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慶苦丁茶
貴州省餘慶縣特產
徠餘慶葉苦丁茶,貴州省餘慶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餘慶苦丁茶採制技術考究,每年立春時節開採,以早為貴,只採完整成朵的芽尖,精心製作,產品細緊,色澤綠潤,香氣清純,湯色綠亮,滋味鮮爽甘甜,葉底翠綠鮮活,具有干茶綠、湯色綠、葉底綠的“三綠”特徵。
2005年08月25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餘慶苦丁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餘慶苦丁茶
餘慶苦丁茶主要指餘慶小葉苦丁茶,多年生常綠植物,屬木樨科粗壯女貞,主要生長在海拔400—800米地區,混交群落的中下層,具有較強的耐蔭性。與廣東、海南、廣西等地的冬青科大葉苦丁茶完全不同,它生長在烏江沿岸及苗嶺山區,是貴州特有的一種珍稀植物。餘慶苦丁茶屬於木榍科植物由於含有較多的酚酸物質,茶湯具有較濃苦味,餘慶苦丁茶由採摘的幼嫩芽葉經加工而成。
苦丁茶的生理生長特點是:屬半喬木,喜肥,喜濕,無明顯主根、鬚根發達,多生活於PH值6—8肥沃疏鬆的土壤,抗旱、抗澇能力弱,再生能力強,霜期生長緩慢,嫩芽易受霜凍,生長無明顯休眠。
餘慶苦丁茶
據《中華中醫辭典》載“苦丁茶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鎮痛止瀉、生津止渴、調節身體機能等作用。其性涼,微苦顯甘,喝后顯爽口,回味持久。“
飲用方法
品飲時,採用玻璃杯,用100℃的開水沖泡即可,觀其形,春染杯底,綠滿晶宮,品其味,頭酌色淡。微苦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工藝品。但胃寒的人少飲為佳。
貯藏方法
餘慶苦丁茶
餘慶縣,隸屬貴州省遵義市,地處黔中高原的東北部,系遵義、銅仁、黔東南、黔南四地、州、市的結合部,介於“北緯29°8′—27°41′,東經107°27′—108°24′之間,全縣國土面積1629平方千米,最低海拔400米,最高海拔1386.5米,耕地面積28萬畝,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
餘慶苦丁茶
據《遵義府志》《明統志》記載:“茶、府縣俱有”。“又有苦丁茶……皆生山谷”。《餘慶縣誌》陳銘典載:“距松煙鋪百七里,地名火煤塘。路旁有山王廟,廟後有苦茶樹一株。樹身彎曲至地,另生根莖。彎處苑若門形。茶倒置,猶復生氣勃勃,其顛末去地四、五尺,枝葉下蔭。盛夏,行人往來均憩息其下。”
據《黔詩紀略》記載“錢邦芑、字開少,原籍丹徒,福、唐、桂、三藩稱號時,由中翰歷都憲,壬辰,桂王自粵移安龍,開少為巡撫,遂退居餘慶之蒲村焉,喜品野生苦丁茶”。
《餘慶苦丁茶真味》說“雨潤苦丁茶樹青,秀女三月采芽新。紅塵不到松泉凈,苦飲香茗悟禪心”。
小葉苦丁茶作為民間傳統的野生飲品,歷史悠久。《餘慶縣誌》記載有“小葉女貞”,以及“康熙《餘慶縣誌》,將茶葉列為縣內土產類……為零星種植,手工製作,品質不高,群眾多飲野生苦丁茶、甜茶等”。
1994年,餘慶苦丁茶開始試製樣品,生產精品投放市場。
早期的餘慶苦丁茶為野生,直到1997年才開始進行的人工規模種植,使這一地方特色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1998年5月,貴州省農業廳、遵義市農業局、市茶葉學會茶葉專家組就小葉苦丁茶產業建設發展進行專項考察,餘慶縣決定將小葉苦丁茶發展列入縣域經濟發展3122工程。同年9月,2萬畝小葉苦丁茶基礎建設及產品加工項目通過省、市專家論證。
2001年,餘慶苦丁茶作為國家質檢總局第三批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項目,由余慶縣質監局、農業局等部門組織制定了《餘慶苦丁茶綜合標準體系》(DB 520329/T09/14—2002),此標準2004年4月上升為貴州省地方標準(DB 52/454—2004)。而這幾年也正好是餘慶苦丁茶的種植、加工、銷售黃金時期。
2004年,由於受到四川筠連苦丁茶摻假事件牽連,以及苦丁茶對人體機能有不良作用等不實報道的影響,餘慶苦丁茶被拖入泥沼。苦丁茶滯銷,導致一些茶農不得不挖掉茶樹,餘慶苦丁茶陷入低谷。
2005年,餘慶苦丁茶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成為餘慶苦丁茶產業振興的第一步,餘慶縣動員有實力的企業申報專用標誌的使用工作,開展餘慶苦丁茶的標準化示範項目建設。通過市場帶龍頭,龍頭帶基地的形式使餘慶苦丁茶走上了標準化、產業化發展的軌道。
2007年,走出困境的餘慶小葉苦丁邁出了產業提升的重要一步。當地政府請科研單位對小葉苦丁茶功效進行化驗,重新定位產品特點,重點突出其降血壓、降血脂等保健功能。產品重新定位后,餘慶縣又開始著力打造餘慶苦丁茶品牌質量,通過品牌效應去佔領市場。隨著產業化的不斷發展,品質得到進一步提高,形成多個市場品牌。
2011年3月,餘慶葉苦丁茶以民間手工技藝茶藝的基本信息、項目說明、項目論證、項目組織管理、保護計劃五大塊作為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遺產載體,以民間手工技藝茶藝為申遺目標,申報中國貴州餘慶葉苦丁茶傳統工藝茶藝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名錄終得成功。中國貴州餘慶小葉苦丁茶傳統工藝茶藝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名錄。
餘慶苦丁茶
2003年,餘慶苦丁茶產值達1100萬元。
2010年,餘慶縣已有密植園3.7萬畝,年產干茶1100餘噸,產值上億元。
2011年,在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餘慶苦丁茶品牌價值為3.16億元人民幣。
2015年,餘慶縣茶園面積達16.5萬畝,其中:苦丁茶4.1萬畝、綠茶10萬畝,白茶2.4萬畝,投產茶園7.8萬畝,幼齡茶園8.5萬畝。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達98.1%,形成了以木犀科粗壯女貞、福鼎大白茶、白玉一號(安吉白茶)、黔湄601、浙農117、龍井43為代表的良種系列。茶葉產量1840噸,產值2.014億元,畝豐產茶園為茶農增收3000元以上。茶葉加工企業26餘家,以及30餘家茶莊、個體戶、茶葉合作經濟組織生產、加工、銷售苦丁茶和綠茶。年加工能力1.5萬噸。其中規模型加工企業7家,省級頭企業3家、市縣級龍頭企業4家。
2016年,餘慶縣的小葉苦丁茶園達到了4.2萬畝,上規模的小葉苦丁茶加工銷售企業26家,產量1270噸,產值1.2億元。餘慶苦丁茶已在全國37個大中城市開設有12個餘慶茶葉專買窗口、300多個營銷網點,茶葉電子商務80餘家,餘慶縣1.58萬戶茶農人均增收1730元。
餘慶縣先後榮獲“中國小葉苦丁茶之鄉”、“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苦丁茶、綠茶)生產示範基地縣”。
“獅達牌”小葉苦丁茶獲“貴州省優質農產品”、“中國經濟林名優產品”、“第五屆上海科技博覽會金獎”、中國茶葉學會第五屆“中茶杯”一等獎,“山綠丹"”牌小葉苦丁茶獲貴州省名優茶稱號。
餘慶苦丁茶榮譽
餘慶苦丁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貴州省餘慶縣人民政府《關於界定餘慶苦丁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請示》(余政發[2004]42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貴州省餘慶縣現轄行政區域。
(一)立地條件
海拔400至800米地區,混交群落的中下層,具有較強的耐蔭性,較為潮濕的環境,pH值5至7微酸性石灰土壤中。
(二)栽培管理
餘慶苦丁茶
2.修剪:控制頂端優勢,擴大立體採摘面。
(三)鮮葉採摘
及時分批按標準採摘,芽長2厘米左右。
(四)加工工藝
1.初制工藝:
初制工藝分為鮮葉攤放→殺青→脫水→揉捻→二炒→做形→三炒→起鍋等工序。
(五)質量特色
1.感觀:色澤翠綠,香氣嫩香持久,滋味微苦甘醇,條索緊結。
2.理化指標:
干茶葉總氨基酸含量在100至110毫克/克,總糖(以葡萄糖計)含量在180至240毫克/克,多糖(以葡萄糖計)含量在50.0至60.0毫克/克,總黃酮(以蘆丁計)含量在70至90毫克/克。
茶葉水浸提物總氨基酸含量在4至7毫克/克,總糖(以葡萄糖計)含量在100至150毫克/克,多糖(以葡萄糖計)含量在13.0至15.0毫克/克,總黃酮(以蘆丁計)含量在3至6毫克/克。
餘慶苦丁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餘慶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詩詞文化
明末清初,江蘇丹徙人錢邦芑隱居餘慶縣八大景觀之一的蒲村他山,五進五齣,跨越十一個年頭。錢邦芑和他的朋友、學生在這裡開館講學,教化山民,開啟一代學風,寫下了大量詩詞歌賦,並奠定了黔北餘慶深厚的文化底蘊。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知縣詹官倡導,分別在他山腳下和餘慶縣城開辦了柳湖,他山兩書院,號召邑人繼承和發揚了錢邦芑勤謀治學的優良傳統。
2008年,餘慶成立詩詞楹聯學會,民間開始湧現出大量有關茶的詩詞茶歌、茶聯。
餘慶民間有茶聯:“雖無大烏江中水,卻有獅山頂上茶”。詞:水龍吟·獅山茶:“獅山舊夢重尋,雲開霧散茶林現。老園新圃,爭繁斗茂、生機無限。回首當時,率生初詣,即迷心眼。喜攜朋友訪,更加陶醉,欲辭別,還留戀。”
民間趣聞
20世紀50年代,餘慶民間流傳著古茶樹的故事。
1955年,餘慶縣獅山村民在制茶人李國江家桃屋香火櫃前吃其父李紹南壽酒,村民李永富醉酒後,頭靠在柱頭上呼呼大睡著。以往李永富極易醉酒,但今天他竟然沒有醉酒嘔吐的現象。村民們好奇,刨根問底,發現他們飲酒這間老房子中被揚塵熏得漆黑的老柱頭,高9米,柱徑1.2尺,竟是茶樹做成,具有醒酒的作用。