外交史上一系列重大變故,並最終成為聲名顯赫的外交家,在聯合國的大舞台上嶄露頭角。
2020年4月29日,冀朝鑄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冀朝鑄
冀朝鑄(左四)為周恩來會見尼克松擔任翻譯
1948年,冀朝鑄順利進入哈佛大學就讀,但是在他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朝鮮戰爭爆發,冀朝鑄毅然放棄了自己在哈佛的學業。
1950年10月回國,就讀於清華大學化學系。
1952年4月赴朝鮮開城參加中國和談代表團工作。
1954年4月回國在外交部工作,先後參加過“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中國代表團的工作,親歷了中美建交和談、尼克松1972年訪華、中美發表“上海公報”談判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當過翻譯。
1973年3月,赴中國駐美國聯絡處工作,任參贊;
1975年5月回國,擔任外交部國際司副司長;
1979年任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長;
1982年3月任中國駐美大使館公使銜參贊;
1985年任中國駐斐濟萬那杜·吉里巴斯大使;
1987年任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大使;
1991年任聯合國副秘書長;
1996—2005年擔任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
冀朝鑄為毛澤東會見斯諾擔任翻譯
美國著名評論家福克斯·巴特菲爾德曾經在報紙上這樣評價冀朝鑄:“冀先生非常寶貴,因為美國政府沒有完全合格的從英文到中文的同聲翻譯。”連美國人都驚嘆找不到一個象冀朝鑄這樣優秀的翻譯。
談到他的成功,冀朝鑄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做翻譯的難度極大,在會議現場,發言者與翻譯者之間只有0.1秒左右的時間差,容不得半點遲疑,因此翻譯不但反應要非常快,同時涉及面極廣,天底下古今中外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專業用語、專業名詞,這些都得熟悉,並知道對應的譯詞。在翻譯時碰到不懂的單詞怎麼辦?在會場上你是查不了詞典的,你必須隨時在瞬間進行閃電般的思維,這是人類語言學習與應用的最高境界。”儘管思維敏捷、博聞強記,但冀朝鑄無時無刻不在學習。他每天都要看英文報紙和雜誌,碰到新的詞語馬上拿出筆記本記下來。“我哪有什麼神奇的腦袋,我是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學習才得來神奇的。”
1972年2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與毛澤東、周恩來等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兩國關係的“堅冰”,成為20世紀影響國際關係格局的最深遠的事件之一。冀朝鑄為周恩來中文翻譯。
1971年7月9日,在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的安排下,一架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專機,將一位美國客人秘密送到了北京,他就是尼克松政府的國家安全助理基辛格。
基辛格北京之行的目的很明確——為尼克松訪問紅色中國鋪平道路。
當天下午,中國總理周恩來就接見了基辛格博士。冀朝鑄回憶說,會談剛開始,基辛格顯得有些緊張,他告訴周總理,非常高興來到神秘的中國。周總理回答說,只要美國加深對中國的了解,就會發現中國並不是一個神秘的國家。
與周恩來的初次會面,給基辛格留下了深刻印象。基辛格後來在回憶錄中描述說:“周恩來外弛內張的神情、鋼鐵般的自制力使舉座注目。”
7月11日上午,就在基辛格離開中國前幾個小時,中美雙方就尼克松訪華問題達成一致意見。兩天前,對北京之行能否有結果還感到忐忑不安的基辛格,最終鬆了口氣。
7月15日,中國和美國同時宣布了一個震驚世界的聲明——美國總統尼克松將於1972年5月前應邀訪問中國。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總統乘坐的“空軍一號”專機飛抵北京,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國旗首次在北京上空飄起。
周恩來總理為尼克松在首都機場南機坪舉行了歡迎儀式。在場的冀朝鑄還記得當時的每一個細節。他告訴記者,飛機艙門打開后,尼克松和夫人先行走下舷梯,在離地面還有三四級台階時,尼克松就身體前傾,向周總理伸出手說:“我非常高興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周總理意味深長地回答說:“你的手伸過了世界上最遼闊的海洋——我們25年沒有交往了!”
尼克松對中國的訪問為期7天。期間,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都會見了他。
冀朝鑄評價說,尼克松訪華是中美關係史上極為重要的一頁,它標誌著中美在對抗20多年之後,開始了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進程,為以後中美關係的進一步改善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冀朝鑄
9歲那年隨家前往美國。由於學習刻苦,從小學到大學,冀朝鑄的成績都名列前茅。學習之餘,讀書成了他的主要生活。他讀的書也很廣泛,不管文學還是歷史,他都很感興趣。
冀朝鑄回憶說:“在美國讀書時,一位中學老師遞給一本《戰爭與和平》對我說,把這本書讀了,要特別寫好讀書筆記。一本厚厚的《戰爭與和平》讓我整整地讀了一個月,光讀書筆記就寫了10萬字。”
朝鮮戰爭爆發后,1950年10月他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就讀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52年的一天,外交部一位領導來到北京現代物理研究所,找到正在這裡從事科研工作的冀朝鑄,對他說:“你是學化學的,現在有另一種化學工作需要你的參與。”冀朝鑄後來知道這種“化學工作”就是從事翻譯。他的翻譯生涯就此開始了。
2008年,藍燈書屋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外交家冀朝鑄的英文回憶錄《毛的得力助手》,副題“從哈佛校園到天安門廣場:我在中國外交部的生涯”(The Man on Mao’s Right From Harvard Yard to Tiananmen Square, My Life Inside China's Foreign Ministry)。
中國著名外交家、聯合國原副秘書長冀朝鑄於2020年4月29日下午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