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柃木的結果 展開
  • 山茶科柃木屬植物
  • 中藥

柃木

山茶科柃木屬植物

柃木,Eurya japonica Thunb,山茶科柃木屬植物,分佈華東、華南、西南各地。可植為綠籬或於草地邊緣種植,也可切枝供插花之用。枝葉可入葯,果實作染料。

物種簡介


柃木
柃木
灌木,高1-3.5米,全株無毛;嫩枝黃綠色或淡褐色,具2棱,小枝灰褐色或褐色;頂芽披針形,長4-8毫米,無毛。葉厚革質或革質,倒卵形、倒卵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3-7厘米,寬1.5-3厘米,頂端鈍或近圓形,有時急尖而尖頂鈍,有微凹,基部楔形,邊緣具疏的粗鈍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兩面無毛,中脈在上面凹下,下面凸起,側脈5-7對,通常在上面明顯下凹,在下面凸起;葉柄長2-3毫米,無毛。花1-3朵腋生,花梗長約2毫米。雄花:小苞片2,近圓形,長約0.5毫米,無毛;萼片5,卵圓形或近圓形,頂端圓,有小突尖,無毛;花瓣5,白色,長圓狀倒卵形,長約4毫米;雄蕊12-15枚,花藥不具分格,退化子房無毛。雌花:小苞片2,近圓形,極微小;萼片5,卵形,長約1.5毫米;花瓣5,長圓形,長約2.5-3毫米;子房圓球形,無毛,3室,花柱長約1.5毫米,頂端3淺裂。果實圓球形,無毛,宿存花柱長1-1.5毫米,頂端3淺裂。花期2-3月,果期9-10月。

分佈範圍


產於浙江沿海(寧波、普陀山、鎮海、鄞縣、洞頭)、台灣(台北、台中、台東、屏東、嘉義、阿里山)等地;多生於濱海山地及山坡路旁或溪谷邊灌叢中。朝鮮、日本也有分佈,生於山坡、溝坎陰濕處。

藥材簡介


柃木
柃木
柃木
【別名】細葉菜、海岸柃、野桂花
【拉丁】Eurya japonica Thunb
【科屬】柃木屬、山茶科
【原生形態】灌木,高1-3m。嫩枝有棱,無毛或有疏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5mm;葉片革質,成兩列狀,橢圓形至圓狀披針形,長3-6cm,寬1.5-3cm,先端銳尖或漸尖,微凹,基部楔形,邊緣具鈍齒,上面深綠色,下面黃綠色,兩面均無毛,主脈在上面下陷,側脈不明顯。花單性,雌雄異株,常1-3朵簇生於葉腋和枝側;花梗短,下垂;萼片5,近圓形,宿存;花瓣5,白色或黃綠色,卵形,基部連合;雄花的雄蕊多數,短於花瓣,退化子房有或無;雌花無雄蕊,花柱短,先端3淺裂。漿果圓球形,徑約5mm,成熟時紫黑色。花期8月底--12月底。
【來源】山茶科柃木屬植物柃木Eurya japonica Thunb。,以莖、葉、果入葯。夏秋採集,曬乾或鮮用。
【性味歸經】苦、澀,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消腫,止血。用於風濕關節痛,腹水,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15~50克;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楊桐、柃木被日本人尊稱為“神木”,是山茶科植物,常綠灌木與小喬木,是日本人的傳統供神祭祖的吉祥物,市場需求量大且穩定。2005年,日本每年需求楊桐、柃木插葉5億~6億束,中國出口約1.5億束,出口金額約60億日元。

各家論述

柃木
柃木
1、治風濕關節疼痛:硐龍絡葉或果適量,煨水熏洗患處;又用硐龍絡葉或果50克。煨水服。
2、治臌脹:硐龍絡葉、果各100克。煨水服。
3、外傷出血:硐龍絡葉搗絨,外敷傷口。(江西《草藥手冊》)
4、治發熱口乾:柃木15克,烏泡10克,十大功勞10克,車前草10克,水燈草10克。水煎服。

異名

吹木葉(《湖南藥物志》),細葉菜(江西《草藥手冊》),硐龍絡(苗名)。在重慶市酉陽一帶叫碎米子。因其花像米狀而得名。

化學成分

葉含己烯-3-醇-(1)。果實含矢車菊甙。種子含脂肪油。

主要價值


園林價值
本種在園林綠化中叮供叢栽,為綠籬材料。另外,木材淡黃,柔軟緻密,為細木工材料;枝、葉、果均為染料。
藥用價值
蜜原植物,枝葉可供藥用,有清熱、消腫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