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小街的結果 展開
- 1981年楊延晉執導的電影
- 荷蘭畫家維米爾創作畫作
小街
1981年楊延晉執導的電影
《小街》是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楊延晉導演的劇情片,由張瑜、郭凱敏主演,於1981年上映。
該片講述了在“十年動亂”年代,青年工人小夏認識了因受迫害而女扮男裝的少女小俞,二人在短暫的交往過程中產生真摯感情的故事。
早春,雙目失明的夏穿過寂靜的小街,走進一座小院,他彷彿又聽到那令人心碎的呼喊:“我是個姑娘啊——”
13張
小街
夏找到鍾導演,向他追述了一直縈繞於腦海的一段往事:十年動亂時期,夏還是個稚氣未脫的汽車修理工。一天,他在這小院里結識了一個容貌清秀、眼露恐懼神色的少年俞。俞的母親生命垂危,夏帶俞來到綠蔭覆蓋的山林里采草藥。二人坦誠相見,以兄弟相稱。俞不慎掉進水裡,無意中揭破了她的女兒身。在夏的一再追問下,俞哭聲頓起,訴說了自己的遭遇:媽媽突然成了“黑幫分子”,挨批鬥、毒打,生命垂危,她自己也被剪了陰陽頭,受人欺凌。為了生活下去,她不得不改裝成男孩的模樣。但是,她因自己被迫壓仰“人”的本性,失去做姑娘的權利而十分痛苦。夏的心為俞而震顫,他要讓這個“弟弟”快樂。為了讓俞得到一個女式頭套,夏偷了“樣板戲”演出的頭套,慘遭毒打,從此雙目失明。夏出院后,第一個想法就是尋找柔弱的期待他幫助的俞。但是,俞的門已被封,人已不知去向。
鍾導演為夏的這個故事設想著各種各樣可能的結局。但是,夏斷然否定了俞會沉淪下去的結局。他想,也許俞已成為小提琴演奏家,有一天他們會在小街上重逢,在一起傾訴別情。這是夏的願望,鍾導演不置可否。
夏要到外地探望母親,他們的設想到此為止。俞從別後一直在到處打聽哥哥的下落。她無法忘懷在患難中給她支持給她勇氣給她愛的哥哥,那小街的一點溫馨。他倆在火車上重逢,將一起建立新的生活。
演員表
角色名 | 演員名 | 配音 | 備註 |
---|---|---|---|
俞 | 張瑜 | ||
夏 | 郭凱敏 | ||
鍾導演 | 楊延晉 | ||
醫生 | 邱世穗 | ||
護士 | 陳淡蓉 | ||
園林老人 | 茂路 | ||
老婦人 | 梁明 |
職員表
總導演 | 楊延晉 |
---|---|
製作人 | 許松林 |
副導演 | 吳天忍 |
美術設計 | 劉藩 |
造型設計 | 桂少林 |
編劇 | 徐銀華 |
服裝設計 | 陸雪梅、鄭禮華 |
攝影 | 應福康、鄭宏 |
錄音 | 林秉生 |
配樂 | 徐景新 |
剪輯 | 張駕珊 |
道具 | 秦錫泉、吳曰銳 |
布景師 | 庄繼光 |
燈光師 | 郭金海 |
角色介紹
俞
演員張瑜
純真、柔弱、羞澀的少女。因為母親的“政治問題”而被不公平的迫害,為了保護自己只好女扮男裝,內心中時時在盼望有一天能恢復女兒裝。雖然飽受艱辛,但從沒有忘記母親的教導,默默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壓抑的歲月中,和青年工人小夏在一起的時光使她獲得了短暫的快樂。
夏
演員郭凱敏
青年汽車修理工,富有同情心、善良、率真、活潑。在那個動亂的年代里,為了幫助俞恢復她本應有的東西而毀壞了自己的眼睛。經過多年磨難后,他變得更加深沉剛毅、善於思索。他把自己與俞的經歷寫成了劇本,期待著有朝一日能與那個“弟弟”重逢。
鍾導演
演員楊延晉
知名的電影導演,常有電影愛好者拿劇本找上門來,令他不堪其擾。但是他被夏的特殊身份和故事激發了同情心和好奇心,進而熱烈地與夏討論起劇本的結局。他設想的結局是,俞在母親去世後下鄉插隊,飽嘗艱辛,回城后就墮落了,與幹部子弟鬼混。
主題歌
曲名 | 作詞 | 作曲 | 演唱 |
---|---|---|---|
《媽媽留給我一首歌》 | 徐銀華 | 徐景新 | 鄭緒嵐、關貴敏 |
時間 | 獎項簡稱 | 獎項全稱 | 獲獎人 | 所獲獎項 | 結果 |
1982年 | 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 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佳女主角 | 張瑜 | 最佳女主角 | 提名 |
第一屆上海電影製片廠“百花獎” | 第一屆上海電影製片廠“百花獎”最佳女演員 | 張瑜 | 最佳女演員 | 獲獎 |
創作緣起
從1978年開始,上影廠注意扶持年輕導演的創作。1979年,非科班出身的楊延晉與另一位導演鄧一民合作了《苦惱人的笑》。影片上映后反響不錯,上影廠領導決定讓他獨立執導《小街》。
楊延晉與編劇徐銀華、副導演和吳天忍一起商量補充劇本。《小街》雖然是個小題材,但他們決定不搞一支抒情小夜曲,而是想把它與廣闊的時代背景聯繫起來,把小人物的命運置於時代的洪流之中,啟迪觀眾思考。因此,他們有意讓影片不依賴於矛盾衝突、情節發展來推動劇情,而依靠人物心理情緒的跌宕來展開,為此,他們還造了一個詞,叫做“情緒片” 。同時,不搞出一個完整的、令人滿意的結尾,故意讓觀眾看過以後產生遺憾,而在遺憾中產生“創作”衝動,使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生活感受、對人物命運的理解去選擇。
演員選擇
劇組選擇張瑜、郭凱敏飾演俞和夏,最初的出發點並不是因為他們在《廬山戀》中“銀幕情侶”的號召力。俞是一個假扮男孩才能生活下去的女孩子,導演覺得張瑜經過多部影片的拍攝應該能夠勝任扮男孩的心理戲。而考慮郭凱敏是因為他身上的喜劇因素,看起來有點“傻”,但是非常敏感和聰明。另外,因為楊延晉本身是學表演出身,所以他在影片中也出演了很重要的人物———鍾導演。
音樂創作
在音樂方面,主創人員刻意要求音樂與畫面的矛盾性,讓一些醜惡、殘酷的行為在優美的背景音樂中發生,而美好、抒情的人和事的背景上又不時出現極不諧調的旋律,從而造成情緒上的對比、對立,增強其寓意性。
● 《小街》的編劇徐銀華當時只是上影廠里的一名青工,靠自學成才寫出了《小街》的劇本。
● 張瑜為了扮演“俞”,特意剪掉秀髮,推了一個男式髮型,結果有一次群眾誤會她是男的,把她從女廁所里趕了出去。
● 郭凱敏為了體驗盲人的內心世界和行為節奏,主動去盲人工廠和盲人交朋友。盲人朋友給他講了許多正常人難理解的苦痛,回到家后,他一遍又一遍地體驗揣摸,竟讓他的老奶奶以為他的眼睛真出了毛病。
● 為了加深演員對劇本立意的了解,導演選了兩個與《小街 》相類似的日本電影劇本《約會》和《忍川》,讓他們反覆閱讀品味,還要求郭凱敏借鑒高倉健的表演。
正面評價
該片是一部非常唯美的電影,有著散文詩一般的韻味,整個故事又如同現代版《梁祝》 。(搜狐娛樂評)
該片攝影構圖非常講究,表現手法充滿象徵和隱喻的意味。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電影的敘事,開頭是一個神秘客找到了一個好酷的作家,要講自己的劇本,頗有懸疑和黑色電影的意味,而結尾竟然是像《羅拉快跑》那樣的多結局。有趣的是,有些“結局”被明確地表現成想像,而有些卻會暫時被觀眾誤以為真。但是,太多的旁白破壞了影片的節奏,而且那些生硬的語言也會人啞然失笑。(《新京報》評)
該片的導演是有才能的,他們敢於把結尾拍成三個,又把結論留給觀眾,儘管不夠理想,但到底是在銀幕上出現了一種新穎大膽的結構形式,這個形式以其藝術魅力將觀眾也拉入編導勞動中去,不能不說是一個妙筆。三個結尾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引起觀眾的思考,引起爭論,該片的完整性就完整在“三個結尾+觀眾的爭論”。它啟示人們去勇敢地探索電影詩的意境,並在這樣優美的意境中展示了青年人和“十年浩劫”的鬥爭、人性、獸性矛盾、善和惡的衝突。(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汪歲寒評)
負面評價
《小街》對於十年浩劫中人的悲劇詩情有著獨特發現,但卻被虛擬式的三種方案的“結尾”破壞了其藝術的完整性。三種結尾,在藝術表現上,創作者故意使之顯露出人工穿鑿的“戲劇化痕迹”,企圖以此給觀眾造成“遺憾”,並促使他們根據自身經歷去設想人物的結局,結果恰恰事與願違。在影片的敘事結構中,夏的第一人稱回述,與鍾導演的第三人稱打岔和對結局的編織之間,難以協調,擾亂了觀眾的藝術欣賞,使他們陷於一種被強制的“看西洋鏡”式的處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黃式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