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水

沭水

沭水為沭河的古稱,現今稱為沭河,發源於山東省沂山南麓,南流入江蘇省境內。早在戰國時期的著作《周禮·職方氏》中就有記載:“正東曰青州……其浸沂、沭。”意思是:正東地區是青州,那裡有沂河和沭河可供灌溉田地。

形成變遷


沭河位於中國山東省南部及江蘇省北部,源出山東省沂蒙山區的沂水縣沂山南麓。同沂水平行南流,過郯城縣入江蘇省。

幹流情況


原在今宿遷市匯入泗水再入淮河。1128~1855年黃河南徙奪徐州市以下泗水河道和淮陰市以下淮河幹流入海。后因河床淤高,黃河在1855年又北徙,留下廢黃河故道,沭河失去了入淮的水道。

治理開發


1949年後,經過多年治理,沭河至下游分成多支,分別在江蘇境內臨洪口、灌河口、燕尾河入海。

歷史記載


沭水,古人又寫作“術水”,《漢書·地理志》:“術水南至下邳入泗。”唐代顏師古註:“術水即沭水也。”①
“術”字現已簡化為“術”,為了考證的需要,本文仍寫為“術”。
從《說文解字》、《辭海》對“沭”字的註釋可以看出,“沭”是沭水(或沭河)的專用字,別無其他含義。因此,要解釋沭河名稱由來,應從“術”字上做文章。
《莒縣地名志》認為“古術士施展法術之水匯成此川而得名”,此說近於荒唐。因為占卜和鬼巫之術在先秦各諸侯國普遍存在,當時的人們對此虔誠至信,並非只有沭河流域的古人信奉此道。況且“術士、巫術”等字義是“術(術)”字的引申義,並非本義,因此,用“術士、巫術”等詞義來解釋“沭水”名稱的由來只是望文生義。
《說文·行部》:“術,邑中道也。從行,術聲。”五代時期的文字學家徐鍇在《說文解字系傳》中說:“邑中道而術,大道之派也。”可見,“術(術)”字的本義是道路,“沭水”之名應該與道路有關。
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記述:春秋時期,我國東部有一條南北交通要道,這條道路北至齊國都城臨淄(位於今山東省淄博市),南至徐國(江蘇省泗洪縣附近),中間經穆陵關、莒國(今山東莒縣)、郯國(今山東郯城縣北)。由於這條道路“僻在東方”,其重要性略遜於中原地區的主要道路。②也就是說,這條道路在中國的東部地區雖然是一條交通要道,但相對於當時中國中原地區的主要道路來講,只能算作是一條主幹道中的分支。這個觀點與徐鍇所說“大道之派”相符,因此可以將這條道路稱為“術道”。而從沭河的流經地域看,“術道”與“沭水”二者路線一致,相依相傍,古人便把這條“僻在東方”的交通要道一側的河流稱為“術水”。
“術水”成為這條河流的名字后,古人為了區別字義,又在“術”字上加了“水”旁,即“氵術”,《漢語大字典》註:“氵術,同‘沭’,水名。《玉篇·水部》:氵術 水,在琅琊,任緒釣魚處’。”這裡所引的《玉篇》是南朝·梁·顧野王所著字書。這就是說,南北朝之前,“沭”字的異體字還有“術”、“氵術”等寫法。《說文解字》中沒有收錄“氵術”字,說明這個字在漢代已不常用。大概在秦始皇統一文字時,作“沭水”講的“術”和“氵術”字,就統一為“沭”字了,但實際上仍有少數人用這兩個字,就像今天仍有少數人用繁體字和廢棄的簡化字一樣,所以《漢書》有“術水”,《玉篇》有“氵術水”,隨著漢字的演化,許多異體字不再使用,“沭”字便逐漸代替了“術”、“氵術”,成為今天的“沭河”,這就是沭河名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