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筅

狼筅

狼筅(音xiǎn),古代兵器之一。又名長槍,亦稱做狼牙筅,狼筅原是明朝礦工起義軍發明,後為戚繼光抵抗倭寇時所操練“鴛鴦陣”的武器配置之一。其械形體重滯,械首尖銳如槍頭,械端有數層多刃形附枝,呈節密枝堅狀。附枝最長60厘米,最短25厘米。桿長5米。頭與桿均為鐵製成,重約3500克(紀校新書稱牙筅重7斤,舊制1斤16兩約600克,所以應該是4200克),均為力大之人所使用。其技擊方法主要有:攔、拿、挑、據、架、叉、構、掛、纏、鏟、鏜等。

資料記載


狼筅
狼筅
戚繼光《紀效新書》載:“緣士心臨敵動怯,他器單薄,人膽搖奪,雖平日十分精習,便多張皇失措,忘其故態。惟筅則枝茂盛,遮蔽一身有餘,眼前可恃。足以壯膽助氣,庶人敢站定。”明 戚繼光 《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上·狼筅解》:“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連四旁附枝,節節枒杈,視之粗可二尺,長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勢遮蔽全身,刀鎗叢刺必不能入,故人膽自大,用為前列,乃南方殺倭利器。”
馮夢龍 《智囊補·兵智·鴛鴦陣》:“戚繼光 每以鴛鴦陣取勝。其法二牌平列,狼筅各跟隨牌,每牌用長鎗二枝夾之,短兵居后。”

六勢狼筅


狼筅
狼筅
狼筅之為器也,形體重滯,轉移艱難,非若他技之出入便捷,似非行器也。殊不知乃行伍之藩籬,一軍之門戶,如人之居室,未有門戶扃鍵而賊能入者。
雖然,得人而用之則可以制人,不得其人則制於人矣。幹將、太阿之利,使童子而持於國門之外,則必有袒背而奪之者。何也?其所能乖其所使矣。凡用狼筅,須要節密枝堅,杪加利刃,要擇力大之人能以勝此者,勿為物所使矣。
然後以牌盾蔽其前,以長鎗夾其左右,舉動疾齊,必須釵、鈀、大力接冀。然筅御而不能殺,非有諸色利器相資,鮮克有濟。兵中所以必於用此者,緣士心臨敵動怯,他器單薄,人膽搖奪,雖平日十分精習,便多張皇失措,忘其故態,惟筅則枝梢茂盛,遮蔽一身有餘,眼前可恃,足以壯膽助氣,庶人敢站定。若精兵風雨之勢,則此器為重贅之物矣。

使用架勢


中平勢:
此勢前弓后箭,陰陽要轉,兩手要直,推步如風,天下莫敵。
騎龍勢:
閉門之法上騎龍,下閘高檠大有功,誤若當前披一下,勸君眼快腳如風。
鉤開勢:
鉤法由來阻大門,小門挫下向前奔,若還他使低來勢,閘挫憑君利便分。
架上勢:
鎗打高來須用架,架時管上又管下,陰陽反覆腳如風,鐵柱金剛也戳怕。
閘下勢:
閘勢緣何要挈腳,挈腳乃是起步法,連身坐下向前沖,上向不著下面著。
拗步退勢:
狼筅
狼筅
狼筅
狼筅
狼筅
狼筅
狼筅
狼筅
狼筅
狼筅
直進直出君須記,站住即是中平勢,高低左右任君行,切挫鉤閘毋輕易。

狼筅故事


狼筅
狼筅
明代倭寇侵犯我國東南沿海。戚繼光為此專門組織並訓練了狼筅兵。他在長而多節的毛竹頂端裝上鐵槍頭,兩旁枝刺用火熨燙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藥。戰鬥時,倭寇長刀雖鋒利,卻砍不斷軟枝,竹節層層深,能擋住長槍刺入,狼筅兵在前沖陣,長槍兵緊隨左右,大刀接應於後,殺得倭寇死傷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