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岡書院
辰岡書院
辰岡書院位於資興市三都鎮與蓼江鎮交界的辰岡嶺。
辰岡書院原址在今資興市三都鎮與蓼江鎮交界的辰岡嶺,為袁氏宗族書院。袁氏老祖宗袁敏求,字學古,和州烏江縣汝南人(今屬安徽和縣);後唐同光年間在湘潭為官,后遷徙到郴州程鄉醽醁里(今資興市香花鄉)。南宋嘉熙二年(戊戌1238)袁文敷“始創書堂於石山,挹辰岡之勝,匾曰:辰岡。”
歷年來,該書院人才輩出,“科不乏人”。明朝出了個永樂戊戌(1418)進士袁才輔,任贛州府寧都知縣,誠心愛民,為寧都名宦,他任期屆滿時,老百姓依依不捨,紛紛上書請求留任。明天順袁玘,甲申(1464)進士,他家貧力學,官至刑部郎中(正五品),以清節著稱,被後人稱做“清郎中”,他“性復清慎,不苟取與”;為官期間,“政稱平恕,重獄多所平反”,“卒之日,圖書敗麓,肅然可掬”。另有袁克俊,登明洪武進士,任禮科給事。
書院修建38年後,南宋咸淳十年(甲戌1274),郴州教授林應春撰寫了《辰岡書院記》。清康熙九年,辰岡書院進行了較大的修繕,知縣耿念劬又撰寫了《辰岡書院續記》。清同治年間,書院再次進行了全面的整修,並請知縣萬時若撰寫了《程水書院記》,文稱:“鑒於諸書院之私於一家,致不能久,特廣諸一鄉,名曰‘程水書院’”。黔中舉人沈清漣文曰:“仍其地者,不忘舊也;更其名者,示大公也……且書院多以山名,取名山講道之義。而茲獨有取於水者……觀程水之不息,可悟道體之流行焉;觀程水之浩蕩,可悟文瀾之壯闊焉;觀程水之渺無際涯,更可悟學問之深沉遠大焉。”
人們相傳,科考前如辰岡嶺發出鼓聲,則試者必中,加上辰岡嶺古木蒼天,風景秀麗,因而被納為資興舊八景之一“辰岡應徵”。
辰岡書院碑
2009年10月13日,郴州文物普查隊會同資興市文物普查隊聯合在該市蓼江鎮
辰岡書院
該碑是郴州目前發現最早的書院碑,年代為南宋時期,距今約800年,碑刻體量很大,高為1.8米,寬為1米,保存完好。該碑刻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是記事碑,且書法精湛,這些碑刻對研究當時資興乃至郴州的文化、教育史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很有保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