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龍鄉

魚龍鄉

魚龍鄉為地名,隸屬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安岳縣下轄鄉。因境內有山名魚龍而得名。位於安岳縣境中部,安岳縣城區東南方向,居安岳縣域地理中心,距安岳縣城區36公里。幅員面積24.3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73個村民小組,1個獨立居民小組。全鄉總人口10223人(2018年)。鄉人民政府駐柏林街41號。全鄉現有耕地面積590.4公頃,其中水田281.2公頃。農業以水稻、小麥、油菜為主,兼產棉花。養殖以生豬為主,兼養雞鴨。安岳縣魚龍小學為九年一貫制國家義務教育完全中心學校。

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魚龍鄉和乾龍鄉,設立乾龍鎮,以原魚龍鄉和原乾龍鄉所屬行政區域為乾龍鎮的行政區域,乾龍鎮人民政府駐回龍街41號。

地理環境


魚龍鄉位於安岳縣境中部偏南,安岳縣城區東南方向,距安岳縣城區36公里。東與橫廟鄉為鄰,南與協和鄉接壤,西與興隆鎮相連,北與永清鎮、乾龍鄉為界。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川中丘陵地帶淺丘地貌,幅員面積24.3平方公里。
魚龍鄉交通較為便利,鄉道Y327線興乾公路(興隆鎮-魚龍鄉-乾龍鄉)過境,但等級低、路況差。全鄉村村通公路,村道公路總里程達53公里。最近的高速公路出口為G5013渝蓉高速(成安渝高速)興隆站。擬建的魚協公路(魚龍鄉-協和鎮)、魚白公路(魚龍鄉-橫廟鄉-白塔寺鄉)如建成,可極大的完善魚龍鄉及其周邊的交通網路。

自然資源


魚龍鄉為淺丘地貌,地勢陡峭、平脊。平均海拔473米。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春少雨,全年無霜期286天,年平均氣溫18.5℃,年總降雨量635毫米,夏季雨熱同期。全鄉退耕還林66.67公頃,森林覆蓋率46.5%,植被資源豐富,水資源淡缺、礦產資源貧乏。

風景名勝


安岳縣魚龍鄉高塘村9組踏水橋水庫風光
安岳縣魚龍鄉高塘村9組踏水橋水庫風光
安岳縣魚龍鄉場鎮街景
安岳縣魚龍鄉場鎮街景
魚龍鄉林木茂盛,旅遊資源較為豐富,有魚龍山、關刀橋水庫、壇罐窯新民居、踏水橋水庫、雞公嘴水庫等;文化遺跡有太平寨、庵堂廟、雙鈴寺、玉皇廟、菩提寺、楊宣泰墓 等。清康熙至乾隆年間湖廣填四川,大量湖廣辰州府瀘溪縣及周邊其他州縣移民遷入居住,由此帶來了辰州府文化及習俗,傳承融合已近300年。現高塘村7組、9組以及四伙村、彭埝村、南泉村當地鄉民,特別是長者,多會辰州話。
魚龍山海拔523.5米,為安岳縣海拔高點,山勢峻秀,林木茂密。全鄉最長河流為魚龍河,發源於魚龍山主峰南坡,由魚山村周家灣匯入雞公嘴水庫,流經魚山村3組,永定村3組、9組、1組,過永定橋,經響水村3組、2組、7組、4組、1組、6組,四伙村7組、6組、9組,過猴子橋,最終在雙鈴村9組智生橋附近注入龍台河(瓊江河右岸支流)。

建制沿革


魚龍鄉在清代為安岳縣喜井鄉轄地,鄉場街村舊稱水兌壩。
清末,安岳縣設喜井鄉等10鄉,陳家場等38場。喜井鄉轄永清場、興隆場、陳家場、橫廟場共4個場,治為陳家場,今安岳縣協和鎮場鎮。
民國初,水兌壩屬喜井鄉陳家場。
民國6年(公元1917年),更陳家場為中心場,屬喜井鄉中心場。
民國19年(公元1930年),改中心場為協和場,屬喜井鄉協和場。
民國21年(公元1932年),安岳縣廢喜井鄉等原10鄉名,全縣設43鄉、場、鎮。改協和場為協和鄉,屬協和鄉。
魚龍鄉永定村1組油坊灣村道
魚龍鄉永定村1組油坊灣村道
1950年,屬協和鄉人民政府。
1951年,安岳縣由協和鄉析置分設魚龍鄉,因北面的魚龍山,始得魚龍鄉名。
1955-1957年,安岳縣先後調整為10區1鎮78鄉,並以區公所駐地定命區名。魚龍鄉屬興隆區。
1958年,安岳縣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全縣建立10個中心人民公社、34個人民公社和1個鎮。同年,撤銷興隆區建立興隆中心人民公社。魚龍鄉屬興隆中心人民公社。
1961年,安岳縣設10區1鎮71個公社,興隆中心人民公社復設興隆區。同年,魚龍鄉改魚龍人民公社,下轄7個生產大隊,68個生產隊,屬興隆區。
1984年,安岳縣撤銷魚龍公社復置魚龍鄉,屬興隆區。年底,全縣設10區5鎮88鄉。興隆區代管由公社復鄉的有魚龍鄉、共和鄉清流鄉天寶鄉、天林鄉、協和鄉、解放鄉(后更名左家坪鄉)、石板鄉、興隆鄉共9個鄉。
1992年,安岳縣撤區並鎮。撤銷興隆區公所等全縣10個區、67個鄉鎮的建制。新建12個鎮,擴建20個鄉鎮(其中有8個鎮),保留6個鄉的建制,全縣共有38個鄉鎮改為縣直轄。興隆區代管的鄉鎮全部析出自建、合併或撤銷。魚龍撤鄉 自建設獨立鄉,縣直轄。
1995年,安岳縣復置魚龍鄉。同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安岳縣新建20個鄉鎮的建制。安岳縣在原興隆區設工作委員會(簡稱興隆工委),魚龍鄉屬之。
2001年,安岳縣撤消興隆工委,建立興隆管理委員會(簡稱興隆管委),魚龍鄉屬之。
2003年,安岳縣設10個片區管理委員會22個鎮47個鄉,其中興隆管委片區轄興隆鎮(含原左家坪鄉)、天林鎮、清流鄉、協和鄉(含原石板鄉)、天寶鄉、魚龍鄉、共和鄉共7個鄉鎮。
2005年,安岳縣撤消興隆管委,置興隆鎮,縣直轄。魚龍鄉自興隆管區析出置縣直轄鄉。

行政區劃


魚龍鄉現轄響水村(一村)、永定村(二村)、高塘村(三村)、四伙村(四村)、南泉村(五村)、彭埝村(六村)、雙鈴村(七村)、魚山村(八村,原二村析出新建)共8個行政村,73個村民小組,1個獨立居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柏林街41號。

行政代碼


512021234200 210 響水村
512021234201 220 永定村
512021234202 220 高塘村
512021234203 220 四伙村
512021234204 220 南泉村
512021234205 220 彭埝村
512021234206 220 雙鈴村
512021234207 220 魚山村

經濟狀況


安岳縣魚龍鄉特產紅苕
安岳縣魚龍鄉特產紅苕
2014年魚龍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499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7325萬元;第二產業實現3118萬元,其中工業實現757萬元;第三產業實現2056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2282元。
全鄉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導產業以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油菜為主;經濟作物以蠶桑、蔬菜為主;養殖業以生豬、山羊以及雞、鴨、鵝等小家禽為主;有恆發、中科生豬養殖大戶2戶,高塘村3組的機磚廠為本鄉重點鄉鎮企業;紅苕、群鵝、竹編是魚龍鄉的特色產業。
通訊較為發達。行動電話普及率100%;無線通訊網路覆蓋率100%;廣播轉播站1個;閉路電視1368戶;郵電所1個,通郵覆蓋率100%。
新建沼氣池60口。有小Ⅰ型、小Ⅱ型水庫3座,蓄水量26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47公頃,山坪塘95口,石河堰6處,電灌站3處。自來水供應覆蓋鄉場常住居民、機關、學校及四伙村7組、響水村6組。天燃氣已通達鄉場街村及興乾公路沿線部分村組,永定村1組的壇罐窯已全面通氣。

社會事業


安岳縣魚龍小學
安岳縣魚龍小學
魚龍鄉有九義校1所為安岳縣魚龍鄉九年義務教育學校(原名安岳縣魚龍小學),簡稱魚龍鄉九義校。全校現初中教學班3個,學生104人,教師12人。小學教學班12個,學生316人,教師23人。私立民辦幼兒園3所,幼兒學生45人,教師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入學率100%。全鄉有衛生院1所,建築面積630平方米,年均門診1.88萬人次,年均住院1405人次。村級醫務站8個,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9907人,占農業總人口99%。按時足額發放優撫金39.46萬元,救災救濟10萬元。“五保”供養金21.6萬元,建立敬老院1處。全鄉參加社會養老保險4612人,其中農村4500人。落實農村C級危房改造48戶,對346戶618名城鄉居民發放低保金69.91萬元,做到應保盡保。實施惠農政策,發放農作物糧種補貼16.56萬元,退耕還林補助1.2萬元。

歷代名人


魚龍山青,人才輩出:(明)魚龍山書院著名詩人王縉紳; (清)陳鈞首選瀘溪縣入川始祖楊宣泰;進士翰林譚某某;(民國)國軍旅長榮卓然;(民國)陳家場區分部秘書楊秀樹;李家鎮長楊俏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