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宣武

民革山東省委員會主任委員

張宣武(1907—1984),原名張明霖,字崇文,生於1907年11月17日(清光緒三十三年十月十二),河南泌陽象河鄉窪李村人。

人物生平


個人履歷1919-1955

1919年考入開封留歐美預備學校。
1922年進入西北軍,歷任排、連、營、團長。
1928年加入國民黨。
1937年後投入抗日鬥爭。曾參加山西忻口戰役、山東台兒庄戰役。
1939年入陸軍大學將官班學習。先後任國民黨中將副軍長、軍長。
1949年12月於四川成都率部起義。
1950年進入華東軍政大學學習。
1955年後任山東省政府參事室參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山東省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任職信息

張宣武,行伍出身。蘭州西北軍軍官教導團、陸軍大學將官班乙級第一期畢業。
1922年9月入北洋陸軍第11師(師長馮玉祥)工兵營(營長陳希聖)第1連(電雷,連長王開山)當備補兵。
1924年10月升補國民一軍第2師(師長劉郁芬)第6旅(旅長張維璽)第13團(團長宋慶霖)第1營(營長張駿)第1連列兵。12月調升第6旅手槍隊(隊長趙鳳林)副班長。
1925年9月升任第5班班長。12月12日所部改稱西北邊防軍第2師(師長劉郁芬)第6旅(旅長張維璽)手槍隊(隊長趙鳳林),仍任副班長,旋帶職入西北軍軍官教導團受訓。
1926年5月調升第2師第5旅(旅長吉鴻昌)第15團(團長倪玉聲)第3營(營長趙鳳林)第11連准尉司務長。7月越升第13師(師長張維璽)手槍營第1連上尉連長。8月升任坑道營(營長王福祥)上尉副營長。
1927年5月所部改稱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13軍(軍長張維璽)坑道營(營長王福祥),仍任上尉副營長。
1928年9月1日第13軍縮編為第2集團軍暫編第8師(師長張維璽),調任手槍營上尉副營長。10月2日所部改稱第27師(師長張維璽)手槍營,仍任上尉副營長。
1929年3月升任第27師教導團軍官隊少校副隊長兼軍士隊隊長、射擊隊隊長。10月10日第27師擴編為國民軍第8軍(兼軍長張維璽),調升第17師(師長趙鳳林)第50旅(旅長張駿)第99團(團長時同然)第3營中校營長。
1930年4月所部改稱北京國民政府第2方面軍第17師(師長趙鳳林)第34旅(旅長張駿)第68團(團長時同然)第3營,仍任中校營長。5月19日升任第34旅(旅長時同然)第68團上校團長。10月調任漢中警備司令部(司令王志遠)參謀處上校處長。
1931年1月調任陝西警備旅(旅長王志遠)第1團上校團長。
1933年6月所部改編為第29軍(軍長田頌堯)教導旅(旅長王志遠)第1團,仍任上校團長。
1935年10月所部改稱第41軍(軍長孫震)第122師(師長王銘章)第3旅(旅長王志遠)第5團,仍任上校團長。
1936年12月26日敘任陸軍步兵中校。
1937年8月所部改稱第122師第364旅(旅長王志遠)第727團,仍任上校團長。
1938年3月升任第122師(師長王志遠)第364旅(轄兩團)少將旅長。
1939年2月16日獲頒四等寶鼎勳章。4月帶職入陸軍大學將官班乙級第一期深造。7月調任第122師(師長王志遠)少將步兵指揮官,仍在陸大深造。
1940年2月陸大畢業后調任第122師少將參謀長。
1941年5月1日升任第122師(轄三團)少將師長。
1942年1月31日晉任陸軍步兵上校。
1945年2月20日晉任陸軍少將。10月10日獲頒忠勤勳章。
1946年4月第122師整編為第122旅(轄兩團),改任少將旅長。5月5日獲頒勝利勳章。
1948年9月整122旅改稱第122師(轄三團),改任少將師長。
1949年2月升任第41軍(兼軍長孫元良)少將副軍長。12月18日升任第41軍(轄第122師、第124師)中將軍長。22日在四川什邡率部起義。
1950年5月9日被國民政府以“叛國投匪”罪免官奪勛通緝。7月入華東軍政大學學習。
1955年2月轉業后出任山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室。
1977年12月當選政協山東省(主席白如冰)委員。
1980年5月當選民革山東省(主委范予遂)委員。
1984年4月當選民革山東省主委。10月13日在山東濟南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