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息牧河

養息牧河

徠養息牧河(蒙語虎爾幾河),是遼河幹流水系的河流,主要流經遼寧省阜新市,養息牧河上游主要的五大支流,全部發源於彰武縣境內。其幹流起自西六家子鄉,經養息牧門入新民市,在新民市東北的平坨子匯入遼河。

河流簡介


養息牧河在遼、金、元時代名羊腸河,清初稱楊檉木河,原“與庫昆河匯,又南流入柳條邊彰武台門之西”入遼河。據考察1886年左右在彰武鎮北滿頭村附近改道往南,過兩家子鄉的長坨子村入新民縣,始形成今之柳河,原養息牧河故道在彰武鎮北淤塞。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彰武縣建治后即於城東疏浚地河,使“匯歸養息牧河”。
養息牧河流域分佈在柳河以東與大四家子鄉、葦子溝鄉一帶低山丘陵間的平原窪地,總流域面積1861平方公里,全長129公里,比降0.0007-0.0015,實測最大洪水1290秒立方米(1969年9月3日小荒地站),平均含沙量5.1公斤/立方米,年均徑流量0.87億立方米(1955-1985年)。彰武縣境內幹流長73.1公里,干支流分佈在14個鄉86個自然村,控制面積1552平方公里,占彰武縣面積的41.7%。

主要支流


支流頭道河子,源自后新秋鎮樂園村東溝,經敖龍皋村,興隆堡鄉四合村,葦子溝鄉鳳凰城村,在二道河子鄉太平河與二道河子匯流,至江家附近匯入三道河子。流長27公里,流域面積181.88平方公里。
支流二道河子,源出章古台鄉大一間房,經四合城鄉馬連侵村,后新秋鎮民家攔河閘,分流入巨龍湖水庫。主流沿敖戶起村、三座土村,在二道河子鄉王包鋪村匯入頭道河子。河長53.1公里,流域面積359.29平方公里。
支流三道河子,源於大德鄉東柳條窪北沙丘窪地,南出小德閣水庫,經興隆堡鄉,在西崗子村入二道河子,與地河匯合后,在西六家子鄉三河岔村入養息牧河。流長35公里,控制面積224.19平方公里。
支流地河,發源章古台鎮北馬家窩堡村,南經章古台鎮,過清泉水庫、八堆子水庫,在馮家鎮劉家燒鍋村匯西地河。西地河源出章古台鄉高花村,往東南過宏豐村、前烏拉滿汗村,東南越大鄭鐵路,出北溝水庫向南,與地河匯流,過沙力土村、興隆山水庫,沿興隆山鄉東側,南過黑坨子村和地河閘,在西六家子鄉三河岔村入養息牧河。河長58.9公里,流域面積360.93平方公里。
支流雙徐河,源於葦子溝鄉東北馬東山西坡地里哈達村,流經朝陽溝、腰嶺崗子村,沿葦子溝鄉納阿古廟山溪,過舊屯東入東六家子鎮,在長溝沿西納三道溝水后,經雙山子村東,在下甸子村進入新民市,匯養息牧河。彰武境內主流長23.5公里,流域面積140.23平方公里。

歷史人文


在歷史上,彰武縣的“養息牧皇家牧場”所創造的牧業文明,曾給這片古老的土地帶來了一個顛峰發展的時期,至今仍有一定的影響力。如何發掘、保護、整理、繼承、弘揚這一先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彰武縣政協建議,將其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軍入關建都北京后,於1645年將彰武確立為皇家牧場,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又欽定此處為“三陵”即永陵、東(福)陵、北(昭)陵的牧養地,因彰武境內有一條養息牧河,遂稱之為“養息牧牧場”。這個牧場作為“三陵”的牧養地,有著一套嚴密的牧政,這套牧政持續了257年(至1902年),實際上從設縣到清末(1902—1912年),彰武依然繼續著皇家牧場的功能。作為皇家牧場,其主要功能就是專為“三陵”提供祭祀用品,為朝廷提供貢品。
在清朝,牧場很多,但能冠以“皇家牧場”的僅為三處,其中“養息牧牧場”受到了清朝皇帝特殊青睞。據《文史資料》記載,可稽考的就有4位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道光,曾先後10餘次到養息牧、柳條邊東巡或狩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