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反

漢語詞語

平反,漢語詞語,拼音為píng fǎn,意為對過去的冤假錯案以及不準確的認識評價做出正確的修改,以還歷史一個真實的面目,還當事人一個公正的評價。出自《漢書·雋不疑傳》:“每行縣錄囚徒還,其母則問不疑:有所平反,活幾何人?”“平反”應是同義複合詞,新《辭源》解為:輕重適中叫平,推翻舊案叫反,這一解釋不當。

詞語解釋


今意

平反是一個政治用語,指涉及政權的人物、組織或政府在經歷了一個不名譽階段之後恢複名譽,也有沉冤昭雪之意。
主要用來指一些專制權力階層因為政治角力或對個人進行譴責、批判、勞改甚至監禁后;由於其後個人立場變化、政權領導人或路線變化等原因對此人持同情立場,自我推翻以前的結論。平反本身不包括道歉或賠償,但可能是道歉或賠償的先兆。

古意

“反”或“平反”在漢代就出現了:
“反”古音或可讀為fān,義同翻案之“翻”。《史記·平準書》:“杜周治之,獄少反者。”司馬貞索隱:“反音番,反謂反使從輕也。案:劉德為京兆尹,每行縣,多所平反是也。”
而古書上以“平反”成詞的最早用例大概是《漢書》七一卷之《雋不疑傳》:“每行縣錄囚徒還,其母則問不疑:有所平反,活幾何人?”雋不疑當時任京兆尹。這裡的“平反”即《史記》中的“反”,“反”即謂“翻案”,指糾正原來的錯誤判處。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誌銘》:“猾胥手而舞文者,惴惴戰股不敢肆。(袁可立)所平反疑獄無 葁,一時直指使者。”

平反冤假錯案


國際平反例子

蘇聯政權在斯大林去世后,繼任者赫魯曉夫開始進行去斯大林化運動,釋放政治犯,並為大清洗中的受難者平反和恢複名譽。
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因為其科學理論與天主教教義相違背,當時的羅馬教廷政權以禁止出版著作、囚禁甚至死刑等方式將其迫害,後來獲平反並推翻教廷自身判決;如義大利科學家伽里略等。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在1964年種族隔離時期為爭取黑人政治地位而坐牢,至1990年被無條件釋放,釋放時也代表種族隔離時期的過去。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昭雪、雪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