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楊梅樹的結果 展開

楊梅樹

中藥

楊梅樹,中藥名。為楊梅科植物楊梅Myrica rubra (Lour.)S.et Zucc.的樹皮或根皮。分佈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澀腸止瀉,收斂止血之功效。常用於久瀉,痢疾,崩漏,跌打損傷。

入葯部位


樹皮或根皮。

性味


味澀,性平。

歸經


歸肝、胃、大腸經。

功效


澀腸止瀉,收斂止血。

主治


久瀉,痢疾,崩漏,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胃痛:楊梅樹皮(去粗皮)、青木香各等量,共研細粉,製成蜜丸,每丸重9g。每服2丸,每日2次,溫水送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2、治刀傷瘡血不止:楊梅樹皮,嚼細,安刀瘡上。(《普濟方》)

用法用量


內服:9-15g,水煎服;或泡酒。外用:研末撒或熬膏塗。

使用注意


孕婦忌服。

採集加工


全年可採收,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可達15米以上,胸徑達60餘厘米;樹皮灰色,老時縱向淺裂;樹冠圓球形。小枝及芽無毛,皮孔通常少而不顯著,幼嫩時僅被圓形而盾狀著生的腺體。葉革質,無毛,生存至2年脫落,常密集於小枝上端部分;多生於萌發條上者為長橢圓狀或楔狀披針形,長達16厘米以上,頂端漸尖或急尖,邊緣中部以上具稀疏的銳鋸齒,中部以下常為全緣,基部楔形;生於孕性枝上者為楔狀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倒卵形,長5-14厘米,寬1-4厘米,頂端圓鈍或具短尖至急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偶有在中部以上具少數銳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淺綠色,無毛,僅被有稀疏的金黃色腺體,乾燥后中脈及側脈在上下兩面均顯著,在下面更為隆起;葉柄長2-10毫米。花雌雄異株。雄花序單獨或數條叢生於葉腋,圓柱狀,長1-3厘米,通常不分枝呈單穗狀,稀在基部有不顯著的極短分枝現象,基部的苞片不孕,孕性苞片近圓形,全緣,背面無毛,僅被有腺體,長約1毫米,每苞片腋內生1雄花。雄花具2-4枚卵形小苞片及4-6枚雄蕊;花藥橢圓形,暗紅色,無毛。雌花序常單生於葉腋,較雄花序短而細瘦,長5-15毫米,苞片和雄花的苞片相似,密接而成覆瓦狀排列,每苞片腋內生1雌花。雌花通常具4枚卵形小苞片;子房卵形,極小,無毛,頂端極短的花柱及2鮮紅色的細長的柱頭,其內側為具乳頭狀凸起的柱頭面。每一雌花序僅上端1(稀2)雌花能發育成果實。核果球狀,外表面具乳頭狀凸起,徑1-1.5厘米,栽培品種可達3厘米左右,外果皮肉質,多汁液及樹脂,味酸甜,成熟時深紅色或紫紅色;核常為闊橢圓形或圓卵形,略成壓扁狀,長1-1.5厘米,寬1-1.2厘米,內果皮極硬,木質。4月開花,6-7月果實成熟。

生長環境


生於低山丘陵向陽山坡或山谷中。分佈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
2、止血作用。

相關論述


1、《雲南中草藥》:“樹皮消炎止血,收斂止瀉。治血崩,痢疾,胃痛,胃潰瘍。”
2、《雲南思茅中草藥選》:“根皮消腫散瘀,止痛,殺蟲,收斂。治痢疾,腸炎,腰肌勞損,跌打扭傷,濕疹,禿頭瘡,慢性瘡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