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瓶

詞語釋義

漂流瓶·許願瓶 中世紀,漂流瓶是人們穿越廣闊大海進行交流的有限手段之一。

密封在漂徠流瓶中的紙條往往包含著重要的信息或者衷心的祝福。發現一個可能從未知領域而來的漂流瓶,對於古代水手而言或許是一種驚喜、神秘、偶然、期待……

2018年3月,澳大利亞的一戶居民在西澳大利亞州一處沙灘散步時,發現一個具有130多年歷史的漂流瓶。經鑒定,這是已知最古老的漂流瓶,是德國海軍觀察隊在19世紀下半葉為研究世界洋流投入大海的。

簡介


漂流瓶
漂流瓶
漂流瓶,又稱瓶中信,是一種通信的形式。將訊息(可以是一封信、一張名片,更可以是古靈精怪的物品)放入密封的容器(通常是一枚玻璃瓶,塑膠制也有),投入海中、洋中,或收藏在隱蔽的地方(類似時間囊)藉以將訊息傳到未知的對像。漂流瓶的訊息接收者並沒有一個特定對像,訊息亦可能隨著洋流流動直到永遠。瓶中信常被人們聯想為困荒島的遇難者之求救信號。然而,也有許多人認為發布瓶中信是一種樂趣,可以交流遠方的消息和交新的朋友。不過,投擲漂流瓶同時,要先考慮承受觸犯亂丟垃圾罪名而帶來的罰款和刑期之風險。
漂流瓶也為科學家帶來研究洋流的重要資料。“瓶中信”一詞,成為諺語,意思為不意欲送到特定目的地的信息。

歷史


起源

第一次記錄漂流瓶的記載,是公元前310年,古希臘哲學家泰奧弗拉斯托斯將放有訊息的瓶子擲到海中,用以研究地中海是否由大西洋的海水流入形成。
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發現新世界之後回程到西班牙途中,遇到一場劇烈風暴。他認為自己很大可能會被海洋吞噬,於是把他的筆記、向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交待的發現報告一起放在一桶密封的酒桶中投擲入海。他的桶中文件大約300年後被發現。
16世紀的英國海軍將瓶中信設入其他用途,他們將敵軍位置用瓶中信的方式送到岸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甚至下御令,任何人打開“封塞之海中瓶”,必被處以死刑。

現代使用

漂流瓶
漂流瓶
現代人雖然可以用電話、郵件、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體等等的方法聯繫,交流互動。但瓶中信這種充滿未知、神秘魅力的通迅方法,依然吸引現代人採用,甚至發掘更多用處。瓶中信不單單帶來友情、愛情、異國交流,或會帶來拯救;或會帶來斥責亂丟垃圾之回函;或會帶來更多的謎團。
1941年,兩名鐵匠西奧多·傑克武尼和埃米爾·高德特,把一封瓶中信放入美國羅得島州北金斯敦的匡西特海軍航空站一堵牆內,直到六十年後重見天日,但人們依然不理解兩人之動機。
1963年,一個10歲的英國女孩安妮·瑞維特自法國發出一封內有自已住宅地址的瓶中信,由另一名荷蘭諾德韋克海灘的男孩尼爾斯·埃爾菲斯拾到,後來兩人聯絡,發展友誼,最後成了夫妻。
1991年8月,蘇共中的保守派發動了一場政變,軟禁了當時正在黑海畔渡假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當時戈爾巴喬夫亦有向黑海投了一封瓶中信。
在日本,非常多學生使用瓶中信方式進行交流。1997年11月13日,位於琉球群島的日本沖繩縣那霸市真和志小學為慶祝創校一百一十六年,舉辦了瓶中信祝福活動。半年之後,其中一名叫綾乃的女學生之瓶中信,漂流到台灣台東縣長濱鄉,由一名老翁劉桂魁拾獲,其後兩人見面,成為忘年之交,劉桂魁並收了綾乃為干孫女。此外,日本亦有專門發放瓶中信的組織黑潮物語元氣之子會,該會成立於1998年,專收集來自日本海內外的信件或繪圖,然後在沖繩等地放流。2006年2月1日,農曆新年期間,其中一封該會發放的瓶中信乘住黑潮漂流到台灣台東縣成功鎮三仙台,被中華搜救總隊隊員李訓旺拾獲,李訓旺後來遠赴日本,推動兩地交流。
2005年7月,英國女孩亞麗莎將她的照片及住址塞入一個玻璃瓶,然後將瓶中信從英國蘭開夏海邊丟入大海。47天後,亞麗莎收到來自紐西蘭的男童伯斯回信,表示在他住家附近的一個船塢中發現這個瓶中信。這樣的消息令到科學家嘖嘖稱奇,瓶中信漂流的速度比郵輪慢了不過7天,而且瓶中信要經大西洋,繞過非洲南端再到紐西蘭,或是用比較快的方式,穿過美洲巴拿馬運河,一路衝到紐西蘭。有科學家表示,可能有人從中將瓶中信撿起來,再丟到紐西蘭外海,但為何要這樣做,則是未解之謎。
有時瓶中信也可作另類用法,2005年5月24日,英國利物浦市議會為老人和一些經常患病的人想出了一個對付緊急情況的好辦法。市議會鼓勵人們應該將一些非常重要的個人醫療資訊寫成一封瓶中信保存在冰箱里,以便在遭遇突發疾病時能夠迅速找到,為挽救生命爭取時間。
瓶中信為大眾帶來樂趣,同時亦帶來拯救。2005年5月,來自厄瓜多和秘魯的86名偷渡客,打算偷渡到瓜地馬拉,然後越過邊境進入墨西哥。但人蛇集團為免被查緝人員發現,將他們遺棄。結果他們在哥斯大黎加600公里的可可斯島海域發生船難,於是發出瓶中信求救。漂流三日後,瓶中信被哥斯大黎加海洋保育組織人員發現,86名偷渡客因而獲救。
然而,某些人對瓶中信通訊方式沒這樣歡迎。2005年8月,住在紐約長島美國海岸防衛隊隊長班奈特發出瓶中信,這封瓶中信漂越大西洋,歷經將近4千8百多公里後到達英國多塞特郡的普利港,被一名住在伯恩茅斯,叫亨利·比格爾斯伍的人撿到。亨利·比格爾斯伍回函訓斥班奈特的行為,並在信中表示:最近我在普利港海邊散步欣賞風景時,發現到你的瓶子。雖然你可能認為這是對洋流速度與路徑十分具有意義的實驗,我卻只想給它另外一個名字:垃圾……你們美國人非得要在某些地方搞破壞才會感到高興,如果你們想亂搞自己的巢穴,那很好,我沒意見……但未來請別再來破壞我們的家園。

傳說故事


傳說在大海中漂著一個關著怪物的漂流瓶,孤單的漂著,曾經他可以離開瓶子過著逍遙快活的日子,但是他沒有,因為他愛上了一個女孩。當他遇上女孩的那一刻就註定他要愛上她。他決定要給女孩幸福,直到女孩死去。有一天在無意中他發現了一個秘密,其實女孩是為了得到他的力量才出現的,他狂奔到海邊找到女孩問她:你愛我嗎?你愛過我嗎?女孩說;什麼是愛?在一起就是愛嗎?說完女孩拔劍刺向他的心臟,心碎的同時他看到女孩背對著他右手十指筆直的指向天空說:只有這樣你才能永遠記住我。說完女孩跳進了大海。他沒有死以為女孩騙了他準備報復人類,在女孩的家鄉他知道了女孩最後指向天空的意思,是我向上天起誓,今生今世,除了你我永不在愛。最後他才明白其實他早已愛上了女孩不是報恩,但是已經晚了,於是他把自己封在瓶子里在大海中永遠陪著女孩。如果你在海邊發現一個形狀怪異的瓶子請你將他放回大海他會保佑你和你愛的人永不分離。

傳奇故事


1492年,哥倫布考察一個美洲小島后,擔心自己無法返回歐洲,就給西班牙女皇寫了一封信,連同他繪製的一張美洲地圖一起密封在一個瓶子里,投入大西洋,期望它漂到歐洲。
結果,30徠0年之後,直到19世紀50年代,這瓶子才被人發現,真算得上漂流瓶之最了。
儒勒·凡爾納的小說《格蘭特船長的兒女》中,困在荒島上的格蘭特船長三人,拋下漂流瓶,得到了格里那凡爵士的救助。
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凸顯消息的及時性。我們可以通過闊地網,在網上實現投放漂流瓶,對朋友進行祝福,祈禱。

世界紀錄


史上最古老的的瓶中信:老人Marianne在德國沙灘上拾到一個來自108年前的漂流瓶,經過對歷史證據的詳細核查,吉尼斯世界紀錄最終認證了這隻瓶子里的信件為史上最古老的的瓶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